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1161)
期刊(846)
图书(276)
学位论文(168)
视频(63)
会议论文(34)
图片(1)
按栏目分组
报纸 (1161)
期刊 (846)
图书 (276)
学位论文 (168)
视频 (63)
会议论文 (34)
图片 (1)
按年份分组
2014(1240)
2012(260)
2011(291)
2009(107)
2007(52)
2004(14)
2002(3)
2000(4)
1999(5)
1996(3)
按来源分组
其它(301)
海峡导报(69)
漳州客家(7)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3)
中华文化论坛(3)
中国酿造(2)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
艺苑(1)
社区(1)
台湾苗栗客家药用植物资源之研究
作者:张君菱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药用植物 
描述:及訪談法,共紀錄客家藥用植物,分為蕨類植物、雙子葉植物、單子葉植物共63 科165 種,收穫頗豐。以菊科11 種,唇形科11 種為最多,豆科8 種為次之,接著為大戟科7 種再次之。其治療疾病類目分類以肝病45 種為最多,婦科疾病40 種次之,風濕性關節炎38 種再次之。藥用植物除了拉丁學名、中文名,也紀錄其客語發音,並詳述其使用部位、方法與治病療效。
期望本論文能提供國內外中醫藥及學術界之參考,期於延續客家原有之醫藥文化及進一步之研究發展。
台湾地区客家童谣之研究
作者:陈淑惠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  童谣 
描述:析。共分三節。首先說明兒歌與童謠之異同,其次敘述客家童謠之發展,然後探討客家童謠對兒童所產生之影響。
第三章客家童謠之美感表現。共分五節。首先談論客家童謠內容中陰柔的月光,其次是提到腔調的多變性,然後是客家童謠中的音樂美及節奏感,接著則是強調詞類的多變性,最後敘述客家傳統生活的樸素美。
第四章客家童謠的分類。乃將所搜集的客家童謠分成娛樂及教育兩大類,分門別類外,並舉例說明。
第五章客家童謠之文學探討。共分四節。首先從客家童謠的句子談起,其次談押韻,接著說明客家童謠的修辭,最後談到客家童謠的變例問題。
第六章客家童謠的內涵。共分四節。首先說明客家童謠與母語之相關及客家童謠之語言特色,其次從物質文化來討論客家童謠,包括食、衣、住、行及謀生方式,然後探討客家童謠所呈現的精神文化,包括民俗、歲時禮俗、宗教信仰及客家精神。
第七章客家童謠與客家棚頭戲。首先介紹客家棚頭戲,包括其意義與作用,接著說明客家童謠與客家棚頭戲的相關。
第八章客家傳承童謠與創作童謠之比較。乃針對客家傳承童謠與創作童謠,而分別從主題內容及形式表現兩方面來進行比較。
第九章結論。綜合說明研究的過程與結果,希望透過此次的研究,能觸發新的觀點,更拓展客家童謠新的發展方向。
国立台湾戏曲专科学校地理课程的实施
作者:周玫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地理课程  地理教学  课程实施因素 
描述:至1.72%;高職部分,從3.03%降至1.15%。採用的研究方法,主要為問卷調查,輔以訪談。共向學生發出問卷392份,回收373份,回收率達95.15%,有效樣本為356份。另訪談5位學生與2位教師。研究結果如下:
一、各科學生填答問卷對升學意願及畢業後是否從事表演藝術之統計分析
有316人願意繼續升學,占有效人數的88.76%。有201人希望畢業後從事表演藝術工作,占有效人數的56.46%。
二、學生填答問卷認為哪些地理課程對表演藝術較有幫助之統計分析
前三名依序為「世界地理」、「臺灣地理」、「人文地理」。
三、學生對於不利該校地理課程實施因素之態度分析
前三名依序為「升學不考會影響學校開地理的意願」、「學習地理對您的表演藝術課程有幫助」、「學校現在所用的地理教科書份量適中」。
四、地理課程實施態度分析-以平均統計量分析
整體平均數最高為「地理課程能夠增加您對生活環境的了解」。
五、地理課程實施態度分析-差異性比較分析
「不同的科別對地理課程實施態度看法差異性因素一覽表」發現,有13個因素看法具有差異性。「不同的部別對地理課程實施態度看法差異性因素一覽表」發現,有12個因素看法具有差異性。
由「國立臺灣戲曲專科學校地理課程實施態度看法一致性一覽表」,發現該校學生對地理課程價值是正面的。另外,選擇升學與否的學生在「目前的地理課程與現實生活大致符合」、「地理測驗或評量成績普遍良好」因素中看法有差異性;而從學生畢業後是否會從事表演藝術工作,31個因素中顯示無差異性。
六、因素分析
產生7個可以解釋影響該校地理課程實施態度的因素,分別為「地理課程的運作」、「地理課程在該校教育的價值」、「教師地理專業能力」、「合適的地理教材」、「學生的重視程度」、「師生間的互動關係」、「地理課程時數」。
七、訪談結果分析
該校的地理教育,最好能配合術科的進度,將國中、高職的地理教材做一連貫、系統性的整理編撰;教學過程應力求生動活潑,多讓學生參與教學活動。
台湾地区国小肥胖学童区域差异之探讨
作者:吴孟蓉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学童肥胖  区域差异  社会变迁  都市  乡村  客家  山地  东部  肥胖变迁 
描述:。現代化增加了學童熱量攝取、減少熱量消耗,使得學童肥胖率驟然上升,直到現代化後期抑制肥胖的因素出現,學童肥胖率驟升的情況才可望緩和。
