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3626)
图书(1897)
期刊(772)
学位论文(440)
视频(253)
会议论文(234)
人物(16)
图片(5)
按栏目分组
报纸 (3626)
图书 (1897)
期刊 (772)
学位论文 (440)
视频 (253)
会议论文 (234)
人物 (16)
图片 (5)
按年份分组
2015(318)
2014(2625)
2013(616)
2012(788)
2011(810)
2010(639)
2008(327)
2006(96)
2004(76)
1995(13)
按来源分组
其它(1589)
深圳侨报(75)
澳门日报(73)
客家研究辑刊(40)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
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4)
美食(2)
神州民俗(2)
今传媒(1)
旅游纵览(1)
台湾汀州客二次移民研究:以苗栗县造桥乡平兴村谢姓家族为例
作者:赖文慧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汀州  认同  客家  造桥  家族 
描述:的關係,在苗栗建立宗族。經由反覆進行的祭祖儀式,維持謝姓人對家族的認同,就在謝姓家族進行血緣在地化的同時,一來自閩籍的謝姓人,他們的方言也同步進行在地化。來自汀州的謝屋在這過程中,最終遺忘其
义民爷的神格多样性:以苗栗市义民庙为例
作者:刘忆芳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义民爷  义民爷信仰  苗栗  神格 
描述:群的特性,再加以命名,可將之分為三:客家烈士、正神、鬼魂。客家烈士的民眾較傾向於中間立場,對義民爺的神格較不認為是神或鬼,反而是類似黃花崗七十二烈士的烈士們。而正神的民眾較認為義民爺是與一般正神
培田古民居建筑装饰语言解读与价值探析
作者:黄琼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培田  建筑装饰  艺术语言  审美价值 
描述:建筑和在同一时期建造的非居住建筑,是目前中国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清时期客家古民居建筑。其主要建筑包括21座宗祠、6个书院、2座跨街牌坊以及武馆、拯婴社、容膝居、文武庙、锄经别墅等其他建筑。至今,培田村
公私夥伴关系之研究:以2011-2012年新北市客家义民
作者:朱惠玲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公私夥伴关系  新北市客家义民文化嘉年华活动  客家社团 
描述: 本論還探討「2011-2012年新北市客家義民文化嘉年華活動」的公私夥伴關係型態,就夥伴目的而言,研究結果顯示公部門(新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局)與私部門(客家社團)兩者的合作關係朝向水平關係的夥伴
白鹭古村落空间环境与人文开发探究
作者:肖贞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白鹭古村  历史空间环境  传统风貌  绿色开发  生态建设 
描述:古村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古村落自然环境破坏严重,古建筑群落的自然与人为损毁缺乏修缮,以及人们对历史文脉的认识不够而导致的拆旧建新行为使古村落格局严重变样等等。近年来,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已经逐渐意识到要保护古村落并发展白鹭村旅游业的重要性。但是形势和境况却仍不尽如人意,政府财力及经验的欠缺,以及村民们私搭乱建的行为,一方面不仅古建筑修缮和古村旅游业经营管理的步伐无法跟上,另一方面新的无理无序建设又从整体上破坏了古村历史空间环境。因此,目前白鹭古村落的空间环境保护及旅游开发与规划问题亟待解决。本文作者实证考察了白鹭古村落的历史沿革及空间格局与形态的形成与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对白鹭古村落历史空间环境特征进行了深入探究。同时,本文剖析了白鹭古村落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既要注重古村文化的原生性,坚持环境的绿色生态性。最后,引入循环经济的理念,提倡注重绿色开发,重视生态建设,使古村传统风貌和空间环境获得良好保护的同时,又促进古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国务院出台支持苏区振兴发展的大好形势下,本文的研究意义更得到彰显。本文的研究成果将为白鹭古村落的保护、利用的规划提供参考依据,同时对于保护和弘扬客家传统文化、赣南新农村规划与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历史记忆建构的「民族」意涵:李乔台湾历史书写的认同流变与
作者:张怡宁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李乔  历史书写  民族想像  认同流变 
描述:著作成為李喬在壇裡的代表著作,最主要的原因是此三部曲所展現的土地意識,以及抗日的生命經歷書寫,為台灣的抗日運動史提供不同的詮釋角度,而這也成為李喬往後書寫展演的歷史文本的原型。   《台灣,我的母親
清末横山地区的地缘社会
作者:邱慧娟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地缘社会  新区域地理  横山地区  环境威胁  隘垦区  合股经营  客家  垦户隘 
