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桂林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研究
-
作者:陈丽华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旅游产业 创新发展 桂林
-
描述:为世界旅游热点地区之一。作为亚太地区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中国的旅游业在改革开放后得到了快速发展,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中国已经实现了从亚洲旅游大国到世界旅游大国的转变,开始迈入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进程,中国旅游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国人均收入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旅游消费需求将大幅提升,这是旅游业持续兴旺发展的动力,中国旅游业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风景名胜区要满足旅游者的需要,在各风景名胜区间的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必须从规划、开发、管理等各方面全面提升竞争力。桂林市拥有良好的基础条件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桂林是著名国际旅游城市和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世界旅游组织首推的中国四大旅游目的地城市之一。“桂林山水甲天下”,以山青、水秀、洞奇、石美“四绝”美誉世界,是中国自然风光的典型代表和经典品牌。旅游业是桂林最具优势、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2009年国家从战略层面对我国旅游业综合改革进行部署,提出构建“一省一岛一市”的格局,桂林市成为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是目前全国唯一一个建设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地级城市。在综合改革、旅游带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可以充分发挥整体优势,为全国提供示范。桂林旅游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发展形成最具城市优势、最具品牌效应、最具社会竞争力和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然而,桂林旅游业发展也面临巨大的挑战。研究桂林市旅游产业发展,既是加快推进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的需要,广西旅游业协调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旅游产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探寻桂林旅游业创新发展模式不仅具有局部区域性意义,更具全局战略性意义。以桂林旅游产业创新发展为研究对象,为促进转变发展方式、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形成旅游产业发展新方式提供理论支撑体系和制度框架,为实现全国旅游业发展提供可供借鉴的模式。全文除绪论和结论外,共分为八章。即:桂林旅游产业发展现状评价,桂林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和功能定位,桂林旅游产业发展体制、机制创新,桂林旅游产业拓展创新发展,桂林旅游生态环保与补偿机制创新,桂林旅游产业功能创新,桂林旅游产业大跨度区域联动发展创新,桂林旅游产业发展保睁体系。论文系统研究了桂林旅游产业的创新发展。