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南的河流
-
作者:黄国钦
期号:第5期
来源:花城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韩愈 河流 潮州 韩江 洪水 城墙 南方山地 历史 公元 李宗闵
-
描述:着河流的走向,向南眺望。隐隐看去,那一片波光粼粼的尽头,就是大海。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会想起这片土地的神奇。南海和东海,就在这里交汇,畲族,就在这里诞生,乌龙茶,就在这里发源。这真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在中国内地,这是唯一一条自北向南流入大海的河流,是唯一一条用姓氏命名的河流。可是,在远古的年代,这是一条没有名字的河流,或者说,是没有命名的河流。这条没有名字的河流,却是一条桀骜不驯的河流。跨过这条河流,向东,就是福建,向北,就是江西。后来,这条桀骜不驯的河流,用她甘润丰泽的乳汁,哺育了南方两个伟大的民系:客家人和潮州人。悠悠岁月,走进了公元纪年,这条向南的河流,才有了初始的名字:员水。这是不知所云的名字。翻开东晋至隋的典籍,都是这样称呼这条河流的。也有后人用筼水来指称这条河流,我觉得这就对了,筼是大竹,竹林。南方的崇山峻岭...
-
民国代国务总理伍廷芳
-
作者:郦千明
期号:第2期
来源:文史天地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伍廷芳 中国近代史 孙中山 华人 李鸿章 弱国无外交 美国 驻美公使 黎元洪 郭嵩焘
-
描述:家,却从小怀济世之志,勤奋好学。留洋归国后,以丰富的学识和才干,纵横近代外交界,折冲樽俎,为国效力。晚年反对帝制,赞成民主共和,倾力支持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美国《世事》杂志载文称他是一位受爱戴的人,“他对他的国家贡献了无可估计的利益’’。 留英博士华人领袖 1842年7月20日,伍廷芳出生在新加坡一个普通的华侨家庭。父亲伍社常原籍广东新会,早年背井离乡,只身到南洋谋生。母亲余娜是一名普通的客家妇女,笃信基督教。伍廷芳3岁时,全家迁回广东老家。8岁入私塾启蒙,读书过目不忘,爱读小说,不喜帖括之学。一次,因偷看小说被塾师发现,将受责罚,他争辩说:“我虽犯规,但并未影响功课。”塾师训斥道:“你还如此强嘴,罚背上部《论语》。如背不出,打折你的牙齿。
-
音乐传播学与“老三论”思维:忆念音乐学家冯光钰
-
作者:孙星群
期号:第1期
来源:中国音乐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忆念 冯光钰 音乐传播学 老三论
-
描述:与"老三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冯光钰教授致力于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播研究(提出了"同宗说"中的系统论思维";客家音乐融合说"中的传播思维;《戏曲声腔传播》中的本土腔新说);三、《中国曲牌考》。他的曲牌研究也牢牢地遵循传播学的思路,他认为"以昆曲、高腔及说唱牌子曲为代表的曲牌之风,吹拂黄河、长江及京杭大运河流域,加速了南北曲牌音乐的全面传播与交融。从现今各地区、各民族存见的许多曲牌中,都可以看到曲牌音乐的大传播、大交融及广泛接受的影响""。从接受美学角度对曲牌音乐的传播进行研究,特别是从受众人群对曲牌音乐的接受方式及接受能力出发进行考究,可以了解到为什么有的曲牌在传播中到处生根发芽遍地开花,有的仅仅局限于一地或一乐种中流传,还有的濒临消亡熄灭的命运,因此,对曲牌音乐的接受研究,要强化对接受中的认同、接受中的变异及接受中的拒绝排斥的探讨"。这是多么宏大的计划与远大的目标。
-
动态化教学与岭南民间美术课例初探
-
作者:汪晓娥 鲁敏
期号:第4期
来源: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岭南民间美术 动态化教学 文化寻根
-
描述:入手,围绕以广府文化系的陈家祠装饰雕塑、潮汕文化系的潮州雕刻、客家文化系的围楼为例,探讨如何将岭南民间美术资源引入教学课程,并详细阐述了动态化教学的理念。以动态化美术教学为基础,笔者建议美术教师要注重对岭南民间美术的风格特色和形成过程追本溯源,形成学生的元认知和对民间美术的文化理解;培养学生对故乡的自豪感和本土文化身份的认同,使他们成长为我国民间美术的热爱者、文化的传承者和坚定的保卫者,彰显美术课程的人文关怀和心理塑造意涵。
-
建设连城县生态型旅游城市的对策与思考
-
作者:项腾荣
期号:第18期
来源:东方企业文化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生态旅游 发展现状 对策思考 连城县
-
描述:经济,更具发展潜力和魅力。连城县发展生态型旅游城市,是摆脱传统经济发展,实现生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模式,它对提高城镇水平,壮大县域经济总量,促进城乡一体化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分析连城县生态旅游城市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建议采取以下措施提高建设生态型旅游城市发展能力:因地制宜,形成独特的客家文化城市风格;加强规划,突出人与自然生态系统高度和谐;建立上下游资源保护与自然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激活民间资金参与生态旅游城市建设;加快智慧旅游城市前景规划,打造理念服务平台;依托特色农业,推动运动体验型、影视制作型旅游产业提升。
-
万科土楼:穷人如何住得体面?
