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的老小的小,守不住古宅文物 梅州地区大量客家古民居仅剩老
-
作者:暂无
来源:羊城晚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大埔古民居莲瑞流馨
梅县联芳楼、大埔花萼楼、梅江区南华又庐、继善堂……这些承载着深厚的客家历史文化内涵的古民居,像一颗颗价值连城的耀眼明珠,散落在梅州城乡大地。然而,由于梅州古民居留居人员多为老弱妇孺,保护意识较淡薄,保护措施和相关硬件设施也不到位,近年来客家古民居内的文物出现了一种“在保护中流失
-
《客家名镇客家村》跋
-
作者:马卡丹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这个集子,只收入四篇长些的文字,还有数十祯照片。
并非为了赶时髦,追求所谓图文并茂的视觉效果;也不是文字少了图片凑,飘飘然于高产的幻觉中。这些年习惯于写作那些短小的千字文,以为这才是散文的正宗,往往为了文字的“精炼”,许多创意只露了个头,未及展 开便匆匆收束,常使我心不畅。我的多数文字,都是这
-
(男人表情)客家山歌
-
作者:暂无
来源:澳门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較集中的傳播區主要有粵東北的梅州、興寧、蕉嶺、五華、大埔;贛南的萬安、遂川、興國、瑞金;閩西的寧化、長汀、龍岩、上杭等。我在閩西的日子裏,就接觸過不少的客家山歌。不過,由於那個
-
客家人的圩日
-
作者:暂无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资料图片)
□林作尧
在客家民间的语中,一般把乡镇称为“圩”,把约定俗成的集市交易日称为圩日。圩日到了,农户把自己生产的粮食、日用品挑到乡镇所在地去进行交易,小商小贩更闻风而动,把城里的商品运到圩场高声叫卖,需要购物的村民们带上钱往圩场赶——这叫“赴圩”。买卖双方完成了交易,带着胜
-
客家人的待客之道
-
作者:暂无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陈乐秋
客家人历来好客喜茶。他们大多居于山区,自己种茶、制茶。即使没有茶园茶山的人家,也要在房前屋后种上几棵。客家人喝的是热茶。过去没有热水瓶储热水泡茶,家家都用茶壶锅炖茶。亲戚朋友来了,首先是炖滚茶,张碟子(用盘子装上食品)招待。邻里乡亲路过家门也要热情招呼:“进来,食碗茶来!”
-
客家“路趣”
-
作者:暂无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钟瑞华
笔者的老家在兴国的农村,昔日,有一路景,蛮有看头。
老屋临近大路,每逢圩日,早晚总能看见熙熙攘攘的人群,清一色的男性在前,女性在后,前边的嘻嘻哈哈,后边的叽叽喳喳。若偶有一小伙回望,立即有一少女(少妇)脸红,此少女(少妇)便成了被人取笑的对象。临近圩口,少了空旷,多了拥挤,两套人马很自然
-
客家番薯制品
-
作者:暂无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杨遵贤
番薯,又称红薯、地瓜,遇上年成不好,稻米紧张的时候,是其他农作物无可替代的充饥食粮。它有多种制品。每年秋季,番薯收成后,农家通常除了留种外,先将它们分出大、中、小三种。大的磨粉或切片,中等的在冬春季节蒸煮吃,小的煮半熟或切开或煮半熟晒干。
刷薯粉是项较为复杂和繁重的劳动。刷薯粉之前,要
-
客家人的“春牛”节
-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客家地区“鞭春牛”古风的场景再现
在客家地区农村有句俗语“牛是农家宝,农田旱地干活少不了。”可见牛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旧时也就有过牛节的习俗——“春牛”节。
春牛节,是客家地区的古俗遗风。在农耕文明时代,农村的牛是相当重要的畜力。客家人又多居住在山区,各地对牛的崇拜比较普
-
传承古法客家曲艺
-
作者:暂无
来源:侨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乌石酱油 木鱼歌 歌本 客家木鱼 乌石 白切猪脚
陆川位于广西省东南部,是广西客家重要的聚居区之一。这里不仅有好吃到让人咂舌的乌石白切猪脚、乌石酱油,还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客家木鱼歌。
乌石佳酿古法传
到了陆川,一定要尝尝当地的客家名菜——乌石白切猪脚。一碟切得薄薄的猪脚,看似没什么特别,制作的
-
台北举行客家义民祭
-
作者:暂无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图为主祭台前客家乡亲为“义民爷”摆放的牲礼。 曾 嘉摄(中新社发) 中新社台北8月26日电 (记者曾嘉、董会峰)第二十届台北客家义民祭典今天进行挑担奉饭敬义民,及义民爷主祭大典等活动。台北市长郝龙斌、前市长马英九等率领客家乡亲挑担奉饭,展现对义民爷的敬意。台北市政府广场前另外展示两头千斤以上的真“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