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2225)
期刊(333)
学位论文(87)
视频(15)
图书(6)
会议论文(5)
按栏目分组
报纸 (2225)
期刊 (333)
学位论文 (87)
视频 (15)
图书 (6)
会议论文 (5)
按年份分组
2015(15)
2014(582)
2013(422)
2012(439)
2011(405)
2010(342)
2009(172)
2008(167)
2003(3)
2000(1)
按来源分组
南方都市报(125)
其它(103)
嘉应学院学报(3)
兰台世界(3)
文艺生活(文艺理论)(1)
大埔乡讯(1)
群文天地(1)
國文學誌(1)
岭南文史(1)
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1)
闽赣粤三省交界界面客家生态文化发展研究
作者:刘治中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闽赣粤三省  交界界面  客家生态文化  可持续发展 
描述:和资源开发利用不到位两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br> ①各地市政府都做自己辖区的规划,自己的小财政算盘。<br> ②产业结构不合理。工业污染治理达标率低下
安远客家方言重叠式形容词研究
作者:钟慧琳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重叠式形容词  形式  语义  功能  类化 
描述:、无基式的重叠式形容词和部分有基式部分无基式的重叠式形容词。其中有基式的重叠式形容词包括AA式、A哥A绝式、BBA式、AA式和A里AB式;无基式的重叠式形容词包括AAAA式、ABAC式;部分有基式
洛水文学审美研究
作者:陈婧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洛水文学  洛神形象  洛水意象 
描述:环,洛水成了“君权神授”的祥瑞之兆,此典故的反复运用,使洛水在唐宋诗词中成为一个意义固定的意象,暗含着皇权稳固、天下太平的蕴义。另一方面,因《洛神赋》而名声大噪的洛神,是中国文学史上独具魅力、光彩照人的形象。洛神在萌芽期只是一个没有自我的符号,被任意塑造和想象,并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人格。在《洛神赋》里,洛神的形象丰满了起来,填补了洛神无故事情节的空白,使洛神神话成为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并对以后的洛水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洛神形象的演绎期,“感甄说”被广为接受,洛神形象就朝着现实化、凡人化的方向发展,具有了更多的爱恨情仇。另外她和曹植的关系也是被凸显的重点。《洛水悲》是用戏剧的形式来演绎洛神爱情故事的成功之作,由于戏剧艺术的独特表现手法,而被注入了些新的因子,更加强化人物的心理、语言和动作,大段的独白和对白成了揭示人物内心的有力手段,具有戏剧性。《聊斋志异·甄后》借用小说的形式,另辟蹊径,记述了甄后因不忍刘祯因她获罪而来到人间以身许之的故事,这里的甄后洒脱不羁、个性独立、不为情所困,打破了洛神以往钟情于曹植的樊篱,而有了新的意义。洛水文学作为“有意味”的形式,是话语方面的载体,创造了文学神话的典范,它能唤起华夏子孙的民族记忆,找到情感认同,它所体现的河洛文化根的特性,对客家文化和闽台文化都有深远影响,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卢氏宗祠:一个农村社区公共文化空间功能的变迁与重建
作者:卢燕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农村社区  公共文化空间  宗祠功能变迁 
描述:一个鼎盛时期。本文以卢氏宗祠为研究对象,它是一个典型的客家祠堂。兴建于明朝末年,经历了两次被毁,现在村中的祠堂是清光绪七年第三次重建的。面对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村庄,历史丰富的祠堂,作者拟把祠堂作为一个公共文化空间来描写。在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下,祠堂经历着不同功能的转换,它由传统时期的社会教化和基层治理中心转变为新中国建立以后的集体化时期的社会主义乡村教育的场所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公共文化空间,承载着文化记忆和经济开发的双重功能。对三个不同历史时期卢氏宗祠政治社会功能的分析,始终以“国家——社会”理论视角为观察点,探讨“国家”与“社会”二者互动之下的宗祠功能变迁逻辑,并总结出关于在新形势下,建设农村公共文化空间的方法。农村公共空间是农村社区健康运行的要件之一。在公共文化空间里,村民之间的横向联系加强,公共舆论更有作用,合作也更易达成。农民参加公共空间的活动,有助于培养其公共精神和公共意识。公共空间打造应当以农村文化建设为核心,而祠堂作为农村社会中一个重要的公共文化空间,在经历了国家与社会的变迁之后,更能发挥它在建设新农村公共文化空间的纽带作用,所以构建新农村的公共文化空间,需要保护以祠堂为代表的传统资源,国家和社会其他力量应该加大资源的投入,配合农民的积极性,这样推动农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
具有赣客家文化元素的生态服装创新设计研究
作者:张潇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赣客家文化  生态服装  简约设计  二次设计  视觉符号  天然染色 
描述:,赣南是客家民系的发源地,也是客家人最集中的地区之一。通过相关理论的深入分析研究,加上实地考察的切身体会以及动手做面料染色实验和服装的设计与制作的过程,论文得出以下结论:1、从生态服装的概念、内涵
