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2776)
期刊(599)
学位论文(340)
视频(84)
图书(48)
会议论文(26)
图片(1)
按栏目分组
报纸 (2776)
期刊 (599)
学位论文 (340)
视频 (84)
图书 (48)
会议论文 (26)
图片 (1)
按年份分组
2015(85)
2014(1041)
2013(534)
2012(538)
2011(564)
2010(421)
2007(103)
2006(45)
2002(6)
按来源分组
其它(448)
香港文汇报(95)
深圳特区报(76)
嘉应学院学报(9)
漳州客家(6)
中华人文社会学报(3)
中华行政学报(2)
台语研究(2)
南昌高专学报(1)
成都:成都时代出版社(1)
钦州“跳岭头”节俗研究
作者:张秋萍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钦州  “跳岭头”  文化复合 
描述:跳岭头”而论“跳岭头”,广度和深度不够;在定性问题上众说纷纭,未能论及根本,这也导致了学术界对“跳岭头”的源流、变迁等探讨的欠缺。因此,本文意欲在过往研究的基础上作些新的探讨,冀能将相关研究推向深入。 文章第一部分,就钦州“跳岭头”的分布、程序、仪式及其表演主体——岭头班等进行必要的背景介绍。一言以蔽之,钦州“跳岭头”分布于钦南、钦北区的部分乡镇,灵山县的大部分村落和浦北县的部分客家重镇,其中尤以灵山县为盛;是农历八至十月间由岭头班(或称老师班)遵照“请神-酬神-送神”的基本程序在相对固定的地点举行相关仪式和表演,用以祈求丰收、人畜平安,祛邪纳吉的聚祭祀、舞蹈、戏剧于一身的传统民俗。第二部分先在诸多对傩的定性中提炼本文对它的概念取向,综合“跳岭头”的形式、内容、内涵等可初步推断,“跳岭头”是一种带有军傩成分的民间傩戏。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其源流变迁,初步可得出结论:钦州“跳岭头”是傩自中原而长江以南、再西南传播后,结合桂北“跳神”以及儒、道、佛等教派文化、师公文化、钦州地方特色文化等经久而成的一种变体,并很可能成于唐代,兴于明清。第三部分是本文的主要内容,尝试总结钦州“跳岭头”的特征,作用于这些特征的显要因素为秋社。里社制度的施行,标志着明代的民间社祭被纳入官方的祭祀制度,使得“同社”祭祀观念深入人心。随着人们对娱乐等社会性需求的加强,官方允许的社祭反被民间用作祭祀各种庞杂神灵的迎神赛社的理由。“跳岭头”持续一定时间长度的狂欢与酬神表演在某种程度上与社祭上述的种种需求契合、秋社与秋傩又在时间上吻合,种种历史巧合就这样发生了奇妙的结合,“跳岭头”被吸纳进秋社中;社也成为“跳岭头”内涵的重要组成并被利用来划分“岭头”一定分布区域内的信仰范围和组织仪式等,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内化为“跳岭头”中不可分的一部分。在缺乏娱乐的年代,看“跳岭头”表演成为人们的一大享受,它与社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渐渐被遗忘,“跳岭头”的盛名早已掩盖了秋社,秋社中的聚饮习俗也被冠以“吃岭头”之谓。但今时今日,我们仍能从中发现些许蛛丝马迹。总结钦州“跳岭头”的特征为:结构、时空、组织的“社”化;形式、内容的地方化。对比傩的最初形态,钦州“跳岭头”是它从单一走向复合的充分体现。借此,也还秋社一个应有的历史位置。第四部分则对钦州“跳岭头”从单一到复合的文化现象进行深层次的解读。国家和边缘借风俗以构建华夏、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包括娱乐、道德宣教、社会凝聚、族群交往、驱邪纳吉等方面的需求)共同促进了这一进程。文章的最后,探讨现代市场经济背景下,钦州“跳岭头”面临的机遇及挑战:机遇在于不同权力的介入将使一些村落获得不曾有过的不同话语的主导权,挑战在于它所遭遇的神圣性解构和行政体制的阻碍,希冀借此为民间信仰文化的发展和保护提供新的视角。 总之,笔者认为,“跳岭头”或“傩”,都不可避免地经历从单一到复合的演变,这是经济、政治、文化,或者说是国家与个人、中央与民间、历史与现实等各方面因素间综合作用的结果。
老伯画锄头“粉丝”要出高价买60岁客家老人古世共半年创作2
