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386)
期刊(97)
图书(13)
视频(4)
学位论文(1)
按栏目分组
报纸 (386)
期刊 (97)
图书 (13)
视频 (4)
学位论文 (1)
按年份分组
2014(144)
2013(75)
2012(74)
2010(56)
2007(14)
2003(1)
2000(2)
1999(1)
1995(1)
1991(1)
按来源分组
梅州日报(121)
赣南日报(39)
其它(12)
创作评谭(3)
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
社区(1)
广东史志(1)
人与生物圈(1)
南方大学惠州校友会夕阳红小组(1)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1)
鳌湖老村: 一座客家村落的 艺术蜕变
作者:吴永奎 张彦惠 柯遵群  来源:南方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鳌湖老村里聚集了众多艺术家工作室。 南方日报记者 何俊 摄 走过苔痕斑驳的青石路面,李毅在一座外表略显破旧的小屋前停下了脚步,他看到了独特的一幕:一双废弃的高跟鞋,被装了土挂在墙上,里面长出了绿色的植物。李毅顿觉一股艺术的气息扑面而来。 这里是观澜鳌湖老村,深莞交界之地一座有着百年之久的客家村落。
客家文博会亮点纷呈精彩可期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本报记者 李少凤 通 讯 员 蔡小玲 四大特色、五大板块,集聚各地文化创意产品、统筹各方文化资源,全力打造一场精彩非凡的客家文博会。记者从昨日举行的2013’客家文化创意产品博览会(简称“客家文博会”)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此次客家文博会采取政府引导、协会组织、企业投资的市场化方式运作,旨在突显客家特
客家山歌随心唱出 惠东林葵英被家乡人称为“山歌妹” 本期人
作者:暂无 来源:东江时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林葵英(前)参加在广场活动的老人秧歌队。 本报记者张艺明 摄 林葵英(前) 张艺明 摄 认识林葵英是很偶然的,那是在7月8日千人环西湖健步走活动中,记者发现队伍中有一位女士边走边唱客家山歌,而且都是触景生情即兴编唱。歌声悠扬清脆,吸引了不少路人旁观,记者因此也认识了林葵英。日前,记者采访
百岁老人穿针引线做女红每天早餐必吃客家黄酒煮鸡蛋
作者:暂无 来源:惠州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寿星简介:黄招娣,1910年生,100岁。 长寿宝典:每天必喝客家黄酒,早餐吃鸡蛋酒。 每个高寿老人都有自己的长寿宝典,记者昨日采访了一位喜食客家黄酒的老人——— 黄招娣,她每天早餐都要吃鸡蛋酒,饭后也喜欢散散步,呼吸新鲜空气。老人身体硬朗,更让人称奇的是,这位100岁的老人还能穿针引线做
新客家接父母来惠过中秋 中秋之夜新老客家纷纷走出家门赏月放灯
作者:暂无 来源:东江时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昨晚,市区下埔滨江公园,明月、孔明灯、笑脸相映成辉。 “万里无云境九洲,最团圆夜是中秋。”昨日是一年一度传统中秋佳节,赏明月、思亲人、庆团圆成为新老客家的节目。昨夜,鹅城华灯璀璨、月朗星稀,海滩、景区、公园、广场、大街小巷处处人声鼎沸、喜气洋洋,许多市民早早就走出家门,外出赏月、放灯,也放出自
传承客家文化弘扬客家精神第十七届世界客属石壁祖地祭祖大典在
作者:暂无 来源:三明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本报讯 传承客家文化 弘扬客家精神。昨日上午,由市政府、省文化厅、省台办、省旅游局、省侨办、省侨联和省客家研究联谊会共同主办,以“永恒血脉、石壁情缘”为主题的第十七届世界客属石壁祖地祭祖大典在宁化县隆重举行。 近3000名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加拿大、匈牙利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以及
银铃歌声唱响客家谣 ——记梅州市银声客家山歌合唱团团长徐桂英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本报记者李少凤 在第十二届中国老年合唱节上,我市银声客家山歌合唱团无伴奏合唱《客家迎客谣》,一鸣惊人,博得现场3000多名观众及嘉宾们的一致好评,一举夺得三大奖项之一的“帆奖”。银声客家山歌合唱团作为一支业余文艺队,能走出客都梅州,走上全国大舞台,这离不开该团团长徐桂英的贡献
火炬手新老客家各一半 我市选拔66名奥运火炬手他们共同拥有
作者:暂无 来源:东江时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惠州选拔的66名火炬手中有一半是新客家。 本报记者方炳徐 摄 火炬手是奥运圣火传递的主角,是人们心中的榜样和明星,体现了一个城市的价值取向。在奥运圣火惠州传递中,我市选拔的66名火炬手中,新老客家各占一半,对生活工作的这座城市,新老客家火炬手说,惠州就是他们的家,他们要把奥运梦想与激情传递到家
81岁老惠州杨维俭忆幼时端午 老客家忆端午 龙舟仪式好隆重
作者:暂无 来源:东江时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前年西湖龙舟赛。 本报记者方炳徐 摄 今年81岁的杨维俭是一位土生土长的惠州人。说起过端午节,杨维俭马上就想起小时候观看赛龙舟的情景,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激动人心。 赛龙舟前先“抢青” 杨维俭说,以前惠州端午节的龙舟赛是在东江上举行,大概有30支队伍参加比赛,每只龙舟可以载近50人,船头放锣
下市话融客家方言而衍生发展,独具梅州古城区域文化特色 双声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壳格嘀咕美改挤姑溪小”……这一连串基于客家方言说出的话语是什么意思?经过梅江区下市话代表性传承人杨伟煊的一番解释,记者才明白,原来这是下市话,讲的是“客都梅州好”的意思。为什么简单的5个字用下市话表述要10个字?下市话是如何演变而来的?它在历史上发挥过怎样的作用?随着他的介绍,我们走进了下市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