台湾汀州客二次移民研究:以苗栗县造桥乡平兴村谢姓家族为例
作者:赖文慧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汀州  认同  客家  造桥  家族 
描述:的關係,在苗栗建立宗族。經由反覆進行的祭祖儀式,維持謝姓人對家族的認同,就在謝姓家族進行血緣在地化的同時,一群來自閩籍的謝姓人,他們的方言群也同步進行在地化。來自汀州的謝屋在這過程中,最終遺忘其「汀州」身分轉而認同「苗栗」。維持謝屋客家認同的除了宗祠和固定時間的祭祀活動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這群汀州謝屋人居住的環境是在以四縣客家人為主的苗栗地區,因為四周相處的人大都是客家人,語言、信仰與祭祀活動都客家化,因此這群汀州人就一直留在客家認同的概念裡,也就是因為在地化所以謝屋的客家認同因而存在;反之如果這群汀州人若不是在苗栗發展,很可能這些客家認同就不會存在了。在祖籍認同層次談客家是沒意義的,重點應該是汀、潮、嘉、惠最後合起來透過認同回溯,而成為「客家」。汀州是客家?還是福佬?取決於他們所在的場域,汀州認同會因為其在台灣的處境不同,可以是福佬,也可以是客家。謝屋由「汀州」到「客家」的認同轉換,打破了過去「粵=客家」、「福=福佬」的刻板印象。關鍵字:汀州、認同、客家、造橋、家族
桃竹苗地区民众之客家电视台的使用行为与收视评估研究
作者:詹国胜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电视  使用与满足  节目品质  新闻品质  收视质  欣赏指数 
描述:頻率及使用時間就越長。在使用動機上,本論文歸納出「訊息分享與情緒解脫」、「學習與了解客家語言文化」和「發時間」三項動機,其中以「學習與了解客家語言文化」的動機強度最高,可見桃竹苗地區在收看客家電視台
社区营造与地方探讨--以新竹市金山社区与内湖社区为例
作者:邹萍萍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社区总体营造  社区规划师  行动者网络  社会资本  地方 
描述:省與檢討之處,本文藉由回顧新竹市兩個曾經參與社區營造的社區—金山社區與內湖社區,了解社區總體營造與社區規劃師政策實行的困境。

金山社區原是傳統客家聚落,六十年代末期因為科學園區進駐,當地的景觀與生活方式產生巨變,大量的外移人口與土地徵收,使得原有的人情網絡被迫打散,客家文化也漸漸式微,專家學者與當地里長藉由參與社區總體營造欲喚回過去的社區價值。內湖社區位於新竹市邊陲,過去因為鄰近港口曾有過繁華的老街榮景,但是因港口淤積使得老街生意不如往昔,社區規劃師進駐此區後,希望藉由老街再造,喚回過去的老街榮景以帶動當地觀光業的發展。本研究以地方、行動者網絡與社會資本等理論架構分析,研究發現社區營造網絡穩定與否,在於轉譯時必須尊重社區的地方傳統,轉譯若能鑲嵌於地方傳統之上,則事半功倍,反之則事倍功半。比較兩社區,社區與社區營造專業者的連結程度在於結構縫隙的有無,若社區居民中有扮演結構縫隙的角色較能使橋樑資本順利連結,進而塑造穩定合諧的社區營造網絡。
太平天国妇女地位之研究
作者:陈幼华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太平天国  妇女地位  妇女政策 
描述:英國婦女地位做分析比較,期能對太平天國婦女地位有公正客觀的評價。第一部分是太平天國前期婦女生活背景,先就太平天國與客家婦女的淵源,闡明造就客家婦女精神風貌的歷史與自然環境因素,並說明能成為太平軍基礎成員之因。再闡述拜上帝教的創立與發展的經過,分析教義中的婦女思想,論證在此思想基礎下的婦女政策沒有男女平等意識。最後說明起事初期太平軍中「女營」的編制由來與組織規模、女軍職責與地位。第二部分是太平天國中後期不同群體婦女地位探討,主要就廣西客家婦女、江南婦女與被納入後宮的王公貴婦,分析不同階層的婦女生活與地位。先探討1853年定都天京後,參加生產勞動以及「放足」令,對編入女館的江南婦女身心造成的影響與地位的變化。再闡述定都天京後的客家婦女除了打仗,也多了參政的機會,更有自由的社會生活。最後論證洪秀全對待後宮嬪妃的專制苛刻及太平天國諸王的淫靡使王公貴婦喪失人格與尊嚴;官員妻妾則需承受社會壓力。第三部分是太平天國婦女地位與英國的比較,主要探討19世紀英國婦女與太平天國婦女地位的發展與差異。先介紹英國女權運動興起背景,再探究英國女權運動的思想基礎。其次就家庭法律地位的比較,分析英國婦女與太平天國婦女在婚姻、財產權、監護權的異同性。最後就社會地位的比較,探討英國婦女與太平天國婦女在教育權、就業權與工資、參政與選舉權以上權利取得的過程與差異。
台湾客家运动之研究:析论《客家风云杂志》与还我母语运动之关系
作者:彭玉芝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台湾客家运动  客家风云杂志  1228还我母语运动  客家意识  客家意象 
描述: 本論文研究過程與步驟,以質化研究與量化研究並重,蒐集相關資料與文獻,進行分類與分析,研究方法以深度訪談法與文本分析,交叉分析統計研究。研究過程中,緊緊扣住臺灣社會運動與臺灣客家運動發生的異同,相同的是兩者的歷史、社會背景共同層面,是造成臺灣社會運動的產生前因,臺灣客家運動為臺灣社會運動的一環,而「1228還我母語運動」(1988)是臺灣客家運動重要的具體行動的發展,《客家風雲雜誌》的籌辦創立是臺灣客家運動的起始點。 「客家意識」的產生與強化,前者是受到社會政策與政治結構改變的影響,籌辦了《客家風雲雜誌》,後者是受語言政策的催化,繼而發展成「1228還我母語運動」(1988),這是與臺灣社會運動相異之處。研究主要發現《客家風雲雜誌》具有高度「客家意識」,議題設定意涵以此為主軸,該刊物開創性強、以形塑功能發揮形象訊息傳遞,產生客家意象。最重要的是臺灣客家運動、《客家風雲雜誌》、「1288還我母語運動」三者皆是打破一元化的觀點,以客家主體性為平衡點,追求平權多元的國家社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