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736)
报纸(615)
图书(261)
学位论文(191)
会议论文(41)
视频(31)
按栏目分组
期刊 (736)
报纸 (615)
图书 (261)
学位论文 (191)
会议论文 (41)
视频 (31)
按年份分组
2014(1022)
2013(129)
2012(151)
2011(146)
2008(78)
2006(30)
2005(9)
2004(15)
2001(7)
1999(3)
按来源分组
其它(269)
嘉应学院学报(31)
龙岩师专学报(13)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4)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3)
文教资料(2)
北京:中华书局(2)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1)
学习导刊(1)
赣南医学院学报(1)
培田古民居建筑装饰语言解读与价值探析
作者:黄琼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培田  建筑装饰  艺术语言  审美价值 
描述:构成形式等美学元素出发,探索其艺术语言特征,集中评述其高超的造型能力、娴熟的表现手法和巧妙的空间布局,以及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创造性思维。进而展开对培田古民居建筑装饰艺术审美价值的探析,从艺术性与形式美、文人化风范、人本意识以及开放的艺术观等方面,分析了培田古民居建筑装饰艺术所富有的独特审美价值。而后总结出培田古民居建筑装饰具有简洁、凝炼、精致、清雅的文人化美感特征。 本文对培田古民居建筑装饰艺术的研究有别于现有资料中对其的研究方式,侧重从培田古民居建筑装饰的艺术语言研究的角度出发,对潜在的审美价值进行分析论证。提出其实用性与审美性完美统一、形象创造与审美原理相契合,具有先进的文人化艺术理念的见解。 培田村位于福建省连城县西部,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客家血缘村落。该村有居民三百多户,人口1400多人,是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其建筑面积70000多平方米,保留有30余栋具有明清特色的居住建筑和在同一时期建造的非居住建筑,是目前中国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清时期客家古民居建筑群。其主要建筑包括21座宗祠、6个书院、2座跨街牌坊以及武馆、拯婴社、容膝居、文武庙、锄经别墅等其他建筑。至今,培田村的格局、路网、水系均保存完好。 本世纪初,培田开始进入一些中外学者的视野。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重要的人文地位,引起了建筑学家和客家文化研究者的关注,该民居建筑装饰艺术独具一格的文人化“清雅”风范,是其他传统村落无法比拟的。建筑装饰中展现的高超的造型能力、巧妙的空间布局、娴熟的表现手法和分明的层次关系,以及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创造性思维,具有美学意义和审美价值。 第一部分,通过对培田古民居建筑特殊的民族历史、地理环境、经济状况和中原文化、儒学文化等因素的综合分析,探讨了培田古民居建筑在社会历史背景下形成的艺术风格和人文精神。培田地处深山,丘陵山地间既有适合农耕的土地,又因山区重峦叠嶂所形成的天然屏障使得外力难以入侵,从而少受战乱带来的社会动荡和不利影响,形成较稳定的生活环境。在培田古民居建筑中所反映的内容是培田当地先民的生活写照和客土文化对民居建筑的影响结果,使培田古民居建筑在表现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上都带有客土文化渗透的痕迹。 第二部分,论述了培田古民居建筑在装饰艺术手法的运用、装饰材料的界定、装饰形态的构造以及装饰部位的选择等方面与地方文化的紧密联系。通过分析地方文化的形成及其对培田村建筑装饰的艺术表现形式产生的影响,介绍了培田建筑装饰题材选择的特点,通过刻画植物、器物、动物、人文、装饰纹样等装饰内容,以吉庆、祥瑞、故事、花草、风俗等为题材,表达培田客家人对吉祥如意、幸福美满生活的向往。此外,还详细介绍了培田古民居建筑装饰在独立、系统的地方文化笼罩下所形成的完整、多样化的建筑装饰类型,将雕刻(包括木雕、砖雕、石雕)、灰塑、卵石工艺、书法、彩画等装饰手法巧妙地运用到不同类型的建筑装饰中,体现出工艺精湛、刻画精美的特点,并在这些建筑装饰中运用了多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加以表现,使其民居建筑具有更加丰富的装饰意味和人文气息,也为中原文化在客家聚居地的发展提供了依据。 