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西革命民歌粗探
-
作者:杨莉
期号:第27期
来源: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红色歌谣 传统精神 社会影响 艺术特色
-
描述:江西革命民歌是我国音乐文化中的一束奇葩异卉,而赣南革命历史民歌又是这束花中最为艳丽的花朵。本文从江西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特定的历史条件来分析江西革命歌曲的成因,阐述江西革命民歌的社会影响和它的传统精神,以及它以客家方言为母语的主要艺术特色。
-
以铜为镜,自知其形:谈《陈年老窖》光环下的几本客家论著
-
作者:钟玉玲
期号:第1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研究 论著 年老 自知 19世纪中期 地理文化 20世纪 学术著作
-
描述:一、引言 从19世纪中期开始,客家研究逐渐受到学者广泛的关注,当时的研究多以族群溯源、地理文化、山歌语言等①为主。到了20世纪初期,罗香林先生以汉民族客家方言群(罗先生称之为“客家民系”)历史文化为研究对象的学术著作——《客家研究导论》的出版
-
赣方言的形成与发展初论
-
作者:周静芳
期号:第3期
来源:南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赣方言 江西 语言 相互影响 迁徙 融合
-
描述:汉语各大方言的形成与发展是宏观汉语史的重要课题。通过对江西境内人口迁徙、融合的历史考察与方言状况的调查,探讨赣方言形成与发展的历程,认为赣方言自秦汉时期萌芽至唐末五代完全形成,进入宋代及元明清则到受到江淮移民和闽粤客家移民所操江淮方言与客家话的深刻影响
-
爱国革新家:丁日昌
-
作者:暂无
期号:第2期
来源:客家文博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丁日昌 革新 爱国 客家人 丰顺县 万安县 江西 巡抚
-
描述:丁日昌(1823—1882),字禹生,又作雨生,号持静。广东丰顺县汤坑圩金屋围客家人。1859年出任江西万安县知县,后任苏淞太道、江西布政史、福建巡抚等职,
-
定南风物记
-
作者:王必胜
期号:第2期
来源:中国作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文化 定南 围屋 客家人 现代革命 九曲河 江西 县城 绿色 古树
-
描述:初来乍到江西定南,山区小县,相对中国的诸多县城,不过蕞尔之地,又远离我所在的城市,亦非我家乡的毗邻,本不该为我所关注。然而,于我却是耳熟能详。这里为中国现代革命发源地——赣州管辖,也是众所瞩目的江西客家文化的集中地。
-
我们的母亲河:赣江
-
作者:杨淇
期号:第10期
来源:小学生之友(阅读写作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母亲河 赣江 江西 合并 赣州市 武夷山脉南段 简称 客家先民 石城县 水电站
-
描述:我们江西的母亲河是赣江,它发源于我的老家瑞金市和石城县交界的武夷山脉南段,源头叫日东河,在我家乡叫绵江河,会昌县开始叫贡江,经于都到赣州,在八境台下与来自大庾岭的章江会合后称为赣江。江西的简
-
江西省
-
作者:封义珑
期号:第11期
来源:中学生阅读(初中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人 江西省 女子 客家文化 作文选材 文章 童年 房屋 高山 采茶戏
-
描述:【作文题目】请以我很幸运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文体自选;(2)不少于600字;(3)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考场佳作】我很幸运江西省考生我很幸运,我是一个地道的客家女子。我们客家人的居住地山清水秀,我们客家孩子的童年丰富多彩,我们客家的女人美丽聪慧。
-
江西石城
-
作者:本刊编辑部
期号:第2期
来源:大众摄影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江西赣州石城有着深厚丰富的摄影资源。这个石城,是奔流千里赣江的源头,是中华客家文化的发祥地,历史上早有“闽粤通衢”之称,还有“中国灯彩之乡”、“中国白莲之乡”等美誉。石城也是当年中央红军长征的重要出发地,留下多位伟人的足迹。境内的“丹霞之魂”——“通天寨”更是以巧夺天工的奇峰怪石著称。
-
开发梅州旅游业,培育经济新增长点
-
作者:韩垂尚
期号:第6期
来源:统计与预测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旅游业 经济新增长点 城镇人口 旅游大环境 客家风情 旅游项目 短途旅游 发展旅游业 潮汕地区 旅游业发展
-
描述:开发梅州旅游业培育经济新增长点梅州市统计局韩垂尚旅游业是目前世界经济发展中的朝阳产业,素有“无烟工业”之称,发达国家中旅游业均列为第三产业中的支柱行业,目前它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及作用愈益显著,近年来,世界各国旅游业年均总收入达4000多亿美元,为...
-
给力刨业平台搭建
-
作者:郭峰 邹爱民
期号:第4期
来源: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孵化基地 企业创业 专业合作社 创业型 小企业 城市工作 产业优势 投资创业
-
描述:20余户,辐射带动农户300余户,为社会提供了3000余个就业岗位。三是建立了省级小企业创业基地。利用两家企业的旧厂房、土地和基础设施,创建了铜鼓县小企业创业基地,已入驻小企业24户,从业人员1361人。
上页
1
2
3
...
5
6
7
...
67
68
69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