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寮乡客家话的语言接触现象
-
作者:林珍慧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移借 语言接触 中寮 南投客家 诏安福老客
-
描述:次移民的後代為研究對象,探討中寮客家話的語言接觸現象。研究發現中寮鄉語言接觸後產生變異的語言形式還未固定,多少夾雜其他次方言的語音特點或詞彙,常見隨機的語碼轉換,內部或個人的差異明顯可見。大致而言,可以提出以下幾點:聲母方面受閩南語影響產生-b聲母,部份中古全濁母清化讀不送氣;四縣腔和海陸腔客語融合的結果,舌尖面濁擦音j-聲母和零聲母 ? 二種讀音並存,滋絲音只有一套ts、ts’、s聲母。韻母方面海陸腔知莊章組字元音正進行-i>-?的變化,唇音之後的-ui韻正在向四縣腔的-i韻合併,且仔尾詞多被 e取代;客家話的-u韻尾消失及-m尾韻異化為-n尾,閩南語的-o元音、-u元音、-an等韻已經滲透進入客家話詞彙的語音之中。詞彙方面受到語言接觸的影響產生融合和移借,本文從部分移借、完全移借、構詞形式借詞及中寮四縣腔和海陸腔相互移借等四項分別闡述。海陸腔客語受到四縣腔客語的影響,聲母韻母趨同於四縣腔,聲調維持不變,形成「海四話」。中寮鄉的客家話嚴重流失,南中寮比北中寮的流失情形嚴重,海陸腔客語的流失更甚於四縣腔客語。造成客家話轉移和流失的原因,有地理環境的偏僻,須靠聯庄組織與祭祀活動達到互助合作與聯繫交流,產業與經濟的發展、收養與通婚等因素,都提高了閩客語言接觸的機會;客家話的社會評價低落、再福老化、年輕學子和青壯年人口外流、華語普及等因素,更加速了客家話的流失。
-
上杭县下都乡客家历史文化传承初探
-
作者:薛小勤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下都客家 历史文化 传承
-
描述:凭借自己的勤劳勇敢精神,在汀江河蜿蜒环绕的下都乡开基拓业,繁衍生息。在长期的生产劳作中形成的客家文化不仅留有中原韵味,而且还有自己的特色。本文通过对乡里老人的访谈和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从下都客家语言、婚丧嫁娶、饮食、岁时节日、童谣、山歌、谚语等方面,初步探讨下都客家历史文化的传承。 下都客家语言不仅属于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文化得以历代传承的工具,同时在词汇和语法上呈现出自己的特色,本文重在描写日常生活和交际中显而易见的词汇及语法特色。 婚姻和死亡是人生的重大事件,备受关注。为表重视,婚姻的过程和丧事的办理受到相应的规范和约束,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礼仪制度。乡民们希望新人婚后幸福和死者死后安息,代代恪守着这些礼仪制度。 下都客家人长期的生活劳作中,创造了许多生动形象、琅琅上口的儿童歌谣,这些童谣短小流利,富有生活气息,不仅让儿童学习讲话,而且在传唱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学会各种事物的名称和特点。“有山必有客,有客必有歌” ,客家人用唱山歌的方式放松心情、感慨生活、交流感情。谚语在下都客家人的生活中处处可闻,它们指导着人们的农事安排、家庭的教育。这些童谣、民谚、山歌对乡民们的生产生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乡民生活不可或缺的文化产品。
-
客家敬字亭文化与运作:以新竹县新丰扶云社为例
-
作者:谢乾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敬字亭 惜字会 客家文化 新丰扶云社 扶云社
-
描述:過文獻爬梳,運用田野調查法,輔以親身參與及訪問法,對「新豐扶雲社孔聖亭」做一全面性的整理,從見證儀式的參與觀察,拍照記錄,進而訪談創社社員後裔及文史工作者,透過深度訪談,挖掘出僅在口傳之間的記憶,拼湊
-
客庄地方行销政策之研究-以桃园县龙潭乡为例
-
作者:余孟芬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城市行销 地方行销 客庄
-
描述:,一個客庄的發展,特別是以其產業、觀光和生活發展為主,將其視為一種「產品」。藉由產品行銷組合的理論及管理方式,描繪客庄在面臨全球化挑戰外來威脅及內部文化傳承斷層的危機下,該如何妥善利用多元族群文化逐漸抬頭的外在機會,及客庄獨特的人文景觀優勢,藉由「地方行銷」獲得國際競爭力,突破地方發展困境,確立永續發展方向。 本研究採用文獻分析法從龍潭鄉歷史發展軌跡,理出自然人文的優勢,並透過專家的訪談和AHP層級分析法交叉比對行銷4P四大面向的輕重,並據以整理出龍潭SWOT,作為未來發展政策研擬參考。 客家族群為臺灣早期移民人口比例最多的族群之一,經年累月下形成許多別具特色的客家文化與生活美學,這就是行銷組合中最重要的軟實力。鄉鎮地方行銷沒有單一標準答案或SOP可以遵循,每個鄉鎮的行銷都需要因人因地調整思維與行動。一個城市的發展必須依照城市的特色和歷史脈絡來規劃。從人的角度出發,打造一個適合居住,同時友善觀光客造訪的環境,這樣才是一個鄉鎮城市永續發展的命脈,也才能從地方出發到全球。 「工程讓城市變大,文化使城市偉大。」過去閩、客在從唐山來台地理競爭上,客家也許屈於弱勢,但現在客家的族群特色相對來說是鮮明的,過去世人可能不太瞭解客家,不過十年風水輪流轉,現在該是客庄閃耀的時刻了。
