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2225)
期刊(948)
学位论文(662)
会议论文(78)
视频(30)
图书(18)
按栏目分组
报纸 (2225)
期刊 (948)
学位论文 (662)
会议论文 (78)
视频 (30)
图书 (18)
按年份分组
2015(30)
2014(1354)
2013(453)
2012(491)
2011(443)
2010(464)
2009(219)
2008(196)
2007(114)
2004(42)
按来源分组
赣南日报(181)
三明日报(114)
客家研究辑刊(81)
赣州晚报(63)
客家文博(20)
龙岩学院学报(9)
岭南文史(2)
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
中国消防(1)
安徽建筑(1)
客家土楼的屋盖表面风压分布规律研究
作者:彭兴黔 徐刚 刘春艳 高志飞 杨馨  来源:《建筑结构学报》创刊30周年纪念暨建筑结构基础理论与创新学术研讨会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明其受风特性类似于敞开型的大跨悬挑结构,气流在屋盖前缘产生的漩涡作用是影响风荷载特性的主要因素,悬挑度过大,极易导致屋盖上下表面形成“上吸下顶”的叠加效应;同时木结构与夯土墙之间采用柔性连接,在台风作用下发生整体风致破坏。
对客家村落民间信仰变迁的考察:以闽南客家村落联胜村为个案
作者:雷威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汉民族的宗教文化是汉民族数千年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多样。宗法制度的长期统治和儒家思想的长期主导,对汉民族社会造成了深刻的影响,促使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
闽西客家民居建筑初探
作者:何郑莹 裘行洁  来源:亚洲民族建筑保护与发展学术研讨会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客家  民居建筑 
描述:客家民居建筑是客家文化的良好体现,不同类型的客家民居在地域上分异明显,其建筑形态受到地理环境与社会经济因素的共同影响,文章就上述问题进行了讨论,并针对客家民居建筑的演进关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论科举与传统村落社会——闽西武北客家村落的田野调查研究
作者:刘大可  来源:客家文化学术研讨会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科举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选官制度,它形成于隋唐,大盛于宋,更盛于明清,对传统中国的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大而持久的影响。那么,这种传统国家的选官制度对于基层的村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呢?地域偏远、远离政治中心的民间社会对
解读连城芷溪客家传统民居——以集鳣堂为例
作者:王玫 戴志坚  来源:第十七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芷溪是连城客家传统民居中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村落.本文阐述了芷溪的村落概况及其保留的客家文化,并以芷溪典型的九厅十八井民居_——集鳣堂为例,从平面特色、空间形态、结构做法和雕刻艺术四个角度试分析芷溪古村落的建筑特色.
论石壁是构建客家区域文化的要地
作者:张恩庭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首先让我们一起来回顾熟悉一下什么是客家、客家人、客家民系等。客家是汉民族的一个群体,她是古时中原人南迁到赣闽粤的山区,同化和融合了有关土著居民而逐渐形成的具有较独特客家方言、风俗习惯和文化心态的稳定共同体。客家人
蒋经国“赣南新政”与赣南客家宗族社会关系简论
作者:刘影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导言"南抚百越,北望中州"据五岭之要会,扼赣闽粤湘之要冲的赣南,"地大山深,疆隅(域)绣错"(清同治《赣州府志》)。东以武夷山脉为障,南凭巍峨的大庾岭和九连山,北临低矮的雩山,形成一个周高中低,相对封闭的地理单元,故在中国历史上,不易为外界风气所影
广东增城客家围龙屋发展衍变初探
作者:杨星星 赖瑛 余伟强  来源:第八届海峡两岸传统民居理论(青年)学术会议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明末清初之际.客家人始大规模迁入位于珠三角的增城地区。同时将其原居地的民居形式——围龙屋带入到新居地,在其后的几百年当中,客家围龙屋发生着悄然的变化。本文基于对增城客家围屋田野调查资料,对客家围龙屋在增城的发展衍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江西赣州客家5项舌运动类型
作者:张晓瑞 郑连斌 陆舜华  来源:中国解剖学会2012年年会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人的舌在舌外肌的协同作用下,各舌内肌的收缩或舒张可以使舌产生一些特殊的运动形式,这些特殊的舌运动类型已成为人类群体遗传学的经典指标。客家人是华南汉族的主要族群之一,对其进行调查以丰富我国的人类群体遗传学资料。调查了520例(男343例,女177例)江西赣州地区的客家高中生的5项
族群认同与族群符号——赣闽粤台客家族群的田野调查研究
作者:刘大可  来源:第七次全国民族理论研讨会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族群符号进行实证研究。尤其着力于赣闽粤台客家族群类型、族群关系,及族群认同的内容与表现形式的梳理和分析,展现出中国东南社会族群关系的复杂性和族群认同的多样性,力图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人类学关于族群关系与族群认同的学说与理论。全文分为四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