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4173)
报纸(3376)
学位论文(730)
图书(668)
会议论文(195)
视频(141)
图片(1)
按栏目分组
期刊 (4173)
报纸 (3376)
学位论文 (730)
图书 (668)
会议论文 (195)
视频 (141)
图片 (1)
按年份分组
2014(5165)
2013(733)
2012(762)
2011(722)
2010(595)
2009(333)
2008(315)
2007(193)
2004(60)
2002(13)
按来源分组
客家研究辑刊(327)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67)
嘉应学院学报(147)
嘉应大学学报(38)
闽台文化交流(16)
热带地理(12)
美术教育研究(5)
创新(5)
青春岁月(4)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
客家山歌政治
作者:魏宇文  期号:第1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客家山歌政治
梅州苗栗客家陶瓷艺术之发展比较
作者:陈俊光 林丽华  期号:第2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陶瓷艺术  客家  梅州  原始时代  陶瓷工艺  黄河流域  中国传统  文化艺术 
描述:瓷制作时选料、造型、彩绘、烧造的用心,
盈亏命运:一个海外客家社区的企业伦理博彩实践
作者:欧爱玲 何小荣  期号:第1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企业伦理  实践  博彩  社区  客家  海外  盈亏  小孩 
描述:病的男孩。
族群、地域民间文化客家传统社会特质变异
作者:徐正光  期号:第2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中华民族  客家  民族文化  地域 
描述:族群、地域民间文化客家传统社会特质变异
在“血统”“文化”之间的权衡折衷——罗香林客家学
作者:张英明  期号:第2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学  罗香林  “文化”  折衷  权衡  血统  客家研究  中华民族 
描述:客家研究,形成了一套系统的解释模式,为建构中华民族的客家民系和维护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作出了重大的学术贡献。同时,已有学者指出“罗氏立论有正统思想、人种主义,是种族主义的翻版”,这种看法似乎失之偏颇。[第一段]
赣闽粤交接区的人口社会变迁:以明清时期为主的观察
作者:许怀林  期号:第1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人口状况  社会变迁  明清时期  社会发展  社会关注  封建统治  社会矛盾 
描述:咽喉”。历经宋元明清的不断开发,这片地区的状况逐渐改观,瘴毒慢慢消退,繁盛区域日益扩大,各种社会矛盾相随而演化开来。所有这一切自然社会面貌的渐变,都是和人口的增减迁徙紧密联系在一起。赣闽粤三省交接地区社会为什么是如此演变的?[第一段]
地方志的族群记忆书写观点:以屏东高树乡拓垦史为例
作者:曾纯纯  期号:第2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地方志  族群记忆  书写  人文地理  地方历史  主客观因素  地理环境  天然资源 
描述:,具备可堪征信的史料价值。唯因主客观因素的限制,各乡志的成果参差不齐,特别在源流沿革的部分深受钟壬寿《六堆客家乡土志》的影响。
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同一性
作者:何星亮  期号:第1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中华民族文化  多样性  同一性  中国社科院  中华文化  国家统一  文化凝聚力  文化整体 
描述:理多样性统一性的关系,既要保护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也要增强中华民族文化的同一性,惟有如此,才能促进不同民族文化多元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文化凝聚力,促进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本刊转发的中国社科院
明清时期闽西客家地区的经济变迁科举事业
作者:周雪香  期号:第2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科举考试  客家地区  明清时期  经济变迁  闽西  经济发展水平  事业  社会风气  文化传统  经济条件 
描述:一个地区科举的兴盛与否,是由许多因素决定的,诸如当地的社会风气、文化传统、经济发展水平等。虽然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科举发展不一定成正比,但明清时期参加科举考试必须有一定的经济条件作后盾却是不争的事实。本文以闽西客家地区作为个案,试图对经济发展科举兴衰的关系作些探讨。[第一段]
中国客家文化数字博物馆构建初探
作者:张正栋 梁锦梅  期号:第1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中国  客家文化  数字博物馆  传统文化 
描述:数字化博物馆的出现是计算机高新技术特别是国际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的结果,即数字博物馆就是在数字信息环境下,以特定方式(数字传输处理技术)对馆藏文物和/或待收藏潜在文物进行组织、交流和利用的动态机制或系统。其概念的引入和研究的思路,是受数字图书馆的相关研究导向的(至少在目前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