-
台湾客家电台发展之研究:以Bourdieu场域论与资本论的
-
作者:林昌胜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生存心态 客家电台 Bourdieu 场域 资本 实践
-
描述:論與資本論的觀點,來探討全國各地客家電台所賦有的生存心態和資本結構,如何在競爭激烈的廣播場域中發揮不同的效力並致力實踐。 本研究以台灣11家客家電台為研究對象,透過質性的深度訪談及次級資料的分析,獲致以下研究發現: 一、客家電台賦有的生存心態因族群背景、經營理念、意識形態與所在地域等的不同,而使得客家電台各類資本呈現差異,以及做出不同的因應策略。 二、客家電台各類資本的「積累」、「移轉」與「耗弱」,會影響其在廣播場域的競爭力與經營型態。 三、客家電台場域競爭的優勢取決客家族群聽眾的收聽習性以及人口多寡和密度。 四、「四縣腔」與「海陸腔」在客家電台的優勢傳播,已經壓縮排擠其他客家弱勢語系的發展空間。 五、客家的文化資本是電台拼搏市場的重要動能。 最後,本研究從客家電台成功經驗與實務營運法則,提供其他廣播業者借鏡參考與省思,建議政府應更重視客家廣播政策與弱勢媒體近用權,並審慎推動廣播頻道開放空間與審核機制,期望落實發揮客家電台功能與傳播效益,才能讓台灣的天空繼續傳承客家母語和文化。
-
台东纵谷区传统客家婚俗与媒婆角色的探讨
-
作者:彭岁玲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再次移民 承袭 在地文化 专业媒婆 过度仪式 贶辞诵说
-
描述:特別針對媒人角色的職責、條件特質、婚禮儀式的引導以及貺辭誦說,來說明媒人的專業及功能。婚禮是人們生命禮俗中重要的過度儀式,在重要時刻,若有專業媒人的引導,協助跨越人生中重要關口,美滿婚姻對社會更具
-
文化保存与文化治理:以新瓦屋客家文化保存区为例(2005-
-
作者:涂美芳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文化保存区 新瓦屋 文化保存 文化治理
-
描述:存過程中,公部門執行團隊如何在看似對立的中央與地方、傳統與創新文化、新舊居民及地方文史工作者不同期待的拉扯及政策限制下,形成經制度、程序、分析與計算的治理主軸,在文化技術執行上發揮能動性,並建構出客委會籌備處當下承載的客家文化政策脈絡。 再者, Bennett認為博物館的文化治理與展示是政府權力裝置的一環,透過長期參與觀察與深入訪談,細緻觀看此座博物館中各項展示爭議的發生場景,在此空間權力部署中,忠孝堂祖先公廳的保留、集會堂9尺玻璃屋的興建到入口種植的樟樹,的確可以回應他所說展示的選擇如何作為提供權力的表述與工具,但是此外也發現,地方居民服膺的不只是權力的宰制,在籌備處遷離到縣府的接管、權力運作與政策混亂之下,已自成一格的發展出保存區自主運作的方式,建構起社區的自我認同。 客家文化設施的討論議題經常單獨就政策或展示協商作為主題,本文期透過此微小卻細緻的保存歷程分析,回應Bennett文化與政府治理間實踐對話的可能,同時也藉此視角尋求客家文化或明或隱的文化價值意涵如何鑲嵌其中。
-
客家传统豆鼓产业的发展与未来:以屏东县内埔乡为例
-
作者:钟来金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豆鼓 客家 传统产业 集体记忆 特色商品
-
描述:期客家人以務農為生,大量耗費體力,因此客家菜多秉持著傳統「鹹、香、肥」的三個原則,因此豆豉在客家族群中被廣泛利用,儼然成為客家飲食「鹹」的代表,而豆豉更經由日常飲食的傳承,已內化成為個人與族群生活中的記憶,在彰顯客家文化與族群性格中可成為一項重要的印記。 早年製作豆豉是勤勞客家婦女必備的生活技能,在每年冬季大豆收割後,忙著製作豆豉,因此六堆鄉間到處可見曬豆豉的場景,豆豉足以代表客家的飲食文化特色,烙印在每個離鄉遊子的記憶中,成為他們口中的「阿婆的味緒」。為因應生活型態的改變與消費者的需求,在內埔地區於戰後,開始有農民兼營家庭式豆豉產業,約在1981~1986年時達到極盛時期,在新北勢一帶至少有十幾家豆豉工廠,蔚成當地客家人的族群產業。經過研究者一年多的參與觀察,新北勢豆豉的文化內涵,豐富多元,與豆豉相關產品,琳琅滿目,可謂全臺獨步。 本研究旨在探討內埔鄉客家人從事豆豉產業的因緣,透過深度訪談讓業者記憶起豆豉產業發展與興衰過程,了解豆豉產業的形成;其次以豆豉工廠作為觀察的指標,對製作豆豉的設備與製法、產銷與通路進行歸納分析;最後配合文獻分析,思索產業沒落與傳承問題,以及豆豉產業轉型策略,永續及擴大客家豆豉產業之商機,進而打造豆豉成為具有族群特色的文化商品。
-
客家山歌歌词研究:以数字为句首的山歌为例
-
作者:叶琼枝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畬族语言 以数字为句首的山歌 四县腔客家话 山歌
-
描述:與山歌歌詞聲調對應的必然性,還原山歌歌詞特殊客語詞彙的原意及其背後深層的文化意涵,及透過客家山歌與畬族山歌歌詞的分析比較,探討客家山歌的起源。本研究証明了兩個論點:(1)情歌在本研究山歌語料中占
上页
1
2
3
...
9
10
11
...
13
14
15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