學童肥胖除大環境的整體變遷外,還有小區域的差異。本研究認為學童肥胖是熱量攝取、熱量消耗及肥胖知識三個控制因素拉鋸的結果,但由於台灣各地區現代化程度不同,使得呈階層狀擴散的三大控因在各地區的進入程度及內涵差生差異,故出現各地區位在不同肥胖變遷階段的情況。
台湾客家运动之研究(1987-2000)
作者:曾金玉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运动  新的客家人  社会运动 
描述:以具改革性的客家團體為對象,擇以客家雜誌、臺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與寶島客家電台做個體分析。客家雜誌以文字勾勒族群圖像和探討客家議題,臺灣客協和客家電台則以實踐行動來展現客家意識。
三、 客家運動出現的意義:使客家族群重現與邁向多元文化的社會。從深化的層面視之,客家運動所代表的意義,可供社會公眾集體學習的良善法則與族群彼此交融的和諧空間。
貳、主要研究發現
ㄧ、客家族群目前最大的問題:
(一)客家文化的弱勢:特別呈現在語言的使用上。
(二)眾多的客家人為孤立的個體:除了傳統客家聚集地,大多數的客家人為孤立的個體,彼此缺乏聯繫,阻絕了客家活力。
二、客家運動的訴求都要求國家力量介入
客家文化的弱勢地位源於資源匱乏、眾多的孤立個體無法形成族群的溝通網路,此非賴政府無以自行克服障礙。
三、運動的訴求從早期著重於客語的保存,日後擴大為客家文化的復振
近年來為突破社會大眾對客家運動只停留在「爭取客語發言權」的理解上,從客家藝術的提倡至義民大學與客家園區設立的構想,顯示訴求已著重族群文化的全面復興。
四、積極性的客家團體相繼成立,推動異質的運動目標。
從客家雜誌、臺灣客協到客家電台,直至目前尚在籌組的臺灣客家教授協會,客家運動持續在繁多的階段性目標下進行,執行的方式都因行動者實踐理念差異而產生頗大的出入。
五、新的客家人出現
經由多年的客家運動後,客家人的客家意識逐漸強化,客家社會有了清晰的自我意識_客家權利意識和行動意識,新的客家人使客家的主體性逐漸確立。
六、未來客家菁英推動客家運動可能走二種路線:一是直接參政;二是菁英份子直接回到原鄉,凝聚族群共識。
第一種路線的客家菁英,以族群意識做為個人的政治資源,是一種無法避免的現象,事實上兩者間並無衝突。
第二種路線認為回到客家社區,從事客家文史工作,宣傳運動理念,自己所創造、詮釋的客家文化,才具有主動性和實踐力,不致於變成疏離群眾的菁英。
叙事与行动:台湾客家认同的形成
作者:林吉洋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台湾客家  族群认同  客家运动  认同叙事  台湾民族主义 
描述:r>史過程涉及解嚴後的民族主義式政治動員過程中
,促使族群認同的論爭鑲嵌於台灣國族認同脈絡
之中。筆者並論證當代客家族群文化復興與身份
認同建構的熱潮,其歷史軌跡乃延續近20年前
的台灣客家認同的提出。
台湾地区肺癌之种族死亡率与发生率分析
作者:刘俊麟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肺癌  标准化死亡比  标准化发生比  调整年龄死亡率比 
描述:。其中;「山地鄉」再依照當地原住民之族群分為6個社區。分別計算(1)「標準化死亡比」。(2)「標準化發生比」。(3)「調整年齡死亡率比」。並且估計95信賴區間以研究是否有顯著意義。
結果
台湾原住民痛风之流行病学研究
作者:章顺仁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痛风  尿酸  原住民 
描述:的 HPRT 有一新的突變,然而這
種突變在泰雅族小孩及鄒族小孩上的分佈並不高( 1.4%;1/70, 4.5% ;
1/22)。 是否另有其他的基因變異會導致原住民產生痛風則有待更進
台湾区肾脏相关疾病死亡率之趋势与分析
作者:洪敏堂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 Cl 1.39∼1.76)、客家社區為有意義的降低(SMR=0.8295% C1=0.77∼0.87,由於糖尿病各種的主要死因,有感染、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及尿毒症等,本研究顯示台灣地區男、女糖尿病
台湾汉人竹围形制之研究
作者:殷可馨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竹围防御  客家  聚落  文化地景 
描述:特質與史地
脈絡的的人文地景之一。
本論文試圖探討自漢人入台之初,即成形的原住民竹圍應用,嘗試探討竹圍在
台灣的流變歷程,並進一步以竹圍發展較為完整的客家聚落,進行竹圍形制的分類
研究。據此提供傳統民居聚落之環境建構,與風土知識等相關課題的基礎資料,有
助於文資保存與社區發展可供參考之依據。
本研究發現,竹圍表現了台灣初墾社會至當今農莊生活,歷史性的地景風貌演
變。其流變歷程概略可分為竹圍的興盛期、竹圍的衰退與轉型期、竹圍的消失與遺
留期等三時期。漢民拓殖台灣之際,防禦性竹圍,即已成為清代官方廳城的主要防
敵設施,並且普及於南北各地之民間座社。其後,隨著社會環境的漸趨穩定,防禦
性竹圍開始全面的消失於台灣各地,並轉變為與居家生活更為密切的風圍,或混植
多竹種的多功能竹圍。竹圍功能的變化,不僅形成不同的竹圍景觀,同時呈現出台
灣各地域獨特的歷史性與地方性特質,藉由至今遺留仍於客家地區的竹圍、風圍景
觀,更可見竹圍在形制與構造上,以竹種為主要判斷標準的多種演化變貌,使得竹
圍成為台灣文化資產與人文地景上的重要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