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报纸>深圳商报>  梅州温公祠后人揭秘客家围龙屋 客家大宅:馆藏丰富的文

梅州温公祠后人揭秘客家围龙屋 客家大宅:馆藏丰富的文

作者: 出版日期:暂无 点击数:90

【地址】 地址1 地址2

【版次】第A07版(天下周刊.南粤)

【入库时间】20110825

【全文挂接】

【全文】

梅州市温公祠围龙屋的整体建筑外形有圆有方。

围龙屋内的老巷蜿蜒通透,光照充足。

深圳商报记者 方良腾 王海荣 文/图

围龙屋最早建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客家人采用中原汉族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技艺,在丘陵地带或斜坡地段建造围龙屋。主体结构为“一进三厅两厢一围”。普通围龙屋占8亩、10亩,大的占地30亩以上。一座围龙屋就是一座客家人巨大的堡垒。屋内卧室、厨房、大小厅堂及水井、猪圈、鸡窝、仓库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是中国封建自给自足生活的典型缩影。

广东梅州市是叶剑英元帅的家乡,也是我国客家人最大的聚居地之一。在叶帅的家乡梅州市梅县,有一座距今510多年历史、占地面积一万多平方米的完整客家围龙屋——仁厚温公祠。

深圳商报记者日前专程采访了73岁高龄的温进灿老人。温进灿是温公祠二十四世孙,自从南开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一生任教,退休前是叶剑英元帅母校梅县丙村中学的校长,对于梅州客家的风土人情和历史风物了然于心。

据温进灿老人介绍,梅州现存的客家围龙屋总数有2万余座,遍布于全市各县(市、区),一般都有200~300年乃至500~600年历史。论年代的久远和规模之庞大,仁厚温公祠当之无愧排第一,它也是迄今为止唯一被中国建筑学会编辑出版的《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收录的客家围龙屋。

几百人同居一片屋檐下

位于梅县丙村镇群丰村的仁厚温公祠距梅州市区24公里,离叶帅故乡梅县雁洋镇6公里。它始建于明朝弘治年间公元1490年前后,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整座屋宇有“四进三堂八横三围”的说法,占地面积达一万多平方米,共有房390间,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全屋住有90多户400多人,过去分两个生产队,现在为两个居民组,都是同宗温姓。

仁厚温公祠保存着客家传统建筑中特有的围龙屋结构,是宗祠和住宅合二为一的民居建筑,由堂屋、横屋、围屋、化胎、池塘五部分组成。堂屋在正中间,分上、中、下三堂。因为上堂摆放有祖先的神牌,是族人祭祖的地方,所以堂屋是神圣的地方,是族人庆典、议事、宴客的地方,也是全屋的中心。除了厅堂,还有48间堂屋房间。左右两边则是横屋,两面各四横,共有八横240间房。北面是半圆形的围屋,形似长龙,美如彩虹。据统计,半圆形的围屋中就布置了102间房。

围龙屋不论是圆是方,在建筑上都有其共同特点:以南北子午线为中轴,东西对称,前低后高,主次分明,错落有序,布局规整。里面设几十个或上百个生活单元,适合几十人,上百人甚至几百人同居一室。

如果说客家山歌是流动的文化传承者,那么围龙屋就是固化的客家文化继承者。“仁厚温公祠”不但造型庞大而独特,而且蕴涵丰富的客家文化,像椭圆形的外形,体现了人们“事事圆满,家家团圆”的圆的心态和圆的文化;全屋由前至后渐次升高,是取其步步高升的寓意。

镇宅之宝堪称“中国之最”

由于一直没有在外界做过多的宣传,500多年来,古朴的仁厚温公祠保持着“藏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一直静静地矗立在梅州客家人聚居的乡间田边。

温进灿老人告诉我们,古老的仁厚温公祠有个镇宅之宝,这就是院内的两株苏铁树。它经历了400多年的沧桑。如今,长得古朴苍劲,伟岸挺拔,每一株占地面积近百平方米,令人叹为观止。

据当地老人介绍,这两株苏铁是温家十一世祖妣斋婆太亲手栽下。经过数百年的风风雨雨,这两株苏铁树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主干树墩的直径已有12米,高近3米,每株有60多条分枝,占地面积有100多平方米,每丛外围要30多人拉手才能围拢它。

客家人的心灵家园

温进灿老人认为,客家围龙屋是客家人希望的家园,心灵的家园。

若想要深入感触围龙屋里的客家文化,有必要了解存在于围龙屋这个小社会中的宗族、宗族制度、宗族亲情。宗族是指同一父系的家族。客家围龙屋都是由一个家庭兴建起来的。随着人口的不断繁衍,家庭成为家族,其中有部分族人分出去到附近另建围龙屋。较大的家族,会有几个乃至十几个围龙屋和别的大宅子。

在旧时代,一座围龙屋就是一个小社会,宗族、宗族制度、宗族亲情在里面表现得非常鲜明、充分。即便放到今天,也还能找到清晰的痕迹。

围龙屋里的客家文化第二项内容,是存在于围龙屋内的对于祖先和神灵的普遍信仰和崇拜。由于客家人屡经迁徙,饱经忧患的特殊经历,他们的祖先崇拜尤为强烈。

可以说,一座典型的客家围龙屋,就是一座馆藏丰富的客家文化博物馆。

走进客家围龙屋,随处可见客家文化的印记。每座围龙屋的大门既是进入围龙屋的入口,也是了解客家文化的一个窗口。围龙屋大门上挂着的灯笼、贴着的堂联,就是告诉人们这个家族的姓氏、郡望和家族渊源。

徘徊在古老的围龙屋内,很容易让人联想起这样一幅客家风情场景:月色清朗的夏夜,阿婆坐在小板凳上,手摇葵扇,一边给身边的孩子扇凉,一边教孩子念儿歌:“月光光,秀才娘,骑白马,过莲塘……”“蟾蜍罗,歌个歌,不读书,麽(没)老婆……”童声唱出的儿歌,在夜空中回响,犹如美妙的天籁。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