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387)
期刊(172)
学位论文(47)
图书(13)
视频(7)
会议论文(6)
按栏目分组
报纸 (387)
期刊 (172)
学位论文 (47)
图书 (13)
视频 (7)
会议论文 (6)
按年份分组
2015(7)
2014(253)
2013(68)
2012(81)
2011(66)
2008(35)
2007(14)
2006(5)
2003(4)
1990(1)
按来源分组
其它(54)
客家研究辑刊(14)
客家文博(3)
寻根(2)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
山东教育(1)
广西社会科学(1)
安全与健康(1)
中国女性(中文海外版)(1)
生态文化(1)
围屋是客家文化解释性符号《围屋》关于“围屋战斗性”的文化价
作者:暂无 来源:惠州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在文化建设不断推进的今天,客家围屋作为客家人的精神家园,注定会引起学界高度关注。 本报采集 惠州文化是由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本土文化、外省文化融合而成的极具包容性的文化,它们历经磨合交融,既呈现和谐态势,又保持各自特色。在升华惠民之州,建设文化惠州、幸福惠州的进程中,坚持
客路溪山任我赏,故乡明月有谁争
作者:暂无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命铆着劲儿逃向未来,决计不敢轻易打开那个小小的舱门。因为我害怕,那些文字如潮水般乘虚而入,一个浪头把我
客家人的“进火簿”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探幽] “进火簿”是何物?现在一般人不清楚,即使是多年来比较注意客家民俗的笔者,也不甚了了。只是在前些年的一个偶然机会,才知其真面目。为了查清本族氏源流,笔者听老人们说祖宗神牌后面写有源流,后来在“张氏始历代高曾祖考妣神位”后面,果然见到了本族氏简要源流,以让后裔不忘“水源木本”。神牌是由前后两块
客家版“清明上河图”重现赵佗入粤情景
作者:暂无 来源:羊城晚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赵佗入粤长卷吸引老客家观看 2000多年前赵佗入粤的情景是怎样的?我国著名连环画家张成思经过多方研究,创作出百米长卷,重现赵佗在粤启发文明的历史。该画卷11月25日在河源万绿湖景区展出。 画卷高0.8米,长116米。以水墨人物为主,用平实沉着的艺术表现形式,重现了赵佗在古龙川主政时的历史画面。
诠释地名溯源客家
作者:暂无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文瑞 我对地名的钟爱,最先缘于广泛流传于赣州老城区百姓中的一些地名民谣,如“三山五岭八景台,十个铜钱买得来”“三十六条街,七十二条巷”“一(夜)光山、二码头、三潮井、四(慈)姑、五道庙、六合铺、七姑庙、八角井、九曲巷、十(世)臣坊”“大码头的水、二城门的风、营角上的嘴、大庙里的神、光孝寺的钟、东门
客家盐焗鸡爪鸡翅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梅州美食姐【客家盐焗鸡爪鸡翅】 1、将鸡爪鸡翅放到姜葱沸水中氽烫去除腥臊味,捞出洗净沥干备用;2、盐焗鸡粉用纯香麻油调成糊状,倒入鸡爪鸡翅中拌匀,密封放入冰箱腌制过夜;3、蒸锅坐水煮开,鸡爪鸡翅放入锅中旺火蒸15分钟;4、将鸡爪鸡翅取出移至200℃预热好的烤箱,烤至表皮干爽焦香即可取出(
传扬客家文化之《客家少年》创刊号上架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有感于市面上缺乏适合青少年阅读的客家刊物,长期出版少年及教育读物的稻田出版社筹划半年,于日前正式推出《客家少年》月刊创刊号。这本首次以青少年为对象发行的客家杂志,以浅显文字及生动的编排,从文学
“客家第一福”亮相世博会
作者:暂无 来源:赣州晚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8月9日,一名志愿者在向游客展示“客家第一福”纪念品。 “客家第一福”纪念品是一枚小巧精致的金属卡片,正面一个大的“福”字,并有“中国赣州祝福您”中英文字样,背面是“客家第一福”的来历简介
客家各地特色中秋风俗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客家祖地的福建宁化地区,中秋之夜有“笃月光姑娣”的习俗。 福建建宁中秋夜俗以挂灯为向月宫求子的吉兆。 上杭县中秋,儿女多于拜月时请月姑。方法是以竹筐作为月姑的替身,如果有神降临,竹筐会自己摇动,以其摇动的次数来卜吉凶。 龙岩人吃月饼时,家长会在月饼中央挖出直径二、三寸的圆饼供长辈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
滨海范和村犹存饭箩形难改古时风
作者:万明 陈伟斌  来源:南方都市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历史至少600年,明清古建筑数百间,山海城田2万多亩,居民12000多人,杂居50多个姓氏,这便是范和村的时空含量。这个惠东稔山镇南部的滨海古村,古称“饭箩冈”,相传因地理形似饭箩得名,经逐渐雅化而改称“范和”。数百年来,这里登山可樵,出洋能渔,拦潮晒盐,富甲一方。时至今日,范和村仍旧以其村大、民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