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家谱与汉文化南迁研究
-
作者:邓玲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海南 家谱 汉文化 南迁
-
描述:,海南家谱概况。海南僻处中国南端,琼州海峡的阻隔使得通往海南的道路成为一条畏途,大陆向海南的移民经历了重重困难。海南家谱的编修是随着汉人的迁琼而逐渐兴起并兴盛普及的,目前所见的最早的修谱文献始于唐代后期,宋代是家谱由官修向私修转型的时期,但海南此时民间修谱的情况并不多见。因此海南家谱的编修,从其发展阶段来看,没有经历家谱发展的完整过程,而是从中途岔入,进而与大陆合流。家谱的功能,也并未经历萌芽阶段的优生功能、兴盛阶段的政治功能,而主要体现为普及阶段的伦理功能。这是由其孤悬海外的独特的地理环境决定的。也是海南家谱在编修与功能上有别于大陆家谱之处。海南家谱的种类与格式、修纂与管理则更多地表现出与大陆家谱的共性。海南家谱的收藏方面,仍然处于以学者的私人收藏为主,公藏为辅的境况,不利于海南家谱的全面深入的研究。二,海南家谱的文化内涵。海南家谱的修撰虽较中国大陆地区要晚,但发展到明清时期,已渐趋完善。本章主要探讨了海南家谱中的家规族训与修谱凡例、谱序赞词、追根溯源及少数民族修谱四个方面的内容,指出:家规族训与修谱凡例是家谱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南民间家族修纂家谱的核心精神是敬宗收族与慎终追远,其基本原则主要通过家规族训和修谱凡例体现出来;谱序在家谱中占有重要地位,海南各家族的家谱正是通过将族内外名人所写的序言赞词书之于众,从而达到联子姓兄弟,增重家谱的份量,提升本家族的社会地位和威望的双重目的;为了增强家族的凝聚力和提高家族的荣誉,海南民间各家族的家谱都十分重视对迁琼始祖的记述。海南的少数民族主要为黎、苗、回三个民族,根据现有的资料,修有纸质家谱的仅有回族,其中三亚回族家谱失而复得,儋州回族家谱则完全汉化。而黎族主要是以一种传唱的方式述说祖先的迁徒和定居生活,即所谓的口述家谱,目前还在进一步收集整理之中。三,汉族迁琼与汉文化南迁。从秦朝开始,因为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原因,汉人开始向海南迁移,从唐后期开始,世家大族因贬谪、任官、经商等原因迁琼者甚众。随着汉族的迁琼,自汉至唐,中原的政治体制在海南得以艰难确立;自宋至清,科举制度在海南逐渐推广;各家族将大陆各迁出地的文化迁入海南,并在本土形成新的家族。最终,海南从疠瘴之区渐变为中原清淑之地。四,海南家谱与汉移民文化分布。笔者从家谱切入,按照移民迁出地、语言、风俗习惯等的区别,将海南汉移民文化划分为沿海移民文化区、中原汉裔移民文化区、客家移民文化区。沿海移民文化区主要是指讲海南话(属汉藏语系汉语闽方言)的人群聚集区域,这是海南最大的一个文化分布区。中原汉裔向海南的移民比闽人的移民要早得多,从先秦时期就已开始了,直至当代仍在继续,中原汉裔移民文化区在历史过程中与沿海移民文化区发生了频繁的文化交流与碰撞,甚至在语言方面已经与之融合。客家移民文化区是海南历史时期移民最晚的一个区域,前期更多地表现出个性,近期则表现出一种文化交融,但仍有着鲜明的特色。通过研究发现,海南家谱表现出四个重要的特征:重视迁琼始祖;谱风朴实;记载海外移民;多民族家谱并存。尤其是谱风朴实,基本上反映了海南文化质朴的特性,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首先是谱序实在,不造假;其次是不妄祖,不诬祖。而从修谱实践来说,各姓氏在修谱时多注重鳌清本源,很好地践行了不诬祖、不妄祖的理论。汉文化南迁表现出三个特点:一是汉文化的南迁具有连续性。汉文化是随着汉人向海南的迁移而逐渐迁移至海南的,汉文化成为海南文化的主体是在宋代;二是汉文化的南迁具有地域性。迁自不同地域的汉文化保留了迁出地的特性,尤以闽籍后裔移民文化区、客家移民文化区最为突出;三是汉文化的南迁具有多元融合性。闽文化、客家文化、中原文化等汉文化最终在海南碰撞、交融,并形成了极具包容性的海南文化。从海南家谱与汉文化南迁研究中笔者得到四个启发:一是要从文化的高度来看待海南家谱;二是家谱是加强国际旅游岛建设的纽带;三是海南省应利用家谱,打好侨牌,更好地为海南的经济建设服务;四是要继续加强海南家谱的收集、整理与研究工作。
-
旅游村镇的文化空间再造研究
-
作者:徐鑫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旅游村镇 文化空间 文化传承 再造 培田村
-
描述:随着旅游活动的展开,旅游开发与村镇的文化空间保护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村镇的传统文化在传承与创新过程中出现了同化与变异。在旅游大背景下探讨村镇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日益成为旅游研究的热点。本文在整理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文化空间作为切入点,探讨、分析了村镇文化空间的构成及形成机制,并从人的创造力和能动性出发,考察了旅游活动对村镇文化空间产生的各种影响。文中选取的案例研究对象——培田村,是一座位于闽西客家地区的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古村镇,文化氛围浓厚,在十余年的旅游开发过程中,旅游业的影响也渗透到了当地村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都为调查研究的开展提供了现实条件。案例研究综合了参与观察与深度访谈方法,全面而详细地考察了旅游业对培田村物质空间、心理空间及意识空间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村镇文化空间的再造方法,以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与村镇传统文化保护双赢的局面。
-
一村散落五“珠玑”清代地图留盛名
-
作者:万明 陈伟斌
来源:南方都市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惠阳良井霞角村的大福地围屋有150多个房间,在历史上颇有名气。南都记者陈伟斌摄