以桂林旅游产业创新为研究对象,从体系上分为三个层面探讨:即从桂林旅游微观个体层面(如旅游景区、旅游企业等)到中观的旅游产业链层面(如会展业等)到宏观旅游协作圈层面,提出桂林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的目标与实现机制。论文在评述国内外研究现状、论述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的理论基础和中国旅游产业发展状况及趋势的基础上,对桂林旅游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评价,总结了桂林旅游业发展成效和经验。论文深入地探究了桂林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其主要问题是资源利用率不高,旅游升级难度大;旅游价格普遍偏低,无法实现旅游收入快速增长;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旅游对经济带动作用难以发挥;旅游业对国民经济发展贡献率无法得到明显提高;旅游业对全市财政收入增长贡献有限;旅游业一体化发展缓慢和旅游产品单一等。桂林旅游产业发展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旅游管理体制尚未理顺;旅游运行机制相对缺失;旅游经营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旅游硬件建设差距比较大。论文在研究桂林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目标及定位的指导思想、原则和功能定位的基础上,具体研究了桂林旅游产业发展运行机制创新、桂林旅游产业链拉动创新发展和桂林旅游产业功能创新。关于桂林旅游产业发展运行机制创新。论文从跨县(区)旅游资源的管理机构、政府主导下大旅游管理机制、城市公园改革与城市公园管理体制三个方面研究了旅游景区管理体制创新;从旅游行业协会、旅游企业集团、景区联合体经营体制创新三个方面研究了旅游企业经营机制创新;从桂林旅游整体形象再造、旅游营销手段和方式再创新两个方面研究了旅游营销创新;从政府对旅游融资的强力导向、积极引进外资、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大型旅游基础设施项目融资模式创新等方面研究了旅游投融资体制创新。关于桂林旅游产业链拉动创新发展。论文研究了桂林市大力发展会展旅游、康复保健度假养老旅游、做强做大旅游房地产产业链、积极发展精品体育休闲旅游产业链的条件和机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论文着力研究了桂林旅游生态环保与补偿机制创新。认为要探索建设绿色旅游产业体系,转变旅游经济发展方式,实施节约型旅游开发模式,建立绿色管理服务体系,加强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要探索旅游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建设以高效安全为重点的现代生态农业体系,建设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生态工业体系,建设以商贸物流为支柱的生态服务业体系。并从加强保护漓江生态景观环境、加强上游水源林保护和建设、全力保护漓江水质、强化文化传承保护、加快建立大景区管理体制、落实生态补偿,做好扶贫脱困工作、加强沿岸农民技术培训和建立漓江风景名胜区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等方面研究了建立科学保护漓江的长效机制。论文跳出旅游城市之间只有竞争关系的思维,创新提出东盟/北部湾区、泛珠三角区域、“中国旅游金三角”区域、湘桂走廊区域、客家文化圈区域与桂林旅游产业建立战略旅游同盟协作框架的原则和运行机制。论文研究了桂林旅游产业发展保障体系的建设。提出了桂林旅游产业发展政策体系保障,争取赋予桂林计划单列市的经济管理权限,争取赋予桂林类似经济特区的地方立法权,争取赋予桂林特殊的财税优惠政策,争取赋予桂林特殊的规划和用地政策,争取赋予桂林特殊的对外开放政策,争取赋予桂林特殊的投融资政策,争取赋予桂林特殊的旅游资源保护与利用政策;认为应该提高旅游产业信息化水平,加大人才培育的改革创新力度,实现旅游产业发展领导机制创新,旅游产业发展硬环境建设和软环境建设机制创新。
-
汀江流域森要生态修复对策研究
-
作者:张盛钟
期号:第1期
