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1311)
期刊(362)
视频(147)
学位论文(80)
图书(58)
人物(19)
会议论文(14)
按栏目分组
报纸 (1311)
期刊 (362)
视频 (147)
学位论文 (80)
图书 (58)
人物 (19)
会议论文 (14)
按年份分组
2015(151)
2014(558)
2013(242)
2011(275)
2010(201)
2009(103)
2008(109)
2003(7)
1997(1)
1989(3)
按来源分组
梅州日报(316)
其它(273)
深圳侨报(19)
远见杂志(3)
环境与世界(1)
海洋与渔业(水产前沿)(1)
人与自然(1)
远流出版公司(1)
南风窗(1)
数码世界(1)
集体行动与地域性的再建构--以美浓反水库运动为例
作者:郑玉惠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美浓反水库运动  地域性  美浓水库  空间分工  社会空间  地方发展 
描述:的作用者之間的交互作用,來釐反水庫地域性的形塑過程,亦即藉由社會動員的過程,來探討不同的社會角色對於美濃空間的不同想像,而這些不同想像的又是如何在社會動員的過程中產生作用,並藉此凸顯美濃空間地域
闽西客家祖先崇拜的历史实践:以永定县村宗祖崇拜为个案
作者:林凤凤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  祖先崇拜  宗祖崇拜  历史实践  权力结构 
描述:新农村建设运动的开展而发生变化的,更是引起包括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历史学等学科的关注。本文立足于田野调查和文献资料,以马克斯·韦伯的“三位一体”的分层理论为主要理论架构,基于福建省永定县村宗祖崇拜
罗香与《粤东之风》
作者:高华珊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罗香林  《粤东之风》  客家歌谣  社会风俗 
描述:歌谣、谚语等民间文学形式的研究,几乎很少人能注意到。《粤东之风》就是一部重要的客家歌谣集,是罗香林先生青少年时期的作品,这部歌谣集不仅保存了大量民间音乐和文学素材,具有一定的艺术欣赏价值,而且还充分反映了客家传统社会及其文化习俗,是一部珍贵的历史文献和客家研究资料。本文拟以罗香林先生的《粤东之风》为文本,通过客家传统的歌谣来解读客家地区社会历史文化与风俗习惯,希望能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阐释这位客家学大师。
詔安客家文化圈的歷史形成--以崙背、二崙兩鄉鎮為例
作者:許瑛玳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詔安客  開墾  宗教  宗族  社會語言 
描述:希望透過詔安客的聚落開發、社會語言使用、宗教信仰以及祖先崇拜等面向,利用文化圈的概念,來突顯雲詔安客的獨特文化特色。雲詔安客如何保有其客家話的使用、以及許多傳統的風俗習慣,筆者認為是因為聚落相當
客家聚落老人生活方式与菸樓空间变迁之探讨-以花蓮凤镇为例
作者:朱郁帆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聚落生活方式  空间变迁 
描述:遷過程;研究對象係以大榮一村老人為主。並透過參與觀察及史料文獻蒐集歸納,聚落老人與菸樓的關係及現有生活方式。研究目的如下:
一、分析鳳鎮客家聚落老人的居住空間及行為,歸納老人現有的生活空間模式
日治时期新埤聚落与外庄互动情形之研究
作者:王慈韵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新埤聚落  婚姻网络  收养网络  客家 
描述:四方交通必經之地,四周聚落分布著不同的族群。經過領時期的發展,呈現小康封閉的社會狀態。日治時期後,水利與交通工程的開發進行,結束了邊溪的水運功能,但增加了可供耕作的土地,甚至開發糖業農場。統治
國民小學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國家認同之內容分析
作者:蕭文淵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國家認同  內容分析  社會學習領域  教科書 
描述:與呈現方式。本研究係針對94學年度審定通過之國小一至六年級社會學習領域康軒版、南一版、翰林版以及仁版教科書加以分析。研究方法以「文件分析法」彙整國內、外有關國家認同概念之文獻資料作為本研究之理論基
从族群关系看清代台湾桃竹苗地区义民信仰区域差异──以清代苗
作者:张正田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清代苗栗  区域史个案研究  桃竹苗地区  北台湾客家史  客家义民信仰  族群关系史 
描述:苗栗義民信仰中,有一重要制度為「苗栗義民祀327位會友」制,其為清代苗栗地方人士,可藉由出資金來加入「苗栗義民祀」會友,且其會友身分不但可世襲,百餘年來又不斷有新會友加入,最終成為晚期的「苗栗義民祀
桃园县龙潭乡环境色彩调查记录与改善策略 -以三坑村、三
作者:刘颖姗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龙潭乡  客家聚落  观察技法  人工色彩  场所精神  自然色彩  环境色彩 
描述:適宜的環境色彩計畫,以提供未來該區域色彩規劃與實作的依據。

我們採用所謂的「觀察技法」,即以完全參與者的角度,來觀察與記錄場所的環境色彩。我們將場所的自然色彩與人工色彩加以拍攝並作比色記錄,並且繪製水彩畫來驗證環境的基調色彩,以做為未來環境色彩計畫之參考依據。然後參考Jean-Philippe Lenclos與Dominique Lenclos的環境色彩著作案例,並以諾伯休茲(C. Norberg-Schulz)的場所精神加以闡釋所記錄的環境色彩,進而找出不協調的人工色彩並建立適宜的環境色彩計畫。

經過調查與研究,我們發現,這三個村落有許多相同的元素,如傳統建築與古道等等。這些結構組成鄉土性的色彩,而這些鄉土性的人工色與環境的自然色形成此區域特有的基調色彩。因此,我們建議,減少彩度過高的人工色運用且盡量使用原生色彩與材質,以順應當地的基調色。如此,才能和諧融入並呈現當地環境色彩的獨特性。我們也詳盡的列舉三個村落中,現有和環境基調色彩不協調的人工色彩,並提出改進的方案,以提供未來此區域進行色彩改善的參考。我們相信,我們提出的環境色彩改善計畫,將大大提升此區域的環境與旅遊品質。
汉语辅音[z]、[c]、[s]、[zh]、[ch]、[sh
作者:周樱格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辅音  音读  声母  历史演变  方言  比较 
描述:音相对应的日语音读非常复杂。汉语辅音z是舌尖前不送气塞擦音、c是舌尖前送气塞擦音、s是舌尖前清擦音、zh属舌尖后不送气塞擦音、ch属舌尖后送气塞擦音、sh则是舌尖后擦音。除去极少数的特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