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报纸>梅州日报>  下市话融客家方言而衍生发展,独具梅州古城区域文化特色 双声

下市话融客家方言而衍生发展,独具梅州古城区域文化特色 双声

作者: 出版日期:暂无 点击数:48

【地址】 地址1 地址2

【版次】第10版:客家人

【入库时间】201209001

【全文挂接】

【全文】

 “壳格嘀咕美改挤姑溪小”……这一连串基于客家方言说出的话语是什么意思?经过梅江区下市话代表性传承人杨伟煊的一番解释,记者才明白,原来这是下市话,讲的是“客都梅州好”的意思。为什么简单的5个字用下市话表述要10个字?下市话是如何演变而来的?它在历史上发挥过怎样的作用?随着他的介绍,我们走进了下市话的世界,畅游于这融客家方言而衍生发展的独特的梅州古城区域文化中。

“说起下市话的渊源,可离不开黄遵宪先生!”随着杨伟煊的娓娓道来,记者了解到,“下市话”又称“叶(ea)话”,按古书籍《客话本字》书中有双音反切“叶话”方法记载证明,下市话从清光绪三十一乙巳年(1905年)至今,其流传可考历史至少有105年。它是梅州古城区东郊“攀桂坊”(今梅江区金山街道办下市角及周边范围)客家人特有的一种民间文学语言。最初,由于黄遵宪祖辈经营典肆业,渐渐地典当行内形成了一种行业专用语言。黄遵宪先生从小接触这种行业语言,加上学识渊博,于是便深加研究,将《康熙字典》字母、字韵切音法识字方式与祖辈的行业专用语言结合起来,采用梅州城区客家方言加以双音反切衍变而成了极具古梅州城区地域标志的客家独特方言,因而形成了初始形态的下市话。

下市话是采用梅州城区客家话切音的一种特殊方言。在1956年之前,我国还未推行汉语拼音,都采用以两个音切成一个字的切音识字法,原本5个字的一句话就成了10个字的一句话,比如说,“嘀咕”两字可切音成为“都”。黄遵宪将40个字作为字母,24个字作为字韵,同时,根据梅州城区客家话的特色,将字转读6音,让下市话成为比较系统的体系。由于其语言生动并含蓄隐蔽,而语言韵律独具梅州古城区文化特色,并可用客家方言读音文字代替书写,用其读书、唱歌、与人交流,因此口传心授流传至今。它曾主要作用于重要场合、重要事项的隐蔽交流,也在梅州古城区东郊“攀桂坊”民间交流。

“黄遵宪先生作为驻日参赞时,使馆里潜伏有许多中国通的间谍,而身边同僚又多属客家人。那时正值清政府日渐衰退,出于形势需要,并为了防止泄密,他创造并教会了身边同僚使用下市话讨论要事。”说起这段典故,杨伟煊兴奋不已,他说下市话语言流传至今,被杨恭桓、杨檀儒、杨雪儒、杨幼敏等历史名人广泛运用。尤其是黄遵宪归隐故里时经常使用它谈论国家时政,让人觉得十分隐蔽、十分时尚。因其有规律的反切方法,客家人易学且外人难于听懂,因而在当地很快流传,特别在上世纪初至70年代初,从梅州城区、东山中学到文化公园周边的文化单位如梅县山歌剧团都十分盛行,当时,梅州城里有许多人都以会讲下市话为时尚。

随着时代发展,聚集交流的场景在渐渐退出人们的视听,今天城区使用下市话的人也日渐减少,但在下市“攀桂坊”及周边范围仍有好些60岁以上的老人热衷用其对话交流感情,“攀桂坊”在外经商的成功之人如黄华、李贵辉(上世纪50年代梅县山歌剧团演员)等仍然十分常用“下市话”交流感情。在文化大省、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建设下,下市话作为区域特色文化,得到梅江区政府的重视和保护并重点宣传,目前,该区有关文化部门正在加紧对其收集、挖掘、整理申报,加以保护。

(严海苑叶志明曾仕谦梁红)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