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1461)
图书(897)
期刊(321)
学位论文(107)
视频(52)
会议论文(4)
人物(3)
按栏目分组
报纸 (1461)
图书 (897)
期刊 (321)
学位论文 (107)
视频 (52)
会议论文 (4)
人物 (3)
按年份分组
2015(108)
2014(1019)
2012(255)
2011(275)
2010(266)
2008(109)
2006(39)
2004(21)
2000(17)
1993(8)
按来源分组
其它(760)
三明日报(78)
客家研究辑刊(16)
源流(4)
大埔乡讯(3)
作家(2)
福建党史月刊(1)
书画世界(1)
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汕头特区晚报社(1)
老年世界(1)
在变与不变之间:客籍作家吴浊流的国族认同
作者:罗致远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吴浊流  国族认同  客籍作家  黑人化心理学 
描述:研究法的方式,來探究吳濁流的國族認同,並將吳濁流劃分為七個生命階段:(1). 童年時期(1900-1910);(2). 求學時期(1910-1920);(3). 任教時期(1920-1940);(4
地方产业通路建构之网络治理探讨:公馆乡红枣产业为例
作者:黄宏至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地方产业  通路  网络治理  公馆乡  红枣  客家文化 
描述:,受到大陸紅棗乾進口影響,使得紅棗產業轉型觀果園市場,從主要乾果市場轉變成為鮮果市場,產品銷售給予消費者或者中盤商不同,也建構不同的通路。然而通路建構過程之網絡,公部門、營利組織以及第三部門行動者互
新竹内山地区民间信仰的空间差异
作者:郭功臣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三山国王  内山  三官大帝  宗教网络  中心四方  终极关怀 
描述:既有的階層地位,轉而淪為從屬階層。在日治末期皇民化運動以及臺灣復相關的寺廟條例的影響下,使得既有的廟宇網絡空間逐漸產生變化,各廟宇藉由自我論述的建立,使得廟宇階層得以脫離原來的從屬關係,提升自我廟宇階
谁的邓雨贤纪念馆?谁的文化造乡?新竹芎林客庄社区总体营造之
作者:潘荣杰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地方治理  社区总体营造  政策网络  新竹芎林  邓雨贤 
描述:,更以此達成紀念客家先賢鄧雨賢先生對於音樂文化貢獻的特殊意涵。其認為興建鄧雨賢紀念館一方面不僅可解決長期以來地區民眾無活動空間可用之苦,另一方面則藉由發展文化觀,進而建設芎林地方成為文化城鄉,可謂
高雄县文化生活圈发展策略之研究
作者:黄琼莹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化生活圈  文化生活  文化 
描述:研究,俾提出高雄縣文化生活圈發展策略。經彙整TOWS分析矩陣策略及德菲法專家意見調查結果,提出高雄縣文化生活圈發展策略如下:1.高雄縣各文化生活圈在硬體設施充實方面,以強化與開發既有設施為主要策略,毋
台湾古典文学系谱的多元考掘与脉络重构
作者:顾敏耀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学媒介  女性文学  台湾文学史  台湾史  客家文学 
描述:業。客籍的經學家兼詩文作家吳子不止在學術上極有建樹,其散文也論理清晰,見解獨到,不僅能夠將敘事、寫景與抒情熔為一爐,也充分展露他對台灣山水的熱愛。李炳南是台灣戰後一位影響極為深遠的佛教居士,其實也是
客家桐花祭政策网络关系之研究:以苗栗县为例
作者:吴信慧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化产业  客家桐花祭  客家文化  社会网络  政策网络 
描述:性與創新需求。而在研究建議方面:(1)部分觀人潮過多地區,可參酌大型活動辦理經驗規劃較遠距停車場,並作區域性資源整合提升遊客旅遊多元性及停留時間;(2)加強當地人文與地理環境資源的特色推廣與基礎設施建
隘垦区伯公研究:以新竹县北埔地区为例
作者:吴声淼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隘垦区  垦户首  伯公  伯公下 
描述:的廟宇居最多數,土地公的設置,往往與人群聚集勞動以及聚落的形成有關,因此,有人活動的地方就有土地公。北埔地區偏處新竹城東南山區,漢人入墾之前,向為原住民的生活空間,姜秀鑾於道光15年(1835)武裝進入北埔,擊退原住民,並招佃開發山林埔地,吸引大批的漢民從事開墾,終至取得土地,墾民得以成家立業,定居於此。開墾當初,聚落居民為求在地的平安,有時僅三、五戶也會設置一個土地公來祭拜。在北埔地區稱土地公為「伯公」,稱土地公廟為「伯公下」,庄頭庄尾隨處可見。在1939年增田福太郎的《台灣の宗教》書中,指出台灣民間信仰是以天公、土地公和媽祖為中心展開的,可見土地公在台灣人心目中重要的地位。筆者走訪北埔地區發現了百座以上伯公,祂就坐落在住家的附近,早晚到伯公下上香奉茶,成了家中長者每天的大事。家中有婚喪喜慶、子弟赴考、服兵役、求職,都得到伯公下前禮敬,祈求平安順利。事實上,伯公的蹤跡並非僅見於庄頭、田間,在其他地方也有祂的坐落,如墓旁(后土)、宗祠廳堂內(土地龍神)、一般神明的廟宇內均有供奉,由此可見伯公對北埔居民關係之密切,可謂北埔客家居民最親近之神祇了。過去對於北台灣客家地區的伯公研究或偏於伯公類型的分類;或著重於伯公祭祀圈的討論;以及伯公廟建築型式的研究。北埔是金廣福墾戶武裝移民墾成的地區,有強而有力的墾戶所領導,支配地方,而以此隘墾區土地伯公信仰為範圍,從事人與土地關係的研究,則甚為缺乏。因此,本文希望透過對小區域社會發展的了解,探究北埔伯公信仰現況、武裝拓墾與北埔伯公、聚落環境與北埔伯公、北埔伯公與社會變遷等研究;其中特別針對北埔地區武裝移墾以及墾首地方強力的支配下,土地伯公信仰的發展情形,做一深入的探討。本文主要之目的:第一,以歷史學、人類學、人文地理學等科際整合方式進行「北埔伯公信仰」的相關研究。第二,建立「北埔伯公信仰」在社會、經濟、宗教、歲時祭儀等人與土地之間關係。第三,探討隘墾區墾首與「北埔伯公信仰」的關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