第三部分,探讨了培田古民居建筑装饰中具体的艺术语言特征,包括造型语言、表现手法、构成形式三个方面的解析和论述。认为培田古民居建筑装饰造型语言的最大特点是概括而不直板,极富装饰性,综合了细节刻画的传神性与形式上的简练性,赋予装饰作品静穆与活泼相协调的美感,从而使培田古民居建筑装饰独具亲和力。培田古民居建筑装饰的表现手法,以象征性、程式化与装饰化的形象元素组合表达民族化的吉祥寓意和审美愿望,在具体的人物、动物、植物或者器物造型中,注意线条的洗练传达、块面的节奏变化与形体的概括表现。在图案的构成处理上,注重形态的疏密对比、繁简穿插、平衡关系以及视觉的集中化表现,极富韵律美感。这些艺术形象是出自理性梳理的结果,其艺术语言模式与特点,说明了培田古民居建筑装饰的艺术语言融合了多种装饰美艺术表现的技巧。培田古民居建筑装饰以其特有的造型语言、表现手法、构成形式所绽发出的美感成为建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审美层面上赋予了建筑艺术以细节化和可读性,营造出一个实用与审美、艺术与生态完美结合的居住环境,昭示着培田先民先进的审美观和卓越的智慧。 第四部分,从艺术性与形式美、人本意识以及先进的文化观和艺术观等方面,分析了培田古民居建筑装饰艺术所富有的独特审美价值。由于这里的先民在民族文化的长期构建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体系化的、完全合乎审美法则的先进艺术观,从而造就了培田村民间建筑装饰的潜在艺术价值。在建筑装饰的艺术实践过程中,将形体造型的概括与传神、对比与统一、疏密与虚实变化等审美法则进行综合运用,创造出种种兼众家之长而又独具特色的培田古民居建筑装饰艺术造型。在装饰风格上,通过比较培田古民居与徽州建筑的异同之处,指出二者在建筑装饰的总体风格上都具有南方的“精细”特点,但因为地域文化与经济状况等因素的不同,徽州建筑的装饰艺术更趋向于繁复与华丽,而培田建筑装饰艺术则更显简洁、清雅,呈现出恬淡、雅致、简朴的装饰风格,传达出繁而不琐、凝练集中的文人化风范。在表现手法上,选择物化形象的点缀装饰来体现精神诉求,注重体现繁简对比的形式美,和“多式统一”的“秩序”化艺术观念。作为与人们生活紧密相关的建筑装饰艺术,目的是在于给人们以美的感受和精神的寄托,培田古民居建筑装饰艺术也不外是培田先民精神追求的一种形式,体现出培田人对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追求与实现,使生活向着真、善、美的方向靠拢。同时,培田先民在建筑形式和建筑装饰上,还注重对外界文化的吸收与融合,体现出开放、包容的胸怀和积极的创新意识,从而使培田古民居成为独具特色的客家建筑。
客家地区农村女性闲暇生活方式研究
作者:高冬梅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地区  农村女性  闲暇  生活方式 
描述:题之一,为社会所普遍关注。在现有关于客家地区农村女性的研究中,大多数学者基本上从民俗学和文化人类的角度,探讨客家地区女性的思想性格、风俗习惯、婚姻爱情、经济生活和社会角色的静态描写上,较少从闲暇
林风眠“中西调和”理论及其艺术实践:Lin Feng Mi
作者:吴颂华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林风眠  西学东渐  中西调和  中国画  民族性  时代性 
描述:下,留学欧洲,学习西方绘画,归国后毕生从事艺术教育与艺术创作事业,为中国现代艺术教育作出了巨大贡献。他大力贯彻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蓄”的办学方针,不拘一格,广纳人才,组成了多画种、多风格、高水准的师资队伍。在美术教育实践中,他特别重视发挥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格操守,建立了—套在当时最为完整、规范的美术教育体系,成为中国20世纪现代美术教育的主要奠基者。他在漫长的艺术生涯中,一直坚持不懈地进行艺术探索.深入地研究了中西艺术的起源与本质,认清了中西艺术的异同,为融合中西的艺术实践奠定了必要的理论基础。他融合中西艺术之长,独立地创造出一种富有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而又具有高度个性化的抒情绘画风格,为中国现代绘画开辟了一条将中国的传统精神和西方现代观念、形式相融合的探索道路。在20世纪初的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争论中,主张中西调和,融通中西来发展中国文化的观点是代表性的观点之一。“中西调和”论在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林风眠的“中西调和”理论是中国现代思想文化中的“中西调和”论在艺术领域的一种折射。