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家妇女生育信仰初探
-
作者:钟晋兰
期号:第6期
来源: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妇女 生育 信仰
-
描述:生育信仰是民间信仰的一种,起源于原始社会民众对生命现象的崇拜。它包括孕体崇拜、女性崇拜、图腾崇拜、男性崇拜、生育神崇拜,还包括求育巫术、禁忌等。本文结合笔者在客家地区所作的田野调查与前人的文献资料,对客家妇女的生育信仰作一探讨。
-
试论客家宗族生成的认同心理
-
作者:陈志平 钟国芳
期号:第2期
来源: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心理认同 客家 宗族文化 生成
-
描述:传统的客家宗族文化与宗族认同心理,是一个尚待开拓的领域。结合家谱、家训、族规,从客家宗教制度的形成与特色入手,分析传统的客家宗族文化与宗族认同心理,进而剖析这一认同心理对社会的影响。
-
客家土楼的物质性建构序列与精神性建构序列浅析
-
作者:李志文
期号:第1期
来源:闽西职业大学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土楼 物质性建构序列 精神性建构序列
-
描述:作为客家文化的杰出作品,土楼有其特有的物质性建构序列,就地取材,依山傍水,就势建楼。形式多样,功能齐备,历经千年。土楼的精神性建构序列则展示为两个层面,集萃式的艺术人文之美与历史性的社会人文之美。
-
浅析建筑设计中的生态文化学
-
作者:易普男 汪振泽
期号:第3期
来源: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建筑设计 生态文化学 客家土楼
-
描述:揭示了生态文化学的内涵,分析了建筑设计与生态文化学的关系。以客家土楼为例,从自然环境、建造科学技术、社会组织、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对生态文化与建筑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述。对于深入生态文化学的研究,开展富有地域特色的建筑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
保姆的群体特征研究——中国东南沿海散工典型个案研究之一
-
作者:周建新 周大鸣
期号:第3期
来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保姆 社会性别 群体特征 女性意识 城乡二元结构
-
描述:保姆是散工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广州和深圳两地保姆的口述访谈,从保姆的工作性质和个性特点、年龄构成、务工原因、婚姻家庭、雇主关系、社会网络六个方面分析保姆的群体特征。本研究表明,保姆的性别集聚效应十分突出,是一个纯女性的从业群体,这又使保姆更具弱势和弱性。
-
清代苏州的嘉应会馆
-
作者:刘正刚
期号:第1期
来源:嘉应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清代 苏州 嘉应会馆
-
描述:清代嘉应客家地区与外界联系颇为密切,至少自清乾隆时期开始,嘉应客家人已经在苏州开展商业活动,并于嘉庆年间在苏州建立了自己的商业组织———嘉应会馆。会馆为客家人在苏州乃至江南地区的商业及社会活动提供了便利
-
客家饮食的文化内涵
-
作者:肖莹
期号:第20期
来源:文教资料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 饮食 文化
-
描述:客家饮食文化不仅包含着客家民系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信息,而且蕴藏着该民系的人生态度、生存理念和思维方式.客家饮食文化除包含了许多中原饮食文化的因子外,更多地体现了客家社会特有的风俗民情和鲜明的客家文化特性.
-
谱牒:无形的"祖宗言"
-
作者:谭元亨
期号:第3期
来源: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族谱 祖宗言 历史文化
-
描述:族谱之所以被视"无形的祖宗言",是因为其背后隐含有众多的历史文化信息,不仅可以印证客家民系大迁徙的历史路线,更揭示出这个民系的精神承传.既往关于族谱真伪的争论,每每忽略了其所能揭示出的历史深度、思想内容,以及社会与文化的意义.只有超越这一樊篱,对族谱的研究方能有真正的拓展与突破.
-
客家人与少数民族文化的多元共生——广西三江富禄镇民族关系考
-
作者:朱慧珍
期号:第6期
来源: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人 少数民族 文化 多元共生
-
描述:大量的事实说明客家人与少数民族文化是多元共生的关系。少数民族文化对客家文化有深刻的影响,但客家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兼容不是被迫的,而是主动地兼容,择优、发展、重构,在兼容中保留和发展本民族文化。民族文化的多元共生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果。
-
宋代闽西陆道考述
-
作者:靳阳春
期号:第32期
来源:学理论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宋代 闽西 交通 客家
-
描述:南宋时期,客家民系形成于以闽西为中心的客家大本营地区。宋代闽西的陆路通道多,但多不通达。由赣入闽必须翻越武夷山的众多隘口;通往福州之路沿闽江边而行;通往漳州之道至南宋才被利用;通往梅州之道则"败不复修"。闽西的道路对闽西客家社会的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