-
作者:张坚
期号:第21期
来源:新周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边的环境,她向记者诗意地表达:“我住处不远就有很多鲜花,这是我在杨箕和棠下都看不到的。” 万汇楼的廉租房试验从2008年7月开始。从设计之初,万汇楼就寄托了为城市低收入者解决居住问题的理想。在政府廉租房备受诟病的背景下,由万科开启的以企业为主导的廉租房试验,似乎正朝着好的一面小步前进。万科给万汇楼的试验期是三年,在进入第二年之后,万科内部人士依然不愿意说这个试验成败与否,只是低调地表示,这个试验有部分成功的地方。租户错位的“土楼” 从广州市区往金沙洲方向驱车半个多小时,便到达万科四季花城,万汇楼就在这个社区的角落一侧。万汇楼体量庞大,加之以仿客家土楼的设计,足以吸引过往人的眼光。 这座看似有些奇怪的建筑物里,房间的密度极高,共有294个单位。万汇楼从设计之初,便有意与广州常见的城中村区别开来。
-
李晓东:为环境把脉
-
作者:暂无
期号:第4期
来源:缤纷家居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玉湖完小的设计师李晓东再次为我们带来了一个农村小学化茧成蝶的故事。 平和县下石村的中心有两个圆形土楼中间横跨一条溪水,传说旧时两个土楼的家族互为仇敌,遂划渠为界,互不往来。李晓东的桥上书屋就在土楼之间。溪水之上,细密的桉树木条包裹住方简式的建筑,下方用钢索悬吊着一座轻盈的折线形钢桥。土黄的颜色与土楼相溶在一起,强烈的方圆对比由此显得柔和而贴切。 从土楼这种独特的集合住宅形式可以读取到客家聚落历史上的宗族中心文化强烈的内向防御性和颠沛流离的往事。这种内向的传统文化积淀给整个村留下了安静的韵味和丰厚的文化遗产在其影响下整个下石村村落形成了每户封闭独立的格局。住宅之间的场地往往是泥地,平时难以落脚,整个乡村的社区缺乏交流的公共空间和形成精神凝聚力的场所。 所希望小学或许可以为优化这种原发的空间系统带来契机。
-
高樹鄕農村老人健康狀況的評估研究
-
作者:邱啓潤 張永源 陳武宗 黃洽鑽 黃忠信
期号:第2期
来源:護理研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農村社區 老人 健康狀況
-
描述:高血壓最多有272人,占25.6%,其次是關節炎105人(9.9%)、糖尿病100人(9.4%)、心臓病97人(9.1%) ,半數的患病期超過五年,90%有慢性病的老人皆以西醫治療,但控制方面有半數的病情皆不穩定;在危險因子方面有15.6%血糖異常,21.6%血壓異常,25.2%肥胖指數≥26(具危險性)。主觀的評估發現老人的活動受限於床上或椅上而需要他人協助日常生活的有5.7%,自覺健康狀況的得分指標爲65.4是屬中程度,其好壞依次是心理、生理、社會,主要症狀是腰酸背痛、神經痛。利用邏輯迴歸分析發現:女性、75成以上、本省籍、不識字、無配偶的老人,呈現較差的健康狀沉,比男性、75歲以下、客家籍、識字、有配偶的老人需要更多的健康相關服務。因此,本研究分別就實務面、行政面與學術研究面提出具體的建議以供參考。
-
苗栗縣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及其行銷策略之研究
-
作者:黃國敏 周宗德
期号:第3期
来源:中華行政學報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文化創意產業 文化產業 社區總體營造
-
描述:引出我國未來經齊型態發展的重要走向。結合觀光、休閒、文化、農業與生態的「文化創意產業」因具有高附加價值、零污染、不受產業經齊限制等特質,而廣受各國所重視。 文建會從一九九四年推動社區總體營造至今,已帶動許多社區重視在地文化,促進社區發揮自己的特色、發展在地文化產業,由當地居民發掘原有的地方資源並運用創意的思維與自發性的由下而上推動社區營造,找出屬於在地的生命力,同時也激發產業創意思考的可能性,啓動雙向接軌的機制,使地方產業與文化的結合,再配合地方行銷的策略,活化地方懇齊的繁榮發展。 在苗栗縣無論是傳統文化產業如華陶窯、木雕、客家文化,抑或近年逐漸大放光彩的桐花祭活動,都面臨著轉型的關鍵期,必須注入創新元素以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才不致使上述傳統產業遭到淘汰。
-
“中國作家”/“台灣作家”:夢的兩端-解讀鍾理和返台前後的
-
作者:黃麗月
期号:第4期
来源:漢學研究集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鍾理和 台灣作家 中國作家 原鄉 故鄉
-
描述:「原鄉」的想像幻滅;戰後回到睽違已久的台灣,在「悲哀/覺醒」、「歸來/離棄」中,鍾理和走進「故鄉」,進一步發現「故鄉」。雖然「故鄉」變色,大地之子悲哀啜泣,他只能痛苦的擁抱「故鄉」,最終面對現實的慘狀。在「山歌」與客家優良傳統精神中,鍾理和重新找到自己的定位;我手寫我土地,終於成為一位道道地地的「台灣作家」。 在戰後以「故鄉」為主題的一系列創作中,鍾理和深刻的刻劃出當時台灣的真正面目,沒有粉飾太平的虛幻,只有深情的關懷與接納。這也就是,為什麼一生以創作為職志,以成為「中國作家」為最大夢想的鍾理和,最後卻成為道道地地的「台灣作家」的最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