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482)
期刊(287)
学位论文(60)
图书(10)
会议论文(7)
视频(6)
按栏目分组
报纸 (482)
期刊 (287)
学位论文 (60)
图书 (10)
会议论文 (7)
视频 (6)
按年份分组
2015(6)
2014(351)
2013(98)
2012(99)
2011(93)
2010(85)
2009(29)
2008(47)
2006(13)
1994(1)
按来源分组
深圳特区报(19)
龙岩师专学报(2)
广东艺术(2)
惠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
书香两岸(1)
民营科技(1)
体育世界:学术版(1)
闽西史志(1)
写作(1)
党建(1)
我所认识的叔叔——访萧道应侄女林萧吉紫
作者:王丰  期号:第11期 来源:台声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林萧吉紫  萧道应  台湾省  中国  生平事迹  抗日战争  医生 
描述:有情有义,极其痛恨日本人。日据时代台北帝国大学(台湾大学前身)医科第一名毕业—这也是他不输给日本子弟的明证。抗战时期,萧道应基于抗日爱...
21世纪孙中山民族思想与中华民族之振兴
作者:刘焕云  期号:第5期 来源: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中山思想  民族主义  中华民族  统一  和平发展 
描述:的局面,使中国进入先进国家之列,并发挥王道文化,谋求世界和平。至今来看,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仍然是中国人的瑰宝,特别是在21世纪全球化时代,海峡两岸追求和平统一之际,更应以中山思想为基础,通过交流与对话
游刃于方寸艺术天地
作者:暂无 期号:第1期 来源:荣誉杂志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藏书很多,多达几千册之多。”客家文化世家之品味,于斯可见。廖富翔先生之所以成为篆刻名家,与他的家乡、家庭的文化底蕴,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滋养密不可分。 今天的廖富翔先生是篆刻名家,但他少年时代所学专业却和篆刻却关系不大。他自称:“我早岁负笈于羊城,学的是文化专业,和艺术关联并不大。
红都纪行
作者:毛眉  期号:第7期 来源:西部·新文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那个时代。 时间在我的头顶狂风似的怒号,我从今天物欲陡峭的此岸,纵身跃入三十年代的时光之河。 只是,这中间隔着黑色的时间,而我想泅渡。 世间万物都像时间般,不停地、狡黠地流逝,把一切都流逝成对岸的海市
蔡英文欲改造民进党
作者:刘润生  期号:第8期 来源:看世界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民进党  蔡英文  改造  知识界 
描述:作好准备”,蔡英文信心满满地说:“是!”   蔡英文曾是台湾加入WTO的谈判代表,还是前领导人李登辉时代的智囊之一。
复活一座城市的记忆
作者:江冰  期号:第2期 来源:小说评论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绝无仅有的。这是广东独有的现象:“青年女作家群”、“青年诗人群”、“深圳作家群”业已成形,共同构成广东的“新移民写作”。评论家张燕玲称誉其为“充满时代感与丰富性的新的文学板块”,可谓有创见的总结。 但是,这些来自外地的移民作家,优势在于故乡与移居地的文化反差,劣势也在于此。
李光耀:西方眼中的“中国通”,中国眼中的“西方通”
作者:陶短房  期号:第7期 来源:时代邮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如此,李光耀本人也并没有就此从舞台侧门走入后台,再从后台登车离去,而是依旧不时在闪光灯面前露个面,对新闻媒体不冷不热地吹一点点风。 合作者和不合作者 自青年时代开始,李光耀就曾表现出一个“良好合作者
气象万千:走进深圳博物馆
作者:张源  期号:第5期 来源:焦点(风土中国)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鼎,让人忍不住想去一睹它们的古朴和典雅。 上了二楼,自己仿佛走进了辉煌灿烂的千年文化世界,像是梦回千年,一卷文化长廊画卷赫然呈现在面前。一件件文物,一帧帧画卷,一本本书籍,一张张照片,记载着深圳从新石器时代
从社会企业的角度检视公广集团的困境与挑战:个整合性论点的提出
作者:秦璃璃  期号:第30期 来源:广播与电视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公广集团  企业文化  社会企业  非营利组织 
描述:的概念,来检视与分析台湾公共广播电视集团的困境、挑战与契 机。企盼经由此一概念与视野的提出,一方面能整合前述单一论点 的不足,进而建构一个全观与~统性的参考无构,以弥补现今相关 知识的不足;亦希望能在数位时代下的台湾媒体环境中,帮助公广 集团透过社会企业的精神与运作棋式,以突破目前的实务困境。
天下番薯
作者:丁三  期号:第4期 来源:国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番薯  福建  黄河流域  农作物  湖广填四川  客家人  红土  引种  吕宋  张居正 
描述:七倍左右,达到了惊人的4亿900万。 如此巨大的起伏,远远超出了前代经验。普遍认为,人口激增是那个麻木蒙昧、无力自拔的“老大帝国”时代的主要成因之一;而在这一人口曲线的背后,隐藏着许多外来农作物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