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桃园中坜警界刮起学客家语之风
-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四海客风】
“您好,有什么事情需要为您服务的吗?”桃园县中坜警界的民警于近日掀起热烈学习客家问候语之风。据悉,中坜市设籍人口已达37万多,其中客家籍人口占一半。当地民警为落实在地化及拉进与客家乡亲距离,于5月下旬敦请中坜小学特聘客语老师,教导学习客家问候语,他们的学习意愿非常高,纷纷主动报名参加
-
“威水”粤语也要打“保卫战”? ■新客家人的孩子不会讲
-
作者:邓琼
来源:羊城晚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文化
对谈
□本报记者 邓琼
“经济企稳”、“山寨”等等说法的大流行,是“粤语北上”的最新成果吗?这么“威水”的粤语,也要靠“保卫战”来传承吗?在昨天的香港书展上,这一连串有意思的话题,吸引众人前来参加“粤语如何影响中国这30年”文化对谈活动。
引发这个话题的,是广东新世纪出版社亮相本次书展
-
台湾客家语电视剧《黄金稻浪》开镜
-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四海客风]
继客语电视剧《云顶天很蓝》的成功摄制播出后,9月19日《黄金稻浪》又在台北电视节上正式开镜亮相。该剧叙述日治时代末期到民国五○年代,台东关山农户江氏家族坚持种出优质好米的故事。为忠实呈现剧中时代氛围,摄制组走遍苗栗、云林、嘉义、台南、台东等地,希望能以最高质量的制作与演出,让观众因感
-
父母担忧 生长在广州 不会说粤语 新客家第二代“白
-
作者:张演钦
来源:羊城晚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本报记者 张演钦
“我儿子在广州出生、成长快十年了,竟然还不会说粤语!”昨天,读者崔先生向羊城晚报记者诉苦。
爸妈老师同学都不讲粤语
崔先生的孩子在广州出生、长大,“十岁了几乎一句也不会粤语,也听不懂,同时也不爱看粤语电视节目。”1998年来到广州的崔先生为此挺苦恼。他想了好久,琢磨出几个原因
-
为推介客家文化将推出在线学习客语
-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四海客风]
11月9日,台湾客家委员会举行第2届“海外客家社团负责人咨询会议”,来自全球28个国家地区、近百个客家社团超过200位客家人士参会。会议以“荣耀客家、藏富客庄”为期许,表示未来将致力打造台湾成为客家文化新都,进一步发扬客家文化。会议提出,为了让客家文化在全世界发光,要研究如何利用客家
-
台湾:客家笔会广推客家童谣
-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四海客风]
为鼓励民众参与客家文学创作、提升客家文学水平,近日,台湾客家笔会举办了一场童谣客家下午茶,由笔会成员共同分享与讨论客家童谣。大家相互交流彼此的创作,研究可以启发小朋友学习兴趣的童谣作品,借此让客语在下一代扎根,达到保存与传承的目的。
(吴诗禹黄兆康)
-
黄红英与她的客语专辑《客家妹子》
-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客家星座]
黄红英,惠州市歌舞剧团副团长,一级演员;1962年出生于惠阳区永湖镇凤咀村。曾为《公关小姐》、《乱世香港》等多部热门电视剧配唱主题歌;2001年,演唱《大亚湾之梦》作品荣获广东省“五个一工程奖”;2007年3月,应中央电视台邀请,参加《民歌世界》栏目拍摄《客家妹子》
-
彭钦清教授主讲客家教师研习会
-
作者:暂无
来源:侨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侨报记者蔚宇7月8日洛杉矶报道】为提升民众对客家语和客家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客家教师研习会”将邀请来自台湾的彭钦清教授于7月25日、26日周末两日举行“客家教师研习会”;预计将召收100位学员,并将推荐三位“储备客语师资”返台深入研习客家文化。
召集人彭镜炜说明,为使更多民众了解和保存客家文化,
-
客家义民祭 千人挑担奉饭 马英九全程客语致词 老外也来“
-
作者:暂无
来源:侨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义民祭典上,客家人挑着担子,内装寿桃、水果、粉丝等五花八门的供品。中央社
【本报综合报道】11日、12日,台北“国父纪念馆”北侧原松山烟厂旧址的场地上热闹非凡,台北客家狂欢节——2008台北客家义民嘉年华活动,成为这个周末的亮点。
台北“中时电子报”报道,为了展现客家人的传统精神,
-
五羊传说 客家山歌 粤语讲古 越秀亮出文化名片 该区首批非
-
作者:暂无
来源:南方都市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本报讯 (记者 李拉)越秀区日前公布第一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首批七个项目中,醒狮制作、粤语讲古等均被列入其中。
据了解,根据有关要求,越秀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越秀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普查、组织专家论证、甄别、审核、确认,最后确定7个项目登记为越秀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