作者:暂无 来源:南方都市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古世共老人花半年创作了一套共213张反映旧时客家农村的民俗画。 社区记者王子荣 摄 为了让老人怀旧、让孩童知新,家住罗湖经典花园的退休老人古世共凭着记忆,花半年时间创作出213幅反映旧时广东客家农村的生产生活用具及特色场景钢笔画。其间,不少“粉丝”欲出高价购买,被古世共一一回绝。在重阳节到来之
陶晓俊和客家服饰“大观园”
作者:暂无 来源:赣州晚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记者谢东琳 10月13日,撩开密密如织的雨帘,记者踏进赣南师院客家文物博物馆的大门,不禁惊呆了。虽然,在2004年第十九届世客会时就对陶晓俊馆长收藏大量客家文物已有耳闻,但没想到他的藏品竟然如此之丰、之精,七大系列品种如此齐全,令人目不暇接。行走其间,如同穿越时空走进了客家人文精粹的“大观园”。
“客家文化根在客地”的新确认 ――评谢重光《客
作者:邹文清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客从何处来”,是谢重光先生十几年来不懈追问的一个客家学核心问题,客家与中原及客地的关系则是其中的焦点。在其新著《客家文化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中,谢教授摆脱时论、推陈出新,提出了“客家文化根在客地”的重要观点。 在致力于科学的客 家学建设中,谢教授一直呼吁要拓展研究领域的宽广度,提倡
客家美味 开车来吃
作者:暂无 来源:海峡导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客味轩是一家客家餐馆,新开张,位于福津大街之筼筜湖畔。 “轩”字的本意是指一种前顶较高而又有帷幕的车子。也许因为这个原因,后人见到这个字,往往联想到“高大宽敞”之意境。食客如果也这样联想,那么,这一次真的应该说“恭喜你,答对了”。没错,客味轩就给人这种感觉。 这家店不难找,开车从湖滨南路或从湖畔
客家文化异彩纷呈
作者:暂无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今年7月以来,连城县积极筹备《价值连城》文艺晚会,演员们精心排练《武术气魄》《客家绝技》《龙舞海西》等充分展示客家文化特色的精彩节目。 连城县是客家祖地之一,是客家名县,也是客家文化的代表县,客家文化渊远流传、底蕴深厚、异彩纷呈。该县3 3万人口就拥有103个姓氏和34种方言,在中国乃至世界罕
客家打醮的日子
作者:暂无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打醮,意为道士设坛念经做法事,现在有的乡村演变为“扛菩萨”,这一习俗在客家乡村颇为盛行。菩萨,佛教里指修行到了一定程度、地位仅次于佛的人,在客家地区一般是指某些神,如五谷仙、妈祖娘娘、弥勒佛、观音娘娘、土地伯公等。而扛菩萨,则是客家人为庆祝丰收或纪念某一神而约定俗成举办的节 日盛事。 在客家山村
“海峡客家”连两岸
作者:暂无 来源:侨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侨报讯】海峡两岸的第一次族谱交流——2009两岸客家族谱文物展,已经在台北落幕多日。但是,“客家祖地”福建龙岩市组织的上杭客家族谱展,还在宝岛的台中、高雄、苗栗等地继续巡展之旅。 中新社报道,福州客家研究人士5日表示,这是纯客家人聚居的上杭县发挥台湾客家人重要祖籍地优势,以客家族谱赴台展为契机
交响乐首次联姻客家山歌
作者:暂无 来源:广州日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本报讯 (记者刘启达 通讯员陆飚)昨日上午,罗湖区政府与深圳交响乐团签约打造国内首个融合西方交响乐与本土客家山歌的新音乐——交响山歌,曾与深圳客家山歌结缘、正在大陆访问的国民党主席吴伯雄欣闻此讯后,挥毫题写了“宣扬文化”、“和谐两岸”、“客家风情”的贺词,向罗湖这一文化创意成果表示祝贺。 据介绍,
客家妹美国郎结婚啦
作者:暂无 来源:广州日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本报东源讯(记者曾焕阳 通讯员袁锦君、周焕摄影报道)昨日上午,一场别具一格的异国婚礼在河源市东源县义合镇苏家围旅游乡村举行,一位来自美国堪萨斯州的小伙子杨卓明(英文名Younger.Jerome)在被誉为“南中国画里的乡村”的苏家围旅游乡村迎娶了河源客家姑娘涂遥,见证自己人生中的最甜蜜的幸福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