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家女作家何英新作《远去的岁月》再现知青生活“客家农村人感
-
作者:鲍娜
来源:海峡导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导报讯
(记者
鲍娜/文
张向阳/图)昨天下午,厦门知青闽西乡亲举行新年联谊会,几十位年近花甲的厦门知青齐聚一堂,大家在会上还收获了一份有特殊纪念意义的礼物———
由上杭作家何英编著的《远去的岁月》,这是一部有关知青生活的回忆实录,作者行文朴实,感情真挚,将知青们的思绪又带回到
-
(地方風味)客家芡粉餃子
-
作者:暂无
来源:澳门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賴 晨 (福建)
客家芡粉餃子
我是贛南客家人,從小就喜歡吃客家小吃,比如客家芡粉餃,它又名薯粉餃、芋子餃、芋子包。
芡粉餃就是用芋加適量番薯粉做餃子皮包,製作方法簡單,一般將個大的芋洗淨,連皮置鍋內文火煮熟,然後取出剝去芋皮,搗爛成芋泥後,加入適量番薯粉和精鹽搓揉、揑打成麵團,用擀麵杖擀
-
(地方風味)客家食“茶”
-
作者:賴晨
来源:澳门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客家食“茶”
生命源於水,健康源於茶。客家話中吃、喝、吸都叫食,故曰:食茶。客家人以山為家,得天獨厚,茶源豐富,此外,山區謀生艱難,瘴癘邪毒良多,食茶保健乃為人生要事。
講究的是擂茶。作為品粥的擂茶是客家一枝獨秀的飮食民俗奇葩。作擂茶時,擂者坐下,雙腿夾住一個的陶製擂缽,缽內多粗糙紋路(為了擂茶
-
不能让客家文化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消亡
-
作者:陈季冰
来源:南方都市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乡野文化记忆
陈季冰 上海媒体人
我出生、生长和生活于上海,当然自认为是一个上海人,并引“海派文化”为豪。但如同大多数上海人一样,我的祖籍也不在上海本地,我父母年轻时从邻近的江苏省海门县来到沪上,因而我也总是将海门人氏视为自己的“同乡”。
虽说这两种身份认同交织在一起,在强度和深度上经常呈现出
-
莫让客家文化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消亡
-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笔谈】
陈季冰
作者陈季冰,上海市徐汇区人。著名媒体人,《上海商报》评论版主编。本文选自其“乡野文化记忆碎片·之三”《 系客家人》。
提示:客家文化它不像书法、昆剧或徽派建筑、杨柳青年画那样,属于一种单一的文化艺术门类;它实际上是一种“活”的生活方式,它的保护和传承也只可能融会于日常生
-
“要把客家妇女打动我的地方写出来”
-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专访】
人物简介
李琦,女,1956年出生于哈尔滨。著名诗人,当代作家,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黑龙江萧红文学院院长。著有诗集《帆·桅杆》、《最初的天空》、《莫愁》、《天籁》、《守在你梦的边缘》;散文集《从前的布拉吉》、《云想衣裳》等。曾获东北文学奖、中国女性文学奖、艾青诗歌奖、鲁迅文学奖等文学
-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编制培训班结束 客家文化魅力感
-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本报讯(记者罗娟娟)为期3天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编制培训班昨日结束。来自12个省及相关兄弟市的专家学者们在实地考察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区后认为,梅州当地政府和民众非常重视客家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善于挖掘客家文化内涵,把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值得其他地区学习和借鉴。
在梅期间,学员们参
-
男人都爱客家女
-
作者:暂无
来源:南方都市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客家女人综述
在网络上搜索“客家女性”,找到的学术资料比任何一个地区的“女性”都要多。客家女性,是客家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甚至可以说是标志性的特征。
综述
客家妇女,最被称赞的女性
1890年,英国人爱德尔在他的《中国访问记录》中这样写到:“客家妇女,真是我所见到的任
-
赣南客家擂茶(地方风味)
-
作者:李忠生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客家擂茶是赣南独特的茶饮料。据当地史料记载:客家擂茶由汉魏的粥茶和唐宋的盐茶衍变而成,始于黄河以北,客家祖先把它带到赣南,因其历史悠久,饮者众,故而独树一帜。$$ 客家擂茶的制作工艺很是精湛,擂茶的主要原料为芝麻,再按一定的比例配上花生、黄豆、茶叶、生姜、茴香、八角、茶油、食盐、薄荷,放在客家人特有
-
客山客水客家围
-
作者:暂无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龙南燕翼围一角。
龙南关西新围全景。
上世纪初,广东一名叫罗香林的学者写了一本关于客家源流的书,第一次提出了“客家”这个概念。从此,分布在赣闽粤边际地区的人,以及与之有着血脉渊源的世界各地的一部分人被叫成客家人。客家人是一个相对概念。古时,这带属南越,生活着大量的赣虞人及其后裔。东晋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