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语言与文化研究的思考
-
作者:陈建民
期号:第4期
来源:汉语学习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语言与文化 民俗语言学 社会语言学 文化语言学 结构主义语言学 杨成志 跨文化问题 徐松 国语 边缘科学性
-
描述:的语言和社会。罗常培先生在大量调查的基础上,撰写了《语言与文化》(1950)。遗憾的是,这本书没有广泛引起我国语言学界的足够重视,主要原因是建国以后30年间,我国一直处于思想禁锢年代,而语言与文化的研究带有极大的风险性。那时侯,
-
福建土楼的申遣之路
-
作者:郑国珍
期号:第1期
来源:中国文化遗产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福建土楼 客家土楼 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遗产名录 保护管理 华安县 永定县 南靖县 申报工作 科学价值
-
描述:名录,给八闽大地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热流与诸多的启迪,尤其是带来了大量来自国际社会对文化与自然遗产的保护管理理念。这也引起了久居土楼的人们的高度关注。一个将“福建土楼”作为整体申报世界遗产的方案,几经
-
试论湘西土家族哭嫁歌文化
-
作者:夏雨
期号:第33期
来源: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土家族 哭嫁歌 结构特点 社会价值
-
描述:家"。由于他们长期与汉族人混居在一起,受汉族文化的,陶,因此逐渐形成了风格独特而又多元化的文化艺术。虽然其古风旧俗和民间文化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消退,存在慢慢被人们所遗忘的趋势,但是
-
从“为人女”到“为人妻”——传统村落视野下培田入嫁女性的角
-
作者:张燕清
期号:第12期
来源: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20世纪上半叶 培田 传统客家村落 女性 婚嫁习俗
-
描述:方式,最终实现角色入位。本文以福建西部的一个偏僻的传统小村落——培田为基点,以村里老年妇女为重点考察对象,围绕其步入婚姻、嫁入该村这一中心,从民俗的视野考察20世纪上半叶传统社会中培田村落的这些"外来
-
“三山国王”的文化渊源和历史过程——兼论客家在客居情景中的
-
作者:张应斌
期号:第4期
来源:嘉应大学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 三山国王 土家族 三王神
-
描述:某种文化上联系。“三山国王”的文化过程大致是:它原是巾、明、独三山的山神;大约在商周时期,随着清江巨蛇氏族———诞人南迁,三王神渗入其中,使之转化为社会神;唐宋时期,山寨神和佛教渗入,又使它“国王化
-
从荒岛贼穴到聚落街庄:以涠洲岛为例看明清时期华南海岛之开发
-
作者:陈贤波
期号:第0期
来源:中国社会历史评论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涠洲岛 海防 采珠业 客家 天主教
-
描述:封禁政策,涠洲岛稍具规模的聚落街庄得以逐渐形成,国家行政构架构最终在岛上稳固起来。基于这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促成了涠洲岛生本土信仰与外来宗教、渔民村庄与客家聚落混融共处的独特的历史遗存和社会文化结构。
-
广东地名语言文化空间结构及景观特征分析
-
作者:王彬 黄秀莲 司徒尚纪
期号:第1期
来源:人文地理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地名层 方言地名 景观特征 广东省
-
描述:地区则多是福佬地名文化层;从形成原因分析,广东地名层主要归究于历史时期移民、区域人内口繁衍和土地大规模开发,加之人地矛盾日渐突出又为族群地名文化扩散提供了条件,而社会制度的发展和健全,最终成为广东地名层语言文化景观形成的重要机制
-
客家民间美术的地域之养与民俗文化内涵
-
作者:罗奋涛
期号:第17期
来源:大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 民间美术 地域 民俗文化
-
描述:客家民间美术根植于客家人的社会文化生活中,有着明显的地域性特征。而作为客家民俗文化的物质载体,客家民间美术融入了深邃的民俗文化内涵,它以客家民俗文化活动作为的创作基础,而客家民俗活动又以客家民间美术为表现形式,二者相互依存、融汇交织。
-
族群性别文化与讲述活动:以花莲客家族群讲述人为例
-
作者:刘惠萍
期号:第4期
来源:民俗研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花莲客家 民间文学 讲述人 讲述活动 族群性别文化
-
描述:对其产生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等"不正经"的联想,由于家庭、宗族或舆论的压力,以及传统社会的族群性别规范,因而影响这些客家女性讲述人的讲述意愿。
-
群和:客家族群审美观念的恒常主题:以闽西客家为例
-
作者:耿建新
期号:第1期
来源: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族群 民俗生活 审美观念 群和
-
描述:客家族群的文化质态丰富多样,无论是聚族而居,还是歌舞传情,无论是衣着服饰,还是馔膳浆酒,无不折射出这个群体独特的审美观念。群和作为客家审美观念的恒常主题,千百年来始终有力地承托着客家族群的团结和拓展,编织着客家人多姿多彩的民俗生活,诠释着客家文化的美学价值和社会价值,堪称客家审美观念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