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华华到新竹会台湾客家乡亲
-
作者:暂无
来源:南方都市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南都讯 南方日报记者 邓红辉 昨晚,台湾新竹县,“好客‘台湾·广东周’乡谊晚宴”上,广东省经贸文化交流团和台湾客家乡亲数百人欢聚一堂,共叙乡情。省长黄华华身穿具有新竹客家风情的蓝色客家衫,用高亢而深情的音调,通过来自他的故乡———兴宁市的山歌,唱出了粤台两地客家乡亲的共同心声。
省长这首名为《客家
-
客家山歌邀请赛凤岗增城夺金
-
作者:暂无
来源:广州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客家山歌比赛现场,参赛者在倾情演出。
本报讯(记者董哲通讯员杨惠光、凌有福摄影报道)10月31日上午,“飞扬山歌·擂动凤岗”客家山歌擂台邀请赛举行最后决赛。10名从预赛中脱颖而出的选手分五对进行擂台赛,每名选手都必须演绎打情打景、接意接韵和尾驳尾等山歌形式。
根据比赛规则,打情打景环节期间,所
-
几代农耕人一本生意经在坑梓读懂客家文化情怀
-
作者:暂无
来源:深圳侨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建于清道光17年的龙田世居。
本报记者 杨剑锋 通讯员 阮阿萍 文/图
客家人大量迁入深圳,是清康熙30年前后的事。经过近70年的艰苦奋斗,到清乾隆19年即1754年,以坑梓“新乔世居”为代表,第一批大型客家围屋相继建成。近日,记者走访了目前坑梓地区现存的围屋,了解坑梓客家人如何在坪山生根,以及坑
-
世界客属第十二次公祭客家母亲河盛典在长汀举行
-
作者:曹发连 王其文 赖晓松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本报讯 11月21日晚,客家母亲河河畔的母亲园内华灯璀璨,鼓乐喧天,彩旗飘扬,礼花绽放,世界客属第十二次公祭客家母亲河盛典在这里隆重举行。
在当晚举行的公祭仪式上,来自马来西亚、新加坡、香港、澳门、台湾等地的一百多位客籍人士向“客家母亲 ”塑像顶礼膜拜,表达港台和旅居海外的客籍人对先祖艰辛创业
-
海峡视窗 世界客属第十六次公祭客家母亲河大典举行
-
作者:暂无
来源:福建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本报讯 (记者 黄如飞 通讯员 陈天长 黄启元) 9日,由国家旅游局、福建省人民政府主办,世界客属第十六次公祭客家母亲河大典在长汀举行,1100多位海内外嘉宾欢聚一堂,共祭客家母亲河,其中有二十余家台湾社团参加。
长汀是“客家首府”,汀江被称为“客家母亲河”。
大典在由600名客家少女演出的大型
-
“没想到闽西的红色文化、客家文化这么深厚”
-
作者:詹鄞森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9月26日至27日,江苏、上海、浙江、山东、安徽、江西、福建六省一市文艺出版社的社长、总编辑在龙岩参观了上杭古田会议会址、永定客家土楼后高兴地说:“没想到,闽西的红色文化、客家文化这么深厚,值得很好地挖掘、宣传。”
专程到福建参加华东片区文艺出 版社社长、总编辑联谊会的代表们,多数都是作家。
-
携手共创赣台合作新辉煌
-
作者:暂无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携手同叙客家情,赣台合作促共赢。在全市上下全面加快推进赣南振兴发展之际,第六届海峡两岸客家高峰论坛、第十一届赣台经贸文化合作交流大会同时在赣州举行,这对于深化赣台经贸文化合作交流,推进赣州加快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两岸同胞,同
-
推动项目建设加快经济发展 彰显客家特色引领文化旅游
-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本报讯(记者刘世锦)前日下午,市长谭君铁到兴宁市调研时强调,全力加快经济发展是兴宁当前第一要务。要紧紧围绕梅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突出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积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推动重大项目建设,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增长、民生持续改善;要坚持彰显客家特色引领文化旅游发展,以古街古
-
“大粽子”游行闹春耕“古事棚”竞走争上游
-
作者:黄如飞 黄水林 陈析兴
来源:福建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分粽子了,酿美酒了。”18日是农历二月十八,上江村热闹非凡。“游大粽”福首(制作大棕的人)小心翼翼地把巡游过的大粽分给村民们。
每年农历二月十五到二月十八,客家聚落连城县北团镇上江村都要举行“游大粽”民俗活动,以特有的客家第一粽酬谢土地,祈祷新福祉,红红火火闹春耕。
上江村的“游大粽”是一
-
客家商业招牌及其变迁
-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客家老字号:“聚盛祥”
客家老字号:“万和”
【摭拾】
冯锡煌
作为商铺标志,区分行业经济性质和经营特点,用于招徕顾客的商业招牌,在客家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迁。
明代以前的商业招牌,多用布帛制作,挂在酒坊、栈房或食宿之店,称为“酒望”、“店招”,又称为“幌子”。那时,乡村街市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