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区教育与区域社会:以闽西苏区为例(1928—1934)
-
作者:袁年兴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共产主义教育 客家文化 革命教育 闽西革命根据地
-
描述:;另一是以儒家思想、宗族观念为核心的传统客家文化。这两者属于两种完全不同质的文化类型。对于古老的闽西社会而言,前者纯粹属于天外来物。 在土地革命前期,闽西苏区教育由于严重地忽视了传统文化对人们心理的约束
-
梅州市临终关怀现状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
-
作者:刘丹丹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临终关怀 医护人员 社会接受 客家文化
-
描述:为96.17±8.48,家属态度得分为95.91±8.67,社会群体态度得分为91.99±8.12。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6、病人、家属及社会群体临终关怀态度的影响因素包括身份和客家文化的影响
-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红色娘子”——以中央苏区妇女为主体
-
作者:李雪华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社会性别 红色娘子 社会活动 精神世界 中央苏区妇女 结构性形象
-
描述:探究中央苏妇女在客家传统文化与苏维埃政权制度互动下的婚姻生活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探究中央苏区妇女在苏维埃政权框架下教育权益、参政权利的落实,以及她们在苏维埃世界里的社会生活,进而揭示她们在苏维埃社会
-
粤东客家地区农村初中校本课程开发策略研究:以陆河县三所中学
-
作者:梁颖珊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
描述:粤东客家地区农村初中校本课程开发策略研究:以陆河县三所中学
-
闽西客家妇女的音乐行为及社会文化内涵
-
作者:陈曼娜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闽西客家妇女 音乐行为 社会文化内涵 社会地位
-
描述:、演唱者的所思所想。客家妇女以自己勤劳刻苦聪明内敛的行为维护着客家社会的稳定,她们不仅是客家物质文明的创造者,她们同时也是客家精神文明杰出的缔造者。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客家文化发展的研究
-
作者:江玉岚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客家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
描述:思想指南。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角度研究客家文化的发展,对于确立客家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指明客家文化的发展方向、丰富客家文化的内涵、弘扬客家文化的优秀精神、促进客家文化的创新、解决客家文化在发展
-
清代至民国时期客家族群与广西的经济开发
-
作者:黄震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清代至民国时期 客家族群 广西 经济开发
-
描述:,更重要的是包括客家人在内的大批自发性、经济型的汉族移民迁入。文章以客家族群与广西经济开发为研究视野,借用“族群经济”(ethnic economy)概念,运用历史学、人类学、民族学、区域经济学
-
围龙屋建筑形态的图像学研究
-
作者:吴卫光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建筑形态 图像学研究 围龙屋 客家民居 建筑类型
-
描述:中探究围龙屋的建筑形态及装饰图像潜在的观念和思想。 在客家民居众多建筑类型中,围龙屋是较为典型的一种。毫无疑问,它是客家人宗族观念、神灵意识、生活方式、甚至是整个族群文化面貌的一个反映。历来关于客家文化的研究,为我们深入理解围龙屋的成因及其在客家人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就围龙屋的成熟形态而言,围龙屋通过将圆和方的形态分解成半圆及若干个方形元素,依照不同的功能要求组织而成,其组成部分一般包括由核心部分(堂屋)、延伸部分(横屋和围龙)、衍生部分(水池、化胎、风水林)和连接部分(坪、天井、天街、横厅),遵循“向心围合”的构图基本原则,以竖向和横向两个轴线方向组织发展,从而构成了一个反映严格的礼制观念与等级关系的建筑空间图像,客家人的日常生活、日常交往都在此展开。 就其物质性层面而言,本论文基于田野的调研工作,对围龙屋的建筑构成要素、围龙屋的空间构成原理、围龙屋与日常生活,围龙屋建筑形态的发展与宗族的繁衍以及围龙屋建筑形态由于文化传播带来的风格变异等研究,说明围龙屋自身形态发展和风格演变的内在规律。在精神的层面上,围龙屋则更多依赖于建筑中功能性的和非功能性的构件,如风水、五行石、化胎、围龙和堂屋来实现客家人的神灵崇拜、祖先崇拜、生殖崇拜等等精神需求,以及泽被自身及子孙、宗族兴旺发达等愿望。当然,后者还更多地从可视化的建筑装饰图像中反映出来,在归纳围龙屋装饰特点的基础上,可以发现,围龙屋的装饰构成往往通过谐音、类比、同构以及一些故事情节等方式,在屋脊、山墙、槅扇、水塘、柱式等建筑构件以及其他可能出现的地方,组合出具有象征意义的图像,实现其纳吉祈福的愿望。 本文期望从人文学科的层面进一步阐释围龙屋建筑形态发展和风格演变的深层文化内涵,阐释表现在围龙屋建筑构成中的视觉象征符号,阐释在可视的建筑图像后面可悟的文化意义,为客家建筑和客家文化的研究添砖加瓦。
-
台湾原住民痛风之流行病学研究
-
作者:章顺仁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痛风 尿酸 原住民
-
描述:的 HPRT 有一新的突變,然而這
種突變在泰雅族小孩及鄒族小孩上的分佈並不高( 1.4%;1/70, 4.5% ;
1/22)。 是否另有其他的基因變異會導致原住民產生痛風則有待更進
-
口咽癌流行病学研究
-
作者:何佩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口 咽癌 槟榔 流行病学 原住民 客家人 闽南人
-
描述:、世代效應之影響情況
結果: 發現口、咽癌有明顯之上升趨勢,特別是在男性; 而以部位別之分率分布情況來看,男性主要出現上升的口、咽部位主要是在舌、齒齦、口底及頰側,而女性則是以舌癌為主要增加之口、咽癌部位。且在男性我們亦發現存在有明顯之世代效應,1929年以後的出生世代有較明顯之上升趨勢,而且男性的口內癌及咽癌的發生率亦有相當大的差異,此現象在較年輕的族群、較近的年代及較晚的出生世代更加的明顯。
結論: 台灣地區這18年來,口、咽癌的上升趨勢主要是由於酒精及檳榔消耗量增加所引起的,而且菸、酒、檳榔三者的協同作用對口內癌的作用比對咽癌的作用強,甚至可能會縮短口內癌的疾病誘導期。
台灣地區口、咽癌之族群別比較
中文摘要
研究背景: 以全世界來看,台灣地區口、咽癌發生率之上升速度相當快速,但不同族群別卻存在不同的口、咽癌趨勢,本研究的目的即是要了解台灣地區不同族群口、咽癌的疾病率。
研究方法: 本研究對象主要包括台灣地區的三種族群社區,閩南、客家及原住民,以閩南族群社區為參考族群,分別對客家及原住民族群估計其口、咽癌之標準化發生比及死亡比。
結果: 我們發現在高檳榔嚼食原住民地區的口、咽癌發生率比閩南地區高(男性: SMR=1.21, SIR=1.12; 女性: SMR=4.3, SIR=2.62),原住民族群口、咽癌的致死率相當高,特別是在原住民女性。而客家族群的口、咽癌發生率及死亡率皆較參考族群低。
結論: 台灣地區口、咽癌有明顯的族群差異,較高檳榔嚼食盛行率為原住民有高口、咽癌疾病率的主要原因,而原住民地區較高的口、咽癌致死率則可能和低社經地位及較差的醫療資源可近性有關。
上页
1
2
3
...
7
8
9
...
36
37
38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