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649)
期刊(96)
学位论文(6)
视频(6)
按栏目分组
报纸 (649)
期刊 (96)
学位论文 (6)
视频 (6)
按年份分组
2015(6)
2014(146)
2013(120)
2012(159)
2011(113)
2010(80)
2009(56)
2008(46)
2007(14)
2006(13)
按来源分组
梅州日报(166)
深圳特区报(20)
客家文博(4)
世界知识(1)
中国纺织(1)
记者观察(1)
福建侨务(1)
今日国土(1)
前卫·大案(1)
广东史志.视窗(1)
繁荣客家文学有两种向度的提升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杨克(广东省作协副主席、创研部主任) 何为客家文学?从文学符号来看,首先应是客家民系的作者所创作的文学作品;另一方面,不一定是客家民系的作者,文学内容上反映了客家地区的风土人情、传统文化和富有客家特色的建筑等等,这些也可以是客家文学。 如何繁荣发展客家文学,我认为有两种向度:一是对客家传
客家绘画版“史记”静待收藏爆发点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从围龙走出的客家人》局部 【热点关注】 去年,画家赵勋的巨幅长卷《从围龙走出的客家人》在台湾引起了巨大震撼,许多台湾客家人看完长卷后深受感动,希望能收藏长卷的珍藏版。而笔者日前获悉,该长卷的收藏版已经正式与世人见面。有专家评价,“这套限量收藏版的收藏价值存在一定的上升空间”。八年完成客家绘画版“
“客家儿女”主题晚会昨晚首次联排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排练现场(高讯摄) 本报讯(记者朱庆强实习生张兰)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策划和紧锣密鼓的排练,昨晚,首届客家文化艺术节期间的活动——“客家儿女”主题晚会在市职业学校进行了首次联排和总导演检查。 一首带有客家山歌特色的音乐响起,拉开了联排的序幕。舞者身穿客家妇女传统服饰,跳着由现实生活中妇女劳
打造客家香格里拉 提升百姓幸福指数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大埔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林健雄 今年来,全市上下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以饱满的热情、自觉的态度、扎实的工作投入到创建广东梅州文化旅游特色区行动中,抓重点、抓特色,以良好的实绩实效
李俊夫率团出访南非开展交流访问 团结乡亲弘扬客家文化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本报讯8月27日至9月1日,应南非客家联谊会邀请,受市委、市政府委托,以市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李俊夫为团长的梅州市代表团赴南非进行了访问考察。 代表团一行应邀参加了南非客家联谊会在约翰内斯堡举行的第三届会长及理监事长就职典礼活动。中国驻南非大使馆参赞陆青江、中国驻约翰内斯堡总领事李江宁、约堡市政官
“客家同根、两岸同欢”山歌晚会昨晚举行 许嘉璐、饶颖奇、黄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本报讯(记者罗娟娟特约记者梅新)昨晚,“客家同根、两岸同欢”山歌晚会在雁南飞围龙酒店举行。梅州、台湾、龙岩、赣州四地山歌爱好者同台演绎,放歌客都。原汁原味的客家山歌,唱响客家人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豪迈精神,也醉倒了从五湖四海汇聚一堂的客家人。 第九届、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中国国民党中
记者走进广东梅州文化旅游特色区核心区雁洋镇入祠堂访农家——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图①:端午节,大家聚在一起品尝刚出锅的新鲜粽子。 图②:在家亲手包粽子,乐在其中。(本报记者高讯摄) ●本报记者陈潮华 昨日是端午节,记者来到广东梅州文化旅游特色区核心区梅县雁洋镇雁下村,感受端午节浓郁的客家传统民俗氛围。 甫抵雁下村,便觉雨后的空气特别清新,村口荷花池里粉
客家文化产业发展公司挂牌 同时举行项目协议、电视剧《张弼士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朱泽君、黄晓东分别代表梅州市人民政府与梅州客家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签订《项目用地协议》。(高讯摄) 本报讯(记者涂样生)昨日上午,“梅州客家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挂牌暨项目协议、电视剧《张弼士》签约仪式在梅州市广播电视台演播中心举行。该公司的成立,标志着我市客家文化产业发展迈开了坚实的一
一位家喻户晓的客家女孩,一边细心照料身患重病的养父母,用稚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彭彩金,这位普通却不平凡的客家女孩,她感天动地的孝心和不屈不挠与生活苦难作战的精神感动了许许多多的人,也吸引了多家媒体前往采访。近日,彭彩金给记者发来一则手机短信,告知她已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字里行间充满着欣喜。而这一纸薄薄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也见证了她这十年来无可计量的付出与努力。 ●本报记者李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