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1094)
期刊(266)
学位论文(60)
视频(17)
图书(13)
会议论文(3)
人物(2)
按栏目分组
报纸 (1094)
期刊 (266)
学位论文 (60)
视频 (17)
图书 (13)
会议论文 (3)
人物 (2)
按年份分组
2015(17)
2014(430)
2013(199)
2012(217)
2011(199)
2010(163)
2009(76)
2008(69)
2006(29)
2003(6)
按来源分组
梅州日报(248)
其它(81)
南方日报(50)
广州日报(37)
客家研究辑刊(12)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
中国方域(行政区划与地名)(1)
大理文化(1)
金色年代(1)
消费(1)
土楼恋曲犹在回响客家情缘宝岛再续
作者:燕子  来源:海峡导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去年七夕,七夕牵手会携手两岸青年相聚龙岩; 今年七夕,我们将跨海在台湾重逢 七夕牵手会在厦门本地的约会活动正火热进行,而另一场跨越海峡的“约会”即将展开。 还记得去年七夕那一场青山为凭、绿水作证的土楼恋曲吗?开往龙岩的“爱情专列”,满载着台湾单身男女对故土祖地的向往、对甜蜜
客家民间俚语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俚俗】 笔者因在乡镇工作多年,下乡时常常能听到一些以前闻所未闻的客家民间俚语,乍听起来感觉很俗,但细细体会之后,却感觉其中隐喻幽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客家女性的忍辱负重和客家男人的劣根性,有较强的现实批判意义。现挑出其中一二以飨读者。 男人像“四狗”:单身时像猎狗,恋爱时像哈巴狗,育后像狼狗,中
“客家女婿”盛赞梅州美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翁钰莺(前排中)一行在梅州。(曹健平摄) 本报讯今年的央视“秋晚”在梅州举行,众多海内外游子赶回梅州观赏盛会。印尼客人翁钰莺是印尼爱凯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他和家人乘私人飞机专门来梅看央视“秋晚”。昨日离梅前夕,翁先生接受记者采访时道出来梅缘由。原来他是梅县“客家女婿”,这次是继年初访梅后第二次踏
客家碱粽地道纯香
作者:暂无 来源:三明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俞祥波 文/图 豆沙粽子甜,肉粽的绵软油腻,而宁化碱棕只有一味,清香。那韧性、嚼劲,那种爽滑、清而不涩,香而不浓艳的味道,让人回味长久。 米必须是好糯米。什么是好糯米?年少时我并不知道,现在年纪大了,又离老家多年,家里早不做粽子了,但我记得父母种糯米的稻种是最贵的。粽叶得到水口夹的山上采
客家古屋长兴围成海内外子孙共同精神家园
作者:暂无 来源:侨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广东兴宁市典型的客家围屋长兴围,历经370多年仍保存完整,从这座古屋走出去的人,如今已分布在美国、加拿大和东南亚等国,他们经常从海外回来在这里欢聚一堂,古老的客家围屋已成海内外子孙共同的精神家园。 长兴围坐落于兴宁市宁新街道办大圳村,始建于明崇祯八年(1635年),是由当地罗氏的十三世九章公所建。
联动创建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作为创建主阵地,百侯镇吸引着越来越多人前来参观。 今年,市委常委扩大会议提出 “在大埔创建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为打好这场硬仗,大埔县迅速行动,根据《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制定了《大埔县创建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实施方案》,并突出文化引领、生态优先、旅游带动,坚持产城融合、联动发
客家风俗:“添丁上灯”
作者:暂无 来源:南方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何树强 人的一生要经历出生、结婚、去世的大喜大悲,因之有人称之为人生三大礼仪。由于各地风土人情的不同,因而又衍生出许多不同色彩的人生礼俗。但其中有一个现象很有趣,就是在许多地区都不约而同通过灯作为载体。如新生儿诞生礼的花灯,婚礼仪式的大红灯笼等等。 在岭南粤北的客家人大多选择了花灯来庆贺新生儿诞
客家儿童入学仪式
作者:暂无 来源:三明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邱先进 历经沧桑的客家人,推崇师道的信念由来已久,可追述到中原文化。最早的客家先民迁徙到石壁一带,也带来了至圣孔子的伦理道德即儒家思想。“忠君、孝亲、尊孔”为本的思想体系,与客家先民的中原文化相得益彰。 为使这些礼教提倡代代相传,客家人尊孔、尊师、重教非常虔诚,要求儿童都必须入学,
客家母亲
作者:暂无 来源:赣州晚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彭明 春雨绵绵的清明时节,使我回忆起祖母和母亲两位可敬的老人。祖母是清代著名“易堂九”之一魏禧的后人,属名门闺秀。母亲出生于普通人家,因是女婴,出生不久便送乡下给人当童养媳。土地革命时,母亲
淡水客家凉帽22道工序都靠手工
作者:暂无 来源:惠州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朱冠玉在家里制作客家凉帽,女儿在一旁帮忙。 本报记者黄尉宏 摄 淡水客家凉帽是客家女性专用凉帽,相传是苏东坡为爱妾王朝云所设计,帽子中间留了一个窟窿,方便留着发髻的王朝云佩戴。在惠阳区淡水街道东风社区有一家客家凉帽作坊,这是惠阳最后一家纯手工凉帽作坊。这项技艺的传承人朱冠玉一直坚持做客家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