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山国王”在台湾兴盛的原因
-
作者:郭新志 房学嘉
期号:第7期
来源:嘉应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三山国王 台湾 环境 原因
-
描述:明清之际,闽粤人大量移入台湾。与此同时,他们将闽粤文化、信仰植入台湾并使之传播。三山国王就是随着移民迁台而被带入台湾的众多乡梓神明之一。这一神明在台的兴盛与台湾移垦之初的社会环境及自然环境紧密相连。
-
宁都洛口村"朱公庙会"调查研究
-
作者:罗勇
期号:第1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宁都 洛口村 朱公庙会 菩萨 打八仙 游神
-
描述:本文介绍了宁都洛口村“朱公庙会”产生的环境、庙会的过程、庙会的组织和经费等情况,并初步探讨了庙会的功能及具存在的原因。“朱公庙会”形式古敦,内容丰富,它既有可取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然其不失为我们了解和研究客家传统社会的一块“活化石”。
-
漫话粤北采茶戏
-
作者:饶纪洲
期号:第1期
来源:韶关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粤北采茶戏 赣南采茶戏 客家地区 粤北地区 地方戏曲 采茶歌 民间歌舞 剧团 统治阶级 表演艺术
-
描述:山歌、小调,后来发展为民间歌舞,进而又演变为采茶戏,可以说得上源远流长。长期以来,粤北采茶戏流行在粤北客家地区,深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但是,解放前由于反动统治阶级的摧残和旧社会的落后影
-
别出机杼 自显秋色——山歌剧《等郎妹》文学文本解读
-
作者:方尤瑜
期号:第2期
来源: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山歌剧 《等郎妹》 客家文化 艺术特色
-
描述:在2002年12月举行的第八届广东省艺术节的18台参演大戏中,《等郎妹》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角、新颖的人物形象、高超的艺术技巧一举夺魁。本文重点探讨文本从传统的等郎妹陋俗中所挖掘出来的客家社会文化内涵及其所显示出来的新的艺术特质。
-
试论客家民系与方言的形成
-
作者:谢永昌
期号:第1期
来源:嘉应大学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民系 客家方言 形成时期 成熟与稳定期
-
描述:本文认为,客家民系与客家方言是相伴生而同步形成的,其形成期有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从社会学、历史学、族谱学、语言学等角度审视,客家民系与方言大致形成宋末至明初,而客家的成熟与稳定期则是在明末至清中叶这一时期
-
客家“等朗妹”婚俗的研究意义
-
作者:李泳集
期号:第1期
来源:岭南文史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文化 婚姻形式 研究意义 客家社会 客家源流探奥 象征性 重男轻女 繁重的体力劳动 中国文化传统 客家山歌
-
描述:客家“等朗妹”婚俗的研究意义李泳集婚姻的界定在人类学上是一项相当艰难的课题,婚姻的变异程度吸引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层面加以表述。一般意义上的婚姻内涵是指男女之间择偶的合法结合,其中所包含的要素有男、女双方及其性行为、合法性(即获社会认可)、子女养育及其...
-
从词汇看客家方言与粤方言的关系
-
作者:练春招
期号:第3期
来源: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词汇 客家方言 粤方言 渗透关系 渊源关系
-
描述:从横向的渗透关系看,客家方言与粤方言地缘相连,粤方言作为强势方言,向外辐射的范围较广,渗透力较强,客家方言受其影响较大。从纵向的渊源关系看,在社会历史上它们亦关系甚密。因此,在客家周边的闽粤赣诸方言中,客粤两方言的词汇最为接近。
-
从古契书看客家民俗——以粤东梅县和台南高雄屏东地区为重点分析
-
作者:房学嘉
期号:第4期
来源:嘉应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契书 客家 家族 宗族 房亲 继嗣
-
描述:作者在梅县获见一批地方古契书。古契书的内容涵盖非常广泛,产权变更类的比重相当大。鉴于前人多从法学或史学的角度去审视古契书,本文的介绍仅限于古契书的一个门类———民俗文化,旨在尝试利用古契书提供的资料,探讨粤东梅县传统社会的结构与原动力。
-
从外区罕见词看客家方言的“山话”特性
-
作者:温昌衍
期号:第1期
来源:嘉应大学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方言特征词 外区罕见词 山居 山田 山话
-
描述:客家方言特征词中有一类是“外区罕见词”,该类词对内有很强的“一致性”,对外有很大的“排他性”,是客家方言的“代表”。本文深入分析了它们所反映的社会内容 ,发现它们集中体现在“山居”与“山田”上 ,据此揭示了客家方言的“山话”特征。
-
文化视野下的四川客家族群认同
-
作者:张海熔
期号:第1期
来源: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四川客家 族群认同 传统文化 大众文化
-
描述:与心理认同的强烈需要。以四川客家族群认同的文化表征为基点,追根溯源,实现四川客家文化在当代社会的重新组合,是构建四川客家族群认同的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