清代乾隆年间,客家人杨凤山携家带口从梅州五华县平南镇西迁到了惠阳县良井镇,在霞角这个靠近西枝江支流的平原地带修造围屋,繁衍生息。杨凤山的两个儿子陆续诞下13个孙子,人称“十三兄弟”。从此,霞角人丁兴旺,重“清白”崇
-
一村散落五“珠玑”清代地图留盛名
-
作者:万明 陈伟斌
来源:南方都市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大福地围屋属于四进堂屋,有四进两横、九厅十八井、150多个房间。
水尾仔围屋坐北向南,南面的大门却常年不开,进出只能走东门。
霞角村围屋的古朴门窗散发着古老的味道。
清代乾隆年间,客家人杨凤山携家带口从梅州五华县平南镇西迁到了惠阳县良井镇,在霞角这个靠近西枝江支流的平原地带修造围屋
-
一村散落五“珠玑”清代地图留盛名
-
作者:万明 陈伟斌
来源:南方都市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忠心屋围屋现在是村里的祠堂,墙壁上写着寿字,木门上印着福字。
忠心屋残旧的门窗仍能看出当时的精雕细琢。
除了木雕灰雕外,围屋门口的石刻门墩也保存完好。
清代乾隆年间,客家人杨凤山携家带口从梅州五华县平南镇西迁到了惠阳县良井镇,在霞角这个靠近西枝江支流的平原地带修造围屋,繁衍生息
-
五华老画家温治邦当过中学音乐、美术、物理老师,小学校长,做
-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温治邦和他的版画作品
温治邦的版画作品
【七彩人生】
●本报记者李少凤特约记者万自明
“刀笔颂神州”,这是原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已故中国版画家协会主席古元生前给我市五华老画家温治邦的题词。日前,温治邦成功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在土生土长画家行列中,他是当今唯一成功
-
30集史诗电视剧《永不褪色的家园》将荧屏再现治理水土流失“
-
作者:暂无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核心提示:去年末、今年初,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对龙岩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两次做出重要批示,“长汀经验”成为全国治理水土流失的典型。日前,龙岩本土全国知名作家赖玉民与著名导演高伟宁强强联手,30集大型电视剧《永不褪色的家园》,由国家广电总局正式立项,将于9月开机,荧屏再现治理水土流失“长汀经验”。
-
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助推绿色经济崛起 ——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杨春
-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本报记者李少凤罗娟娟
【人物简介】杨春贵,1936年出生。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现为中央党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教授。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教学和宣传工作。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哲学思想、邓小平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
-
“无房户”无法办理当地户口,结婚、生子、教育皆“碰壁”无房
-
作者:蒋铮 巢文芯
来源:羊城晚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一对新人在广州黄埔区南海神庙千年古牌坊前举行婚典仪式。不少无房“新客家”仍在期待翻越婚姻面前这道“户关”羊城晚报记者 艾修煜 摄(资料图片)
羊城晚报记者&蒋铮&实习生&巢文芯
8月14日,傍晚7时30分,刘若兰下班回到了南海黄岐的家。女儿小玉扑出来迎接妈妈,刘若兰却笑不出来。“小
-
卢氏宗祠:一个农村社区公共文化空间功能的变迁与重建
-
作者:卢燕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农村社区 公共文化空间 宗祠功能变迁
-
描述:一个鼎盛时期。本文以卢氏宗祠为研究对象,它是一个典型的客家祠堂。兴建于明朝末年,经历了两次被毁,现在村中的祠堂是清光绪七年第三次重建的。面对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村庄,历史丰富的祠堂,作者拟把祠堂作为一个公共文化空间来描写。在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下,祠堂经历着不同功能的转换,它由传统时期的社会教化和基层治理中心转变为新中国建立以后的集体化时期的社会主义乡村教育的场所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公共文化空间,承载着文化记忆和经济开发的双重功能。对三个不同历史时期卢氏宗祠政治社会功能的分析,始终以“国家——社会”理论视角为观察点,探讨“国家”与“社会”二者互动之下的宗祠功能变迁逻辑,并总结出关于在新形势下,建设农村公共文化空间的方法。农村公共空间是农村社区健康运行的要件之一。在公共文化空间里,村民之间的横向联系加强,公共舆论更有作用,合作也更易达成。农民参加公共空间的活动,有助于培养其公共精神和公共意识。公共空间打造应当以农村文化建设为核心,而祠堂作为农村社会中一个重要的公共文化空间,在经历了国家与社会的变迁之后,更能发挥它在建设新农村公共文化空间的纽带作用,所以构建新农村的公共文化空间,需要保护以祠堂为代表的传统资源,国家和社会其他力量应该加大资源的投入,配合农民的积极性,这样推动农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