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1221)
报纸(852)
学位论文(337)
图书(148)
会议论文(41)
视频(17)
按栏目分组
期刊 (1221)
报纸 (852)
学位论文 (337)
图书 (148)
会议论文 (41)
视频 (17)
按年份分组
2015(17)
2014(1463)
2013(184)
2009(83)
2008(104)
2007(66)
2004(14)
2002(4)
2001(5)
2000(1)
按来源分组
其它(369)
方言(65)
牡丹江大学学报(7)
语文建设(4)
南方建筑(3)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
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
客家移民和客家方言在赣东北的流播
作者:胡松柏  期号:第11期 来源:江西社会科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赣东北  客家  移民  方言  分布  演变 
描述:方言的调查研究具有紧迫性和多方面的意义。
从语言接触香嘉鱼县马鞍山话的语音层次
作者:熊桂芬 汪璞赟  期号:第1期 来源:长江学术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音系  语言接触  马鞍山话  方言 
描述:通过对马鞍山音系的分析和对客家移民史的考察,认为该方言的语音系统有四个层次,分别是上古层、中古唐宋层、元明层和现代官话层.
《客英词典》声母系统及其特点
作者:田志军  期号:第7期 来源:宜春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  方言  《客英词典》  声母 
描述:《客英词典》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粤东传教的英国长老会牧师所编纂的一部汉语客家方言与英语对照词典。通过对该词典罗马字系统的全面分析,揭示出《客英词典》所反映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粤东地区客家方言的声母系统及其特点。
龙岩方言区的客家移民和闽西的双言文化
作者:葛文清  期号:第1-2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  方言  文化  移民  福建省 
描述:龙岩方言区的客家移民和闽西的双言文化
客家話“打”字語法化初探
作者:邱湘雲  期号:第16期 来源:國文學誌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話  語法化  方言   
描述:話「打」字用法的演變脈絡,從中可以看到:客語「打」一字而多義,詞義範疇日益擴大,語法化程度較深,詞彙用法靈活,展現了客家方言獨具的特色,而由其語法化歷程也可照見方言詞彙發展和華語的異同所在。
论客家民间传统童谣的地域特色
作者:唐群  期号:第1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童谣  方言  习俗  传统文化 
描述:客家童谣不仅对客地儿童有娱情作用,而且对客家人精神气质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它生动地反映了客家地区的文化背景、风土习俗和审美情趣。客家童谣保留了大量的原汁原味的客家方言,记录了客家生产、生活习俗,传承了客家传统文化,显示了极为浓厚的地域色彩。
海陆丰客家话与台湾“海陆客”
作者:潘家懿  期号:第2期 来源: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海峡两岸  海陆客  方言 
描述:“海陆客”是指粤东海陆丰地区即今海丰、陆丰和陆河三县客家人所讲的客家方言,由于明清以后,海陆丰客家人多次渡台谋生,因而在台湾也形成了一个海陆客语言社团。本文除重点描写了海陆客的共性特点和内部差异外,还对海峡两岸海陆客的地位和语用状况作了探讨和分析。
客家地区农村中小学英语教育与英语本土化
作者:邹联芳  期号:第3期 来源: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方言  客家地区  本土化 
描述:英语本土化一直是语言学家所关心的问题,英语变体的语音语调、词汇特色,更是一个研究热点.客家方言对于农村中小学英语教育的影响是多层次的,客家英语学习者的发音特点及客家文化特色词汇,是中国本土英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赣南客家歇后语的地域特色
作者:温珍琴 刘善权  期号:第9期 来源:牡丹江大学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  歇后语  方言  文化 
描述:歇后语是一种固定短语。客家歇后语数量多,内容丰富,大部分客家歇后语是与本地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有自己鲜明的地域特色,从而具有丰富的客家传统文化的内涵。具体表现在客家歇后语有农业特色;体现客家方言特点;反映客家的饮食文化;映射客家风俗文化;看出客家人的性格特征。
确立岭南古筝学派的基础
作者:陈蔚旻  期号:第8期 来源:乐器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流派  潮州筝  古筝艺术  岭南音乐  学派  音乐文化  岭南地区  客家音乐  演奏者  乐筝 
描述:古筝大师陈安华先生从事古筝演奏、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已五十载有余,论其一生对于古筝艺术最大贡献莫过于倡导并确立"岭南古筝学派".在笔者看来,这不仅仅只是属于一个带有前瞻性学术观点,其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将岭南古筝文化推向世界并成为世界音乐文化的一部分架构了一幅宏伟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