来源:防护林科技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汀江 生态环境退化 森林生态修复 模式
-
描述:分析,建立了森林生态环境退化区域的森林生态修复模式,以期达到恢复和改善汀江流域生态环境的目的,并为汀江下游的森林生态恢复提供依据。 1 研究区概况 1.1 汀江流域区位 汀江
-
赣南畲族研究
-
作者:黄向春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赣南 畲族 多源一体
-
描述:个较明晰的脉络,并以 此为契机力图在畲族来源、形成问题上有所突破。 学术界普遍认为畲族在隋唐之时即已活跃于闽、粤、赣交界地区,而文献所 反映的情况则是宋以前畲族的活动多在汀、漳、潮之同,在赣南境内则是宋以后 才出现,“畲”之名则始见于元。赣南畲族从唐宋至明中叶始终没有形成一个较 明确、稳定的民族概念,其发展轨迹与活动也相当黯淡,这与赣南的地理环境、 政治、经济地位及移民浪潮的接纳、续动等密切相关。 从蓝、雷等畲族姓氏的来源、迁徙入手,是求解赣南畲族历史的有效手段, 在史志记载匮乏的情况下,族谱资料成为重要的信息来源。赣南畲族族谱在起源、 郡望、迁徙等方面有某些参照或攀附汉人(客家)的现象,但总体上是较可靠的, 特别是明以后的记载有较高的可信度。通过对赣南蓝、雷姓畲族族谱的分析可知, 明以后的赣南畲族为从闽西、粤东北迁入者,他们是明清之际所谓“闽、粤客 家回迁潮”中的一部分,这与地方志的记载相吻合。他们迁入后持续着一种与客 家的共生互融关系,只是在爆发反抗斗争时其族群特征才略有显现。王守仁在镇 压畲民起义过程中所施行的一系列政策,对赣南畲汉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王氏 的心学思想成为畲融于汉的催化剂,这也是赣南畲族在本民族特征的保留上比其 他地区更显淡化的主要原因。 赣南畲族中仍保留着某些独特的传统文化特质,如盘瓠信仰、风鸟崇拜以及 与木鼓相关的民俗事象等。赣南畲族的盘瓠信仰表现暗淡,但却有丰富的狗崇拜 习俗,因此盘瓠与狗是不同层次的概念,盘瓠信仰只是一个符号系统的引入;风 鸟崇拜则具有祖先崇拜的意味,它反映了畲族与鸟图腾族东夷有渊源关系;木鼓 的文化角色则表征着畲族的来源具有苗族成份。此外。汉族与瑶族也是畲族族源 的构成因素,而南方古代民族发展的一贯性决定了越族及其后裔是畲族主源。 赣南及闽西、粤东自古即是族群互动的大舞台,夷、苗、越、汉、瑶等不同时空 来源的族群在长时期的迁徙、融合过程中最终在这一地域形成为畲族。因此,畲 族是多源的,其文化特质所反映的正是其多源一体性。 赣南畲族的文化现状是畲汉(客)融合的结果,这取决于畲汉(客)族群互动的 运作过程与方式。赣南畲汉(客)关系呈现出多层次相交织的状况,这种关系的悠久 与复杂造成了赣南畲族具体情况的多样性,这是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的课题。 赣南畲族文化既与典型的畲族文化相联系,又呈现出某些变异,特别是在许多方 面露出了一些底层文化的色彩。这无疑更有利于我们揭示畲族来源、形成、发展、演化历史的真实面目。因此,对赣南以及其他畲族发祥地、原局地之畲族的研究, 应该得到学术界足够的重视。
-
闽西客语纵横论
-
作者:蓝小玲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闽西 客语
-
描述:; 价值。语言是历史的产物,客方言是因民族的迁徒而形成的, 客家迁移的历史及路线,是我们认识客方言的性质,分析其演 变的一个参考。客家由北至南的迁移有两次:第一次在东晋永 嘉之乱,多数尚未南渡;第二次唐末黄巢起义时,到达赣南 闽西,他们既然有从山西、河南、安徽入赣闽的,亦有从甘肃南 部经湖北。湖南到达赣闽的。最应该注意的是第二次迁移。客家 到达闽赣山区,客方言即在此经数百年而形成。闽西是客家到 达南方后的新居地,相对粤客、四川和台湾等客语来说,闽西 是客语的本土,它在客方言的中心区,内部既保留有极其一致 的共同点,亦有宋元以后几百年演变形成的多种差异。因此, 闽西客语对客方言共时特征和历时演变都能提供重要依据。 第二章将闽西客语的音韵系统与中古音作个比较,分声、 韵、调三部分,列表说明,其中的异同多能一目了然。 第三章分四节阐述客方言语音的特点及演变。第一节分析 声母,共讨论五个问题。l.客语的浊音送气,这是 客语的一个较重要的特点,虽说其他方言亦有此特点,但都不 如客语那么一致,那么有规律。