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客家人的家
作者:张安蒙  期号:第6期 来源:森林与人类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人  中国东部沿海  文化特征  自然环境  中原  标志性  历史上  居住  逃避  人群 
描述:在中国东部沿海居住着大量客家人。历史上中原人士大批迁往南方逃避战乱,在许多地区出现了特有的客家人群,他们带有浓厚的中原文化特征,又逐渐融入当地的人文自然环境,建造了大批土楼、围拢屋等标志性的民居。
广东客家方言研究之我见
作者:詹伯慧  期号:第7期 来源:学术研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广东  客家方言  梅县客话 
描述:广东客家方言研究之我见詹伯慧在一些客家学的著述中,论及客家民系的形成,客家文化的特征等等,往往少不了要提及客家方言的问题,这是非常自然的事。语言与文化、语言与民俗、语言与人民的历史等等,无不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研究许许多多地方性的课题,历史的也...
《客都梅州》 一部研究和弘扬客家文化的力作
作者:赖淑华  期号:第6期 来源:中国编辑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文化  中华民族文化  地域文化特征  文化历史  岭南文化  潮汕文化 
描述:客家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虽与广州、潮汕文化一样是形成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的覆盖国内十多个省份并远播海外近百个国家的这一非地域文化特征,使之更具民族文化特质,是中华民族
现代客家村落日常生活节奏的变迁
作者:肖红新 王坤  期号:第1期 来源:龙岩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日常生活  节奏  客家村落  变迁与发展 
描述:以日常生活节奏为观察视角,对一个闽西客家村落——上杭县太古村进行考察,分别探析了现代客家村落的日常行事安排、岁时节庆活动和变迁中的日常生活节奏特征,揭示乡村内在秩序和运行法则,阐释客家村落现代化的变迁与发展。
前额上的风光:赣南客家虎头帽前额图案探析
作者:白晓剑 宋守标  期号:第5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  虎头帽  图案  客家精神 
描述:客家儿童虎头帽蕴含着丰富的客家习俗与中原文化及客家文化。从赣南客家虎头帽前额图案的造型特色、色彩特征可解读客家人长期积淀的客家精神和悠久历史、寄情于物的育儿理念以及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客家服饰与色彩浅析
作者:王建刚 刘运娟 甘应进 陈东生  期号:第1期 来源: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服饰  面料  色彩 
描述:介绍了客家男女的服饰及其常用面料,通过对客家服饰色彩的纵向对比分析,总结出客家服饰色彩的原色特征,即客家人只有节日、礼仪中承袭尚红的习俗,平日的服饰色彩却不热烈喧闹,而是以黑、灰、蓝、白为主,呈现单纯朴素的色调.
客家“公太(婆太)神”的类别、分布地域和特点
作者:沈丽华  期号:第4期 来源:文化遗产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文化  土著文化  祖先神信仰 
描述:客家祖先神信仰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本文通过翔实的田野材料,梳理出粤闽赣客家地区公太(婆太)神的类别、分布地域和特点,重点分析了土著文化尤其是巫觋文化对客家文化的影响,指出了不同地域祖先神存在着丰富多彩的地方性特征
粤东高陂青花瓷的发展历史及艺术风格
作者:林爱芳  期号:第5期 来源:佛山陶瓷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高陂  青花瓷 
描述:粤东高陂的传统青花瓷品类繁多、历史悠久,有其独特的艺术特征。在现今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高陂瓷业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但高陂青花瓷以其造型简洁、厚实,花纹幽静、美观,色彩朴素、典雅的艺术风格一直为人们所青睐。本文试从其历史、品类与艺术风格三方面来探讨粤东高陂的青花瓷。
叶落兮归根 故乡兮牵魂
作者:宋全忠  期号:第5期 来源:中州今古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轩辕黄帝  访问团  客家文化  长江流域  河南省  第一次大迁徙  两栖气垫船  新郑市  金利来集团  文化交流 
描述:叶落兮归根故乡兮牵魂文/宋全忠栏目主持人:陈豫郑"客家人是汉族的一支,具有鲜明的特征。原是中原衣冠,家居洛槐(指河南洛阳和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一带)。后来永嘉之乱,从此五次南迁,到福建、广东、台湾以及遍布东南亚及海外"。此次"循客家祖先南迁的足迹北上走一...
试论晚清赣南客家真空教
作者:张英明  期号:第4期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赣南客家  廖帝聘  真空教  禅宗  海外华侨 
描述:晚清赣南客家人廖帝聘创立的真空教,是禅宗世俗化的产物,是客家对中国民间宗教文化的一大建树。真空教以内在超越为特征,将实在的功利性和真诚的精神追求合为一体,适应了流涉人群寻求精神家园的需要,因而得以在国内和海外华侨中广泛传播、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