林风眠提出“中西调和”的理论,目的是通过吸收东西方文化的精髓和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从而使中国艺术能够走出历史的困境,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最终实现中国艺术向现代转型。他选择的方法是以西方艺术作为参照系,但又立足于中国的传统,从而促进民族艺术的发展。他在深入钻研、分析和比较古今中外艺术的演变和发展历史之后,提出了“中西调和”理论,从情感与理智的平衡、东西方艺术的融会、艺术时空的转换,到“个性、民族性、时代性”等美学命题的提出,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中西调和”理论的框架,开创了中国现代艺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系。林风眠的“中西调和”绘画不是简单的技法上的嫁接,而是在中西艺术相互“调和”的基础上,重塑民族文化的精神。他通过西方来发现东方,通过西方的人文精神来抒发他的人道主义精神。他在西方现代艺术中找到了具有东方人文精神的图式,他把这种图式与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进行调和,创造出富有现代气息的绘画作品。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文化一体化以及民族主义浪潮的冲击下,林风眠的“中西调和”理论及其艺术实践不是以西化思想来消解传统,也不是以“民族主义”来抵御“西方中心主义”,而是超越中西对立,超越传统和现代的对立,建立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的现代性的中国绘画,真正体现出绘画的“民族性”、“时代性”和“个性”。所以说,林风眠的“中西调和”理论及其艺术实践找到了一条中国艺术走向现代的道路,使民族的固有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能够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林风眠的绘画作品拓宽中国绘画的表现范围和表现能力,融合了中西方的审美情趣,使中国画的语言带有世界性,在现代多种途径改革中国画的开拓中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文化传承不断,以自己独特的品格屹立于东方。企图超越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去寻求自身的发展是不可能的,到头来也只能是自取灭亡。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林风眠的“中西调和”理论及其艺术实践像一面镜子,给了我们参照的起点,引领着我们朝着光明的大道走去。
湖南传统民居地域审美文化差异研究
作者:文卷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湖南传统民居  建筑文化  建筑风格  审美价值差异 
描述:这种社会现状,不少专家学者包括决策者们开始理性的反思,传统与现代碰撞出的火花,让人们对自己的民族文化的重新定位和审视。本文从湖南传统民居入手,以区位地理为基础,以历史渊源、文化风俗为出发点,将湖南传统民居分为湘西、湘北、湘南三大地域,试图通过比较湘西、湘北和湘南传统民居发展过程中的文化和建筑差异,发掘其内在的审美价值,并以此阐明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意义,以此影响人们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特别是小城镇建设发展过程中的行为。论文的主体部分主要是对湘西、湘北、湘南的建筑文化和建筑风格进行比较,归纳出三者之间在建筑文化内涵和建筑风格上的差异,发掘其内在的不同美学价值。在文化内涵和建筑风格的差异性比较上,本文沿袭同中求异的基本思路,所谓同即中国建筑文化、建筑风格几千年来无不遵循着“中心”、“中庸”、“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这是历史传承与文化积淀上的同,这种建筑文化的内涵势必贯穿于中国式建筑的始终,无论任何形式的中国现代建筑,一旦失去了这种建筑文化的内涵,从某种意义上讲就会迷失自我,成为“无根之厦”。所谓异,即在大同文化的集成上,受地域、风土、人情的影响而形成的地域文化差异。在建筑风格上,湘北地区由于东近吴越,北接中原。既受中原文化的影响也受荆楚文化的熏陶,同时还受明清时期大移民多民族异质文化渗透,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受这些文化的影响,建筑形态上的“大屋”成为湘北民居建筑的一大特色,在审美上给人以韵律感和节奏感。