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3080)
期刊(779)
学位论文(230)
图书(200)
视频(72)
会议论文(41)
人物(4)
图片(4)
按栏目分组
报纸 (3080)
期刊 (779)
学位论文 (230)
图书 (200)
视频 (72)
会议论文 (41)
人物 (4)
图片 (4)
按年份分组
2015(75)
2014(1271)
2013(588)
2012(601)
2011(625)
2009(246)
2008(239)
2007(121)
2004(33)
2002(6)
按来源分组
梅州日报(884)
其它(384)
赣南日报(180)
客家研究辑刊(60)
源流(9)
客家(5)
资源导刊(地质旅游版)(3)
山花(2)
散文(1)
时代文学(下半月)(1)
新竹内山地区民间信仰的空间差异
作者:郭功臣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三山国王  内山  三官大帝  宗教网络  中心四方  终极关怀 
描述:。而三國王信仰原為潮惠、嘉應一帶的界山,三之頂立、崇峻,在道教文化的影響之下,三國王之形象於此幻化而生,並轉變為地方鄉土的守護神。
隨著墾民東渡臺灣發展,由原鄉所攜帶而來的香火袋成為了他們
南昆山森林公园中旅游度假酒店景观设计研究
作者:吴胜兰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森林公园  旅游度假酒店  景观设计 
描述:; 本文通过案例分析提出了南昆山森林公园旅游度假酒店的景观设计要点:<br> 1)建筑设计要充分利用南昆山的自然景观资源,营造与南昆山独特的与植物资源相结合的淡雅、宁静的乡土化景观;<
铅山太源畲话的体貌系统
作者:胡德荣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畲话  体貌  标记  意义 
描述:态、未然态、仍然态、确然态、设然态和先然态,。 本文以普通话的体貌系统为参照系,通过对以上体貌范畴的语法形式、语法意义及功能、特点进行详细的描写和分析,同时在借鉴现代汉语体标记语法化研究的基础上,对太源畲话中一些体貌标记的语法化过程进行分析和假设。此外,本论文还尝试与其他地方的畲话、客家方言、当地赣方言铅山话作共时的比较,以期揭示太源畲话体貌的特点及其与相关方言的联系,为畲话语法的进一步研究作材料上的准备。
地方文化产业发展与网络治理策略:以苗栗旧山线铁道为例
作者:林玟佑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地方文化产业  网络治理  旧山线  客家文化 
描述:源與知識,並藉此來推動富含深度與人文歷史意義的文化觀光旅遊,活絡地方文化產業的發展。因此本研究希望能從網絡治理的角度來探究在苗栗舊線鐵道之地方文化產業的形成過程中參與者在發展網絡中的互動關係及
粤东山区J县村民自治问题研究
作者:凌晓文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村民自治  农村治理  治理组织  自治制度 
描述:化进程,调动了广大农民的政治热情,促进了农村社会特别是农村经济的改革与发展。同时它的实施状况不仅直接关涉“三农”问题的顺利解决,而且会间接制约着我国民主化的进程。 笔者采取以集中座谈、个别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从梳理、分析粤东山区J县村民自治的基本概况入手,对广东客家地区村民自治面临的主要问题作一探讨,从经济、政治、文化、法律层面分析村民自治中所遇到的问题产生原因,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发展农村经济,夯实村民自治的基础;加强机制建设,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加强乡村内外环境建设,培育村治良好环境;完善村民自治法制建设,为村民自治提供法律保障等完善村民自治建设对策措施。
新竹金山面聚落产业变迁之研究
作者:游明洁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人地关系  金山面  产业变迁 
描述:期的傳統聚落到今日的科技園區,而聚落的產業則從最傳統的產業轉變至最尖端的高科技產業,再從自然環境、人口、技術、組織、文化與外部環境等影響因子,探討造成金山面地區從傳統產業、工業化到高科技產業變遷的過程。 從研究發現可得知隨著時經濟發展越盛,人與土地之間的關係就越來越薄弱,從原本共生關係轉換成了宰制關係,也因這樣的改變而造成了產業變遷現象。傳統產業時期人與土地關係是貼近的,利用既有自然資源發展產業;工業化產業時期,人與土地的關係,已不如前一階段但尚處平衡狀態;高科技產業階段,因為政策的制定、科技技術的進入,讓土地需重新配置,人的力量凌駕於土地之上。
客家宗族与在地社会变迁-以新竹新丰凤山崎何氏宗族为例
作者:何瑞玲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地方公庙  社会变迁  客家宗族 
