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家文化架桥梁 梅台合作展新篇 第五届海峡两岸客家高峰论坛
-
作者:范琛 柯鸿海 罗伟章 刘海祥 张海燕
来源:南方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梅州新竣工的世界客都大道。资料图片
清朝康熙年间,一批嘉应州(今梅州市)居民携家带口,乘船下韩江,经汕头、厦门、澎湖等地,最终在台湾府城(今台南市)登陆,成为最早迁徙至台湾地区的客家人。数百年间,客家人在祖国宝岛台湾辛勤耕作,筚路蓝缕,繁衍子孙。如今,梅州台湾两地的客家人隔海相望,道不尽的依旧
-
料精味美引来八方食客,久负盛名却仍“待字闺中” 客家小吃产
-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图为:在中国客家菜培训基地,陈钢文向学生们传授客家小吃制作精髓。(钟小丰摄)
【美食行情】
日前,梅州农业学校申办“中国客家菜研发培训基地”顺利通过验收,为我市再添一块“国字号”招牌。如何发展和弘扬客家美食文化,尤其是客家菜中最有代表性的客家小吃如何才能做强做大,形成产业化的问
-
走进客家那一份和谐恬静
-
作者:林辉莹
来源:南方都市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瑶峒月夜,男女隔岭唱和,兴往情来,余音袅娜,犹存歌仙之遗风,一字千回百折,哀厉而长,称山歌。”清代诗人黄遵宪在《人境庐诗草》中对客家山歌充满了赞美之辞,粤北、闽西的风光因此蒙
-
桥乡村:鲜活的“客家围屋博物馆”
-
作者:暂无
来源:南方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春末,在通往梅县的205国道旁一个岔路口,油菜花开得正旺。走进此处,便是南口镇桥乡村,这当然不是婺源,却拥有这一样令人动容的花田世界,除此之外,还有各式保存完好的客家围屋,它们虽不尽相同,却经历过相同的沧桑历史,有着相同的辉煌印记。而今,这里正经历一番旅游资源的全面整合,发展前景甚好
-
挖票客家大本营:蓝打组织战,绿攻年轻人
-
作者:兰文
来源:海峡导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郑又平
在岛内蓝绿选情紧绷之际,马英九、蔡英文双方不约而同跑到客家人聚居区拉票,橘阵营的宋楚瑜与“双英”一样,打出客家牌。
在台湾选票板块之中,客家票源是比较独特的一块,宗亲派系特征明显,地域上又分成北客和南客,北客和南客的蓝绿倾向不同。
台湾客家人约400
-
客家文化研究中的“惠州形态”问题——兼答钟毅平文章之商榷
-
作者:暂无
来源:惠州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近日拜读钟毅平文章(见9月11日《惠州日报》《围屋是客家文化解释性符号》,以下简称“钟文”)很受启发,钟文对《惠州日报》8月23日本人所撰《围屋通过祖祠血缘保护家族:从客家文化“围屋性”看客家人的“前世今生”》(以下简称“杨文”)予以充分肯定,认为是惠州近期客家文化研究中的“佳果”,“自备一家之说
-
梅州温公祠后人揭秘客家围龙屋 客家大宅:馆藏丰富的文
-
作者:暂无
来源:深圳商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梅州市温公祠围龙屋的整体建筑外形有圆有方。
围龙屋内的老巷蜿蜒通透,光照充足。
深圳商报记者 方良腾 王海荣 文/图
围龙屋最早建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客家人采用中原汉族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技艺,在丘陵地带或斜坡地段建造围龙屋。主体结构为“一进三厅两厢一围”。普通围龙屋占8
-
写字楼“避世”客家古村从闹市景田搬至坪山新区金龟社区,二十
-
作者:王莹陈以怀
来源:南方都市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写字楼下还开设了陶坊供城市的人来玩。
写字楼前的孔子雕塑全用废弃的建筑材料制成。
一个有着四百年历史的客家村落中,“长”出了一栋现代化的写字楼,在山清水秀和被废弃的老房子
-
弘扬客家文化共建幸福家园 海峡两岸客家高峰论坛开幕
-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汪洋宣布第五届海峡两岸客家高峰论坛开幕。
第五届海峡两岸客家高峰论坛期间,经贸交流和招商推介签约现场。(高讯摄)
●汪洋宣布开幕许嘉璐饶颖奇黄华华李嘉致辞曾宪梓叶克冬张铭清周镇宏徐少华招玉芳温兰子等出席朱泽君主持
●梅州获授“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牌,两岸青年共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