湘南地处湖广交界之地,受到大移民潮的文化影响较深。迄今为止,湘南民居在村落选址、规划和建筑风格上与客家民居、岭南民居有颇多相似之处,具体表现在重群体、幅度小、向水平面发展,且单体不突出,很少标新立异,和谐是整个建筑的基调。湘西地区山峦起伏,本土文化一直是该地区的主流,与此同时也有受到巴蜀文化影响,在明清时期又受汉文化影响较深,从而造就了近闻名的湘西吊脚楼。在建筑风格上,“虚”“实”“势”“围”“凹”“凸”的空间形态收放自如,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因此从建筑文化的差异所导致的建筑风格的差异简而言之可概括为:湘西体现的是粗犷浪漫之美,湘南体现的是内敛清雅之美,湘北体现的是外拙内秀之美。本文的突破点是从学术上理顺湖湘传统民居发展的脉络,通过湖南三地建筑文化和建筑风格的差异性比较以及人们对审美需求和审美价值观的基本判断和取向,阐述建筑文化的历史轨迹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从传承上理清湖南传统民居的保护思路,有效地使传统建筑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让中国建筑文化的“根”得以弘扬。图片87幅,参考文献51篇。
广东佛教文化地理研究
作者:岳辉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佛教文化  空间扩散  文化景观  地方感  广东 
描述:,也产生了宗教生态和社会地理学研究倾向;相对而言,中国大陆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尚需加强。这也是本研究的理论动机所在。 论文以文化地理学中最基本的人地关系理论和文化景观等相关理论为指导
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管理
作者:暂无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尤其是运用计量统计(如CART、信贷风险评估模型等)的技术方法来估计和确认信贷风险方面的独到之处。所以我国的商业银行,自外部看,政府部门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在不断完善财政收支
客家空间的生产:环南中国海地区客家人的移动、认同感、文化景观
作者:河合洋尚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  客家文化  族群关系  空间移动  社会网络  社会认同感  文化景观 
描述:时被表达为从“民系”论剑“族群”论的转换。 本论文一方面支持以上的这儿年在中日美产生的客家族群研究。但是,另一方面也认为目前的客家族群研究有几个不足点。(1)目前不少客家研究陷于严重的地域主义。虽然一些
风水与宗族:兴国三僚风水世家的历史与文化
作者:叶金莲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三僚村  客家  宗族  风水  关系 
描述:家谱材料,以实地研究为主,结合历史学、人类、民俗学和社会的方法进行研究。曾、廖两个风水世家兴起于三僚。曾姓是由曾文辿于唐僖宗中和二年(公元882年)从于都崇贤里迁兴国衣锦乡三僚开基;廖姓分两次迁来三
欠发达地区“本地再现式”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新发展战略研究
作者:王院成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欠发达地区  本地再现式  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  新发展战略 
描述: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方法对影响其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条件进行了全面考察与科学评价,认为当今复杂速变的社会环境是其生成与发展的基本条件。通过运用比较的方法,探讨了其传统“模仿”发展战略的严重后果及其原因
潭江流域城乡聚落发展及其形态研究
作者:张以红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潭江流域  城乡聚落  空间形态 
描述:的法则。第一章是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的探索。研究过程采用城市形态和人文地理学的理论,构建研究框架。在学习和了解与聚落形态相关的研究方法基础上,根据城乡聚落形态的特性,将形态分解为边界、面状要素、线状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