描述:有部分平埔族竹塹社企圖於此地開荒,但皆屢墾不成。隨著漢人步伐逐漸向沿山推進以及淡水開港後國際市場對於樟腦的需求,本區因位置與山利之故,雖然有水患頻仍與原住民出草等環境威脅,仍吸引為數不少的墾民入內墾荒,特別是善於經營坡地的客家人。
在人群開始進入橫山地區後,設隘防止高山族原住民的出草活動是維護墾民生命財產的第一道防線。但因清代治薹政策的消極保守,設隘工作僅能由民間自行籌辦,本區境內便陸續由資本家或墾佃集資設隘防止原住民出草,分別設置了三個不同的墾區莊,形成墾戶隘制的開墾型態。這些投資的資本家或墾佃,基於不同的目的於本區投資,但「合股經營」與「來源複雜」是其共同的特色,而本區的人群組成也因此深受拓墾組織的影響,形成不同民系人群混居的現象。
在人群組成雜異的情形下,本區客家人士居民必須拋開傳統血緣與原鄉地緣的羈絆,與當地鄰近的住民相互合作與結合,或透過租佃關係,或經由婚姻關係的建立,在面臨共同的環境威脅時尋求互助的管道。因此本區因而形成一個以在地地緣為主要凝結力量的地緣社會。
族群产业与网络:以印尼商店为例
作者:洪佩瑜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创业资源  印尼商店  族群产业  客家 
描述:否形成所謂的族群產業經濟,印尼商店內部的族群網絡關係為何?最後,從這客籍印尼華人移居到台灣的因素和適應歷程等,更可以進一步了解他們所創造屬於自己的「生存方式」,並正視與紀錄下移居到台灣的少數客籍印尼華人的移民歷史與文化背景。
中国大陆客家聚集区自然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研究——重点对梅
作者:钟声宏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自然环境  客家  梅州——龙岩——赣州客家聚集区  区域发展  区域可持续发展 
描述:件的区域发展模式及产业结构优化。本研究取得如下结论和认识:1、中国大陆客家人居分布范围广,空间上基本上与泛珠江三角洲合作区域一致。客家人聚集区具有共同的特点:居住地理环境以山地、丘陵为主,自然生态
落地生拓—桃园龙潭钟家的定根与生拓
作者:刘湘樱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家族  宗族组织  定居  维生方式 
描述:礫石層,都讓農耕更為困難。其二,長達八個月的東北季風,對本區的農作物,尤其是稻作影響甚劇,而冬半年的降水及蒸發量特性,亦影響第二期稻作的進行。其三,台地上的河流,均為大嵙崁溪被淡水河襲奪後殘餘的「無能河」,河道短促,坡度陡峻,無法提供穩定的農業灌溉用水,是故,欲經營「歲皆兩熟」的集約稻作農業,築埤鑿圳,是先備條件。
在人文背景方面,早期有霄裡社為主的平埔族在此活動,但僅止於游獵與粗放的旱作,其後,在與漢人的接觸過程中,習得農耕的技術,學會水利開發的方法,並且發展出番業戶招佃開墾的土地經營方式。但是,隨著漢人一波波的移墾,
地權不斷流失,在喪失生活領域的情況下,道光三年,蕭家三世祖蕭東盛遷往番界以東的銅鑼圈、三洽水一帶開墾,於是,本區就在漢人的努力開墾之下,逐步建構成一個漢人的移墾社會。
鍾家第一代、第二代來到地旱土瘠的九座寮,為了發展水稻農業,必須挖陂塘以資灌溉,但是遇陂塘水不足時又得適時將二期農作改成蕃薯。如此緊湊而繁多的農事都需時時在農田旁穿梭照顧,於是,鍾家大部分的成員都住在伙房中,遵照族長的指揮,全力發展傳統稻作農業,以提高土地贍養力。在歷經了第一、二代的經濟基礎及人口數量後,鍾家開始重新建立家族組織,首先,從構建祠堂開始,顯示了客家人的崇祖文化。其二,積極加入本地寺廟神的祭祀活動,表現出認同地域,融入跨越祖籍人群的祭祀圈中。以上兩個指標,即為學者用以判定移民家族已發展為一土著社會,不僅是「移」民,而是認同該地為自己的根據地,決定終老於斯。此一血緣地緣意識的轉變,具體地表現在祭祖與宗教活動上,即稱之為「定根」。
同治年間,淡水開為通商口岸也帶動了茶葉的出口貿易盛期,鍾家在衡量各種條件後,也投入茶葉的生產。由於茶園經營的勞動力需求更高、更即時,故選擇住在土地周圍對茶樹、水稻、蕃薯的栽培,能更機動的使用人力。同時透過茶葉的高獲利,對家族的影響有:第一,積極地購地置產,將農業生產的利潤投資在土地上,使農業生產規模更加擴大。第二,農業生產規模造成的勞力需求提高,使家族的人口成長加快;另一方面,也象徵了土地贍養力提高,足以養活更多的人口。第三,將農業的利潤導向工商業的企業經營,在創造更大利潤的同時,也提升了鍾家的社會地位,強化對地方事務的影響力。此時期的家族民居分布,顯示:田作及茶園的經營仍是家屋必須緊密結合於耕地之上的主因。
日治時代中期,部分子孫由於土地鬮分的分割越細,狹小的耕地已不足以供應一家的基本需求,於是自大正年間,出現首波向外遷移的人口;接著,昭和年間由於戰事影響,茶園利潤隨著國際市場的需求呈現上下變動的不穩定性,造成光復前後的10年間外移人口達到高峰,光復後,茶園利潤越來越薄,加上外在大環境的產業結構轉變,新一代的年輕人幾乎是成年後即向外求發展,於是,鍾家前四代定居於九座寮的農耕生活方式,到了第五代開始出現了轉變,由於投入了工業或商業、服務業的維生方式,使得家屋隨著工作地點而向外移出九座寮,而鍾家的生活空間也從土地所在的九座寮,逐步向外擴展,使宗族的勢力得以擴展到更廣大的空間,展現代代子孫「生拓」的過程。
歸納鍾家各個不同時期,不同的維生方式反映出他們對土地不同的態度,當從事農業生產時,對土地的依附感是很強的,家屋也會分佈在其間,但是當農業經營的利潤低,土地的贍養力相對下降時,後代子孫就紛紛外移,尋找獲利更高的維生方式,對土地依附感不再,甚至以粗放或拋荒的方式對待土地。
最後,永遠緊緊地聯繫著家族情感的是宗祠所在之處,而族產則是維繫家族物質基礎的「血食」,透過祭祀祖先,子孫得以再次團圓,凝聚力量,使宗族組織得以繼續緊密維繫。
上页 1 2 3 ... 5 6 7 ... 42 43 44 下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