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额上的风光:赣南客家虎头帽前额图案探析
-
作者:白晓剑 宋守标
期号:第5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 虎头帽 图案 客家精神
-
描述:客家儿童虎头帽蕴含着丰富的客家习俗与中原文化及客家文化。从赣南客家虎头帽前额图案的造型特色、色彩特征可解读客家人长期积淀的客家精神和悠久历史、寄情于物的育儿理念以及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
赣南客家族性潜隐的原因分析
-
作者:蓝希瑜 刘丹丹
期号:第1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赣南客家 族性 潜隐 和谐交融
-
描述:赣南,中原汉人南迁的中转站与聚散地,是客家民系形成的摇篮。然而,这里的客家认同意识却不如闽粤强。基于此,本文拟从自然地理、民族交融特点和“客家热”的兴起以及客家研究宣传等方面分析赣南客家族性潜隐的深层原因。
-
论客家舞蹈的风格特点
-
作者:黄文华 钟哲
期号:第5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 客家舞蹈 赣南采茶
-
描述: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之处。客家,汉族的一个支系,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而客家的舞蹈更是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了解和掌握客家舞蹈的风格与特点,探讨客家舞蹈发展中的问题对促进客家舞蹈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
江西宁都中村傩戏研究——一项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
-
作者:张勇华
期号:第1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中村 傩戏 非物质文化遗产
-
描述:宁都中村傩戏无论傩神、面壳、道具、仪式、节目、傩班组织还是禳神,处处显示出它的古朴神奇,透过这些古朴神奇表象,可探析到其内涵的魅力:祭与戏的结合,娱神娱人的一致性,去凶纳吉的心理表露,祖先崇拜、生殖崇拜的世俗心理的再现,民间信仰的原始性及庞杂性的体现,仪式的灵活性及完整性安排。
-
族群认同的工具性延伸―以粤东蓝屋畲族村为例
-
作者:谌华玉
期号:第4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族群 族群认同 族籍 畲族
-
描述:通过田野访谈资料再现粤东饶平县饶洋镇蓝屋畲族村在1980年代申报民族成份变更的具体过程,展现蓝屋畲族村原有的客家文化底蕴和族籍变更后畲族文化与认同的建构过程,说明了当代中国社会环境中族群认同的工具性延展特点。
-
现代商业语境中民间文化的脱困之路:以赣南客家采茶戏为例
-
作者:肖玉琴
期号:第2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民间文化 草根市场 客家采茶戏
-
描述:赣南客家采茶戏处于“辉煌与没落并存”的状态,当前最大的困境是难以可持续发展.赣南客家采茶戏应回归草根市场,从本土艺术和地方艺术两个文化标签回归草根市场,这对我国民间文化的发展具有参考和借鉴作用.
-
“学科交叉视野下的客家研第二届客家文化高级论坛”会议综述究
-
作者:温春香
期号:第1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文化 论坛 学科交叉 综述 视野 文化认同 师范学院 江西赣州
-
描述:由赣南师范学院客家研究中心主办的“第二届客家文化高级论坛暨第十届人类学高级论坛”以“族群迁徙与文化认同”为主题,于2011年10月21-24日在江西赣州、广东河源隆重召开。
-
族群认同的工具性延伸:以粤东蓝屋畲族村为例
-
作者:谌华玉
期号:第4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通过田野访谈资料再现粤东饶平县饶洋镇蓝屋畲族村在1980年代申报民族成份变更的具体过程,展现蓝屋畲族村原有的客家文化底蕴和族籍变更后畲族文化与认同的建构过程,说明了当代中国社会环境中族群认同的工具性延展特点。
-
客家学研究的新领域:客家文化产业研究
-
作者:罗勇
期号:第2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文化 客家学研究 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产业化 新领域 客家人 文化资源 产业化研究 文化内涵 风水文化
-
描述:,特别是对地域文化产业化的研究极其薄弱,客家文化产业化研究便是处于这样的状况。客家文化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原汉族文化与赣闽粤相交地带土著及畲瑶等少数民族文化融合混化而形成的一种内涵丰富、特色鲜明
-
广西博白客家采茶戏戏班调查
-
作者:徐赣丽 孙宝 莫乔雅
期号:第5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广西博白 客家 采茶戏戏班
-
描述:主,并有相对固定的戏路机制。采茶戏班在其表演的过程当中经常伴随着一系列的仪式,这些仪式对于戏班和请戏人都具有特别的意义。作者最后依据实地调查资料提出,要振兴桂南采茶戏,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政府应加强对采茶戏班的管理与引导;要充分抓住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大好时机,加大保护宣传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