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249)
报纸(243)
学位论文(210)
视频(56)
图书(32)
会议论文(12)
按栏目分组
期刊 (249)
报纸 (243)
学位论文 (210)
视频 (56)
图书 (32)
会议论文 (12)
按年份分组
2015(56)
2014(311)
2013(78)
2012(85)
2011(77)
2010(50)
2007(34)
2006(14)
2005(11)
2004(9)
按来源分组
其它(281)
梅州日报(74)
南方都市报(11)
嘉应学院学报(10)
广州日报(5)
瞭望(1)
时代文学(1)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
图书馆建设(1)
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1)
赣州地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作者:舒洁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语文  课程资源  开发利用 
描述::各地地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课程资源,我们要加强对课程资源的理论研究,强化课程资源意识,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地方课程资源,让学生的学习和地方文化相融合,让地方文化、民族文化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利益与意义
作者:钟文烘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族群  认同  意义  利益  结构与能动性 
描述:客家或畲族村庄。但从认同的能动性来看,这个处于闽西客家聚居地区的“畲族孤岛”又是研究民族/族群认同的一个绝佳样本。作者在民族学理论方法的基础上,试图用当地人的眼光来看待并理解他们的眼中的“世界”,去
闽西客家宗族研究
作者:高昌洙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宗族  宗族结构  祖先认同 
描述:及研究的过程。第一章有关理论的探讨和本文研究框架。对于传统学界对于宗族的研究进行反思,并说明本研究中有关宗族的定义和研究框架。第二章有关上杭丘姓居住地概况。介绍了丘姓居住地上杭的一些基本情况。第三章
赣州市地税系统实施文化管理初探
作者:余涛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探讨  文化管理  地税文化 
描述: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本文在结构上分为六章。文章运用组织文化管理理论,采取实证分析和系统分析的方法,以赣州地税系统的组织文化建设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赣州地税组织文化建设这一实例的剖析,查找组织文化建设
贺州客家与瑶族族群关系研究
作者:李叶青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贺州  客家  过山瑶  土瑶  族群关系 
描述:的现状,并论述了民族关系与族群关系的互动。自“族群”概念在20世纪90年代传入我国大陆以来,与“民族”一直存在概念之争,因而本文在引言部分首先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理论界定,分析了民族关系与族群关系之间
客家历史节日民俗地理初探
作者:黎家玲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清代  客家  梅州地区  春季节日民俗 
描述:节日民俗现象、特点、演变进行研究,以期可以了解历史时期以来梅州地区的内部自然条件的差异、人文环境的差异、各地的社会发展程度的差异及其演变,对于民俗文化地理的影响,并希望最终能为我国客家地区节日民俗文化、节日旅游等的发展理论提供具体例证。
永定下洋侨乡的社会变迁
作者:于佳琦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永定下洋  侨乡  客家  社会变迁  认同 
描述:华人之间的社会网络,加强他们的互动,为下洋侨乡寻找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本文探讨的一个重点。本文采用宏观观察和个案研究的方法,以田野调查为主要研究手段,结合民族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和理论
兴国山歌的语音研究
作者:上官泱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兴国山歌  兴国县客籍话  语音 
描述:兴国山歌音系与兴国客籍话音系有一致性,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以一致性为主。 本文的研究特色在于从语言学角度对兴国山歌进行语音方面的研究。目前对山歌的研究一般侧重历史、音乐、文化研究,而本文是运用语音学中描写、比较和分析的方法,整理出兴国山歌的声韵调系统,并从理论上探讨兴国山歌的语音特征。
川西平原古镇的社会文化变迁
作者:林宁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川西古镇  客家文化  社会文化变迁 
描述:的文化变迁理论为解释框架,以成都平原东部的洛带镇社会变迁为个案,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研究。新中国建立以来,洛带镇的政治制度的变迁深刻的影响着乡镇社会的生活,从洛带镇权力结构的更替、管理体系的建立与
赣南古村落客家风水营造中的现代规划理念研究:以瑞金密溪村为例
作者:徐小明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风水  城乡规划  和谐统一  客家文化  赣南古村落 
描述:、世外桃源一样古村落及古镇。因此研究客家风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特别是在快速城镇化的今天,快速城镇化导致城镇规模急剧扩张、城乡矛盾日益突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自然环境逐步被吞噬,使得人类赖以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