根据罗常培《唐五代西北方音》 的考证,根据客先民居地现代的语音事实,本文认为浊音送气 是客家自中原旧地带来的特点,浊音本带有送气的成素,只是 不作为音位而存在,这体现了方言的差异,二次南迁时,浊音 正开始清化,新的特点“送气” 即起来瓦解这类推拉平的作用。 远隔篝的南北方言共有的这个特点不是各归各平等深化出来 的,而是它们过去的基本特点的共同保留。烙、唇音的分化: 从现代客语的比较中推知,客语原本亦无轻唇,唐末至宋轻唇 开始从重唇分化出来,这一变化亦及客先民方言,只是由于 客家的南迁,这一变化显得很不彻底,有些字只有轻唇一读, 有些字有轻重唇两读,也有些字只有重唇一读。3、精庄知章 组的演变:根据闽西客语与智力开发东客语的异同占,本文推测庄组 一直未从精组分化出来,而知章亦不是分两步从端而出,它们 是同时从端分化,暗藏未有过二分的过程,这些都与北方话的演 变不同。湖南、闽西等地客语尚有知章读[t-、t'-],证明了 客家南迁时,舌头音尚未分化。以后的演变是在南方进行的, 分两种演变类型:一是从端组分出的知章与精庄合流(如梅县、 宁化等),一是分出的知章独立一组(如长汀、连城等), 4、 乐喉音的演变:将闽西客语的辅音音位作一些比较可以看出, 客语见系若有腭化的,即与知章倒流,塞擦音至多为两套。若 知章独为一组的,见系腭化归入知章,则尖团分立;若知章与 精庄合流的,见系腭化后则尖畴不分。可见,在舌齿音分化后, 见系才腭化。这腭化又是从擦音开始的,连城话即是一个很好 的证明。5、来母三等在闽西部分客语读作[t-],由临川至 梅县。这一特点时断时续。这应是早期在湖南、江西一带发生 的音变,扩散至部分地区,并未波及整个客语区,因而不是客 语内部一致的特点。 第二节讲座声调。本文先综合了客方言声调的类型,指出 它们的基本共同点和主要差异,最重要的是上声和去声。共同 之处是:①浊上浊去合一,这是在南迁前即已形成的特点,浊 音清化后二者合为一调。②浊上与次浊上都有部分清化后归阴 平,这是共他方言极难找到的,尤其是次浊上声归阴平。③次 浊字部分随浊音。部分随清音演变,这在上声和八声中表现尤 为明显。由共时的比较中可知,声调的演变首先是浊上、虽去 混合,清化后,先为七调:阴平、阳平、上声、阳去、阳去 阴入、阳入。其后,部分方言上,去声再演变,或是阳去归上 声,或是阳去归去声,或是阳去不变,上声与阴去合一。在宋 末客家部分进入粤东后,闽西部分客语又经历了入声消失的演变。 第三节讨论韵母,先讨论阳声韵、阴声韵和入声韵三类。 根据客语共时的比较和近体诗、词的押韵,本文认为在闽西客 语中咸、山、梗三摄应是咸摄先被归并,而臻曾梗深四摄在客 语则是曾梗同音。臻再合八,最后闽西客语又将深摄并入其中, 这样演变的区别看来与元音壬位的高低有关。至于来自上古东 部的江韵,从东部分出后即与宕摄合一,另有个别字一直来从 东部分出,故同通摄。阴声韵的讨论分作两组:①果、效、流摄, ②蟹、假、止、遇摄。由现代客语,闽语和宋代的记录、诗 词用韵,可推知古代歌、豪、着确如《切韵》之分,而后部分 地区歌豪合一,部分地区豪着合一,歌豪合一考戈流合一。对 第二组着重分析蟹摄一等“台、胎”二分,“开盔”合一的现 象以及蟹摄与假、止、遇的关系。入声韵主要讨论[-p、-t、-k] 的演变过程。本节还对《切韵》三等与四等在客语中的一些特 殊反映作了分析说明。 第四节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构拟了原始客语的语音系统 这样的系统可以体现与中古音的关系。反映客语的总体面貌, 解释后来的演变。本节还提出了十一条现代客语的特征,其中 “浊音送气”和“全浊、次浊上声部分归阴平” 是它的核心 别外,根据其他特征,可划分客语的次方言。本节以阳声入声 韵尾的多少,知章精庄的分合、八声的有无、见系的腭化与否 为条件、划出了客语的次方言。 第四章主要考释客方言的部分基本语词,它对于正确划定 客方言的区界有着重要的参考作用。考释的语词是在各地互相 对照的基础上确定的,考释多有引证。本节考出的语词有的是 长期以来人们无法认定的,如客语表“挑、担”之义的动词读 [K'ai](长汀语),将各地的读音相对照,再参考其他同音韵 地位的“我”等基本词,本文确认就是古汉语中极常用的“荷”。 这是古语词在客语中的保留。方言举例以长汀为代表。 总之,客方言唐末至宋末经数百年而形成,又经过以后 七、八百年的演变,虽然内部有程度不同。但是,无论它 的语音系统还是词汇系统。都向我们显示。客方言确为汉语的一大方言。 它有着区别于其他方言的特征和演变方式,能给汉语史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全文约十二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