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语儿向言语的字调声学研究
-
作者:张国志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checked tone glottal stop tone space clear speech tone Infant Directed Speech 入声 喉塞音 声调空间 清晰言语 声调 儿向言语
-
描述:」的聲調分析卻是亟待耕耘的。文獻上針對國語(Liu, Kuhl & Tsao, 2007)和粵語(Xu, 2008)「兒向言語」的聲調聲學研究,發現「兒向言語」整體聲調往上提升,並伴隨聲調的高度發音(hyperarticulation)。值得一提的是,以上研究均未觸及漢語方言中重要的聲調特點,即「入聲」(checked tone)所可能產生的變化。此外,MIPhI Model (Sundberg, 1988)指出,「兒向言語」超音段層次的高度發音,會在嬰孩12個月之後呈現減緩的趨勢。因此,本研究不但是客語「兒向言語」的先聲,更能填補以往「兒向言語」研究在「入聲」方面的不足,並檢視MIPhI Model在聲調語言的適用性。根據張月琴(1995)的聲學研究,四縣客語有六個聲調,分別是陰平(高升)、陽平(低降)、上聲(高降)、去聲(高平)、陰入(高降)及陽入(高平)。配合[i]、[a]、[u]三個元音,本研究共設計了18個雙音節詞,目標字均置於前字,以避免變調產生。藉由Praat語音軟體,本文將16位客家母親的「兒向言語」(嬰兒6~30個月)及「成人對話」予以分析,試著去檢視媽媽對嬰兒說話時,會如何改變聲調的聲學參數-基頻曲線(F0 contour)、基頻均值(F0 mean)、基頻範圍(F0 range)以及基頻斜率(F0 slope)?結果發現,客語「兒向言語」的語音聲學特徵有:聲調提升,聲調音域變寬,聲調升降急遽、聲調曲線明顯等效果。至於「入聲」的變化,因「陰入」與「去聲」同屬「高平」調,在「成人對話」裏,其聲學描繪體現為二條幾乎重疊、帶有微降走勢的基頻曲線;然而「兒向言語」的「陰入」曲線卻分布在較高頻的區域,與「去聲」之間有著明顯的聲學間隔。我們認為,客語「兒向言語」高平調的舒入對比,在基頻相關參數上的變異,肇因於入聲音節結構中的「塞音尾」。在世界眾多的語言裏,「塞音尾」不僅和「喉塞音」(glottal stop)的出現有所關聯,且常為後者所取代(Ladefoged & Maddieson, 1996)。「喉塞音」的發聲特徵是:聲門突然地緊縮(Kingston, 2005; Tang, 2008)。由於聲帶緊張度增強,而產生高調作為「喉塞音」的伴隨現象(Ohala, 1973; Zhu, 2004)。其次,本文試著從超語言(paralinguistic)及語言的角度,去詮釋客語「兒向言語」所做的聲學改變。「維持注意力」及「促進情感溝通」是其主要的超語言功能。語言功能方面,除了感知(perceptual)上,聲調訊號的突顯(salient)之外,「兒向言語」聲調空間(tone space)的擴張,使得整體音位(phoneme)格局間的聲學距離拉大,進一步暗示「兒向言語」可能是一種清晰言語(clear speech),讓嬰兒更容易區分不同的聲調。最後,本研究聲調高度發音的結果,和文獻上聲調習得的年齡相呼應;同時意味著,MIPhI Model在超音段層次上的假設,需考量到印歐語言之外的聲調語言來予以調整。
-
川西各民族饮食文化研究
-
作者:蒋英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川西民族 饮食文化 交流 变迁
-
描述:观、烹饪观、烹饪技巧、食疗理论及宗教信仰、节日习俗、艺术审美等精神领域。在人类社会发展中,饮食文化必会与人类相伴始终,它永远不会脱离人类的文化和生活,只要人类生生不息,饮食文化也将生生不息。不管从时间的层面,还是从空间的层面看,饮食文化都具有历史性、地域性、民族性、传承性、变异性,这些特性也决定了饮食文化会在发展中不断交流传播并发生变迁。中国的饮食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不断积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特别是代表汉族饮食文化大成的各个地方菜系,已经成为中华饮食发展的主要支柱。但是,我们不能忘记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主要是由占人口90%以上的汉民族和55个少数民族共同构建的,正是由于历史上在中华大地生存和繁衍的不同民族的饮食文化相互交流和借鉴,中国饮食文化才能不断发展完善,于今蔚为大观。川西地区是古蜀故地,自古以来就是少数民族聚居地。而川西民族(包括少数民族和汉族)的饮食文化,作为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民族文化的重要方面。历史上川西民族地区中的民族流动和更替十分频繁,经过长期的发展,川西地区成了藏族、彝族、羌族的重要聚居地或主要聚居地。从历史视角看,川西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形成发展,主要受经济与地理环境的制约,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文化素质的影响。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为低下的历史条件下,地理环境往往对饮食文化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而不管是在主食、副食,还是饮料及饮食风俗上,川西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分布格局的形成,在与其他各族的交流中,尤其是与汉族饮食文化的频繁交流中,川西各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发生了较大变化。特别是起源并发展于成都并享誉世界的川菜饮食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不可避免地会与周围的少数民族发生交流,这种交流使得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因子进入汉族的生活,也使更具有普适性的汉族饮食文化深刻地影响了少数民族饮食文化。这是值得民族学者加以重视和研究的。目前我国研究饮食文化的专著和书籍繁多,‘以猎奇为目的研究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亦不少见。但从民族学的角度,专门以少数民族与具有特色的汉族地方饮食文化的交流为研究对象的还较少。本文就是从川西少数民族与以川菜为代表的汉族饮食文化交流和变迁的角度,运用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等学科的一些理论和方法,研究在现代社会背景下,民族间饮食文化的交流和变迁,进而探讨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如何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饮食文化,并使之不断创新发展。本文分为六大部分。导论主要是介绍研究源起,相关研究综述以及所运用的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并对文中的一些概念作出界定。第一章“川西地区主要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交流与变迁”在总结川西藏族、彝族、羌族、回族、蒙古族的传统饮食文化同时,论述了它们在当代社会的发展变迁情况,分析了民族饮食文化交流的具体表现,说明川西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受现代饮食结构及饮食观念的巨大影响。第二章“成都饮食文化的交流与融汇”,主要论述了立足于成都的川菜菜系的形成发展,及成都饮食文化的特色,并结合独具特色的成都客家饮食文化和藏族、回族等饮食文化在成都的表现和变化,说明了不同民族、不同民系饮食文化在成都的融汇是饮食文化交流的必然结果。第三章“川西民族饮食文化交流与变迁解析”主要以民族学、人类学的方法和理论论述了饮食文化的社会功能,解析了饮食文化交流的诸要素。第四章“传统民族饮食文化的现实价值”,主要探讨了在现代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情况下,怎样保护与发展传统民族饮食文化,特别是利用与旅游业、影视传媒业、图书出版业相结合的发展,利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契机,在创新中继承和发展我们的传统饮食文化。最后的结论是:川西民族饮食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是川西民族文化交流和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不仅对少数民族的饮食进步具有重要作用,对川菜系饮食文化的形成有重要贡献,也对中华饮食文化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贡献,更是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