描述:直到日治初期,鳳山崎才由望高樓、鳳山崎、竹高屋、寶斗屋等四個地理區塊發展成為一個「鳳山崎庄」,重要性開始逐步提升,而且這個提升不斷加速,到了戰後,因為湖口工業 區的設置,使鳳山崎完全轉型為都市化的地理區塊,他逐漸擁更以自己做為一個村落為中心的地方。 隨著一百年歷史的轉變,鳳山崎的地位甚至超越大湖口庄的老湖口與紅毛港庄的新庄 子,長期來看,甚至更取代新豐鄉新庄子成為政教中心的趨勢。鳳山崎不再是湖口、新豐邊陲區,他更了屬於自己區域的自主性。先前的研究者,例如施添福、羅烈師、林玉茹等學者,是以清代為主要研究時間範圍,因此沒能正視這個上升或變遷的地方社會,我站在這些學者的研究基礎上,繼承這些學者的研究成果來補足這一塊論述。 這篇論文研究中把何家收藏的古文書與土地申告書做了交叉比對,而發現何家是鳳山崎第二大業主,在鳳山崎發展的過程中,何家在地方上扮演一定的角色,發揮了一定的影響力。 根據何家收藏的扶雲社會員證、分鬮書與捐地等地籍資料,可以發現何家透過捐地卂與了地方的公共事務。例如清朝光緒年間何家和番仔湖的傅家合建「惜字亭」,民國38年以半買半送的方式捐地給地方政府,蓋貣了第一座公學校-山崎國民小學,這兩次捐地儀式圕造出何家在地方上文教的地位。日治時期,何家捐地讓鳳山崎貣造了山崎火車站,這項公共建設影響了鳳山崎朝向都市化發展,圕立鳳山崎經濟發展里程碑。 民國58年何家捐地蓋貣了地方上第一座溪南觀音廟-鳳蓮宮,從鳳蓮宮原始樂捐簿的統計中發現何氏宗族是樂捐金額占全部樂捐姓氏排序的第一位,從鳳蓮宮第一屆亯徒名冊統計中也發現何氏族人是所更卂與廟務人數占最多的,可見何氏宗族透過公廟的運作,穩定了鄉 ii 族勢力對地方事務的領導與控制。 這篇論文研究中也發現雖然鳳山崎陎臨了劇烈的變遷,例如設置湖口工業區,土地被徵收,大量人口移入此區等,但是何氏宗族仍然更辦法維繫住傳統社會的宗族現象,他們一方陎保留了的宗族祭祖儀式而把各家戶結合成宗族,形成村庄的次單位,卂與了地方事務;一方陎透過地方公廟的祭祀活動等神聖事務來達成凝聚何氏宗族的力量,形成在地的一個大宗族。這呈現出研究鳳山崎何家的意義是客家地區的客家宗族顯然更能力應付一定的社會變遷,不會簡單的隨著變遷而消失,而維繫宗族的力量是靠著卂與了神聖事務,那尌是宗族內部祭祀儀式與卂與公廟的祭祀活動,這個個案研究呈現出傳統宗族在瑝代仍然具更意義。
山东筝派与河南筝派的比较研究
作者:蔡丹丹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山东筝派  河南筝派  比较研究 
描述:筝的魅力主要依存和植根于传统筝曲中,以其浓郁的韵味和独特的演奏技巧表现出来。在现代筝曲层出不穷的今天,韵味与地方风格依然是古筝的灵魂所在。作为一名专业学生,更应该系统的掌握各流派风格和特色。本文将以最具对比价值的山东筝派作与河南筝派作为研究对象,从筝派的渊源历史、艺术风格、代表人物及曲目等方面开展研究,结合自己的演奏经验进行分析。我相信通过对山东筝派与河南筝派的比较学习,对我掌握更多筝派风格、提高传统筝曲的演奏技巧都是十分有益的。
浮罗山背的豆蔻产业与客家族群
作者:汤九懿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族群经济  客家  豆蔻  马来西亚  浮罗山背 
描述:這個聚落中聚居於此的大多是客家人,他們多務農,種植各式常見的作物,然而卻與台灣傳統務農村莊所種植的作物有很大不同,在這裡他們種植榴槤、豆蔻、橡膠、丁香…等熱帶植物,而浮羅背其中尤以豆蔻為著名。在這
成都东山客家住居文化与社会变迁研究
作者:陈洪东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成都  东山客家  住居文化  社会变迁 
描述:村家屋文化和住居形态为切入点,以成都城郊东山客家地区为调查研究对象,探讨村落在时代背景下的社会文化变迁,分析变迁背后的实质与逻辑。与以往不同的是,文中将住居形态作为住宅建筑形体与文化时空中的居住民俗、居住方式的转化积累过程,讨论了东山客家住居形态与家屋文化的现代转换,在解析住居现代化的过程中,认识和解释区域社会与文化的历史与现实。文章在结构上分为五大部分。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就本研究的缘起、基本思路、研究主题与方法以及调查区域的选择做出介绍。主干部分对村落三个层面的住居形态描述基于对村庄经验的分类化处理。第二章讨论了本地区传统的家屋建筑样式、住房民俗以及居住方式的成因、表象、结构特征及其背后蕴含的深刻哲学、伦理学和生态学思想。第三章阐述了改革开放以后,乡村经济复兴、乡镇工业兴起时期村落的住居样态,分析了其在城镇化过程中的“阈限”特征。第四章讨论了在加速城市化的今天,尤其政府主导实施“三集中”的城乡一体化建设政策以后,城市边缘区村落由传统住居方式向现代城市住居方式过渡的背景、过程、结果及特征。最后为结论与必要的反思。研究显示出,家屋宅院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改革开放以来东山客家的住居文化变迁的主要表现是以家屋“祛魅”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向现代的嬗变,现代性的日益增加,反映了神学宗教性社会向世俗理性社会的转变,这种变迁是与国家转型、现代民族—国家建设、国家一体化相适应的,表现出强烈的国家建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