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充分发挥侨刊乡讯在对外宣传中的重要作用
-
作者:朱清
期号:第2期
来源:福建理论学习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对外宣传 中华文化 港澳台地区 出版部门 民间组织 改革开放 成效显著 海外
-
描述:侨刊乡讯(CNQ刊号)是经国家新闻出版部门批准、由民间组织创办、主要向海外(含港澳台地区)发行的报纸和期刊,是祖地人民与海外乡亲沟通联系的集体家书。我省目前有《闽南》、《环球客家》、《中华妈祖》等92家侨刊乡讯,自创办以来,在传递乡情、
-
家庭创业辟蹊径
-
作者:哈晓斯
期号:第6期
来源:中国劳动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农民创业 农民家庭 成都市成华区 夫妻店 客家人 经商 务农 盈亏
-
描述:限责任公司,以客家人勤劳善良、孝顺包容的品性为招牌,把街道所有家庭创业实体囊括进来,同时指导帮助更多的农民家庭创办新的实体。截至目前,不仅将街道原有的43户家庭创业实体纳入公司服务范围,还推动和组织54户农民家庭兴办创业实体。
-
永定红色土楼故事
-
作者:赖立钦
期号:第15期
来源:福建党史月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土楼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世界遗产保护 故事 民居建筑 风格独特 建筑模式 福建
-
描述:2008年7月7日,福建土楼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保护名录》,这是福建发展史上的又一件大喜事。作为福建土楼重要组成部分的永定客家土楼,是客家人繁衍生息、世代相传的民居建
-
浅析建筑设计中的生态文化学
-
作者:易普男 汪振泽
期号:第3期
来源: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建筑设计 生态文化学 客家土楼
-
描述:揭示了生态文化学的内涵,分析了建筑设计与生态文化学的关系。以客家土楼为例,从自然环境、建造科学技术、社会组织、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对生态文化与建筑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述。对于深入生态文化学的研究,开展富有地域特色的建筑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
回归,古老的客家社区——台湾省高雄县美浓社区纪事
-
作者:狄金华
期号:第1期
来源:社区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高雄 发扬 台湾省 社区组织 现代文化 保留 民族 “血液” 特色 母语
-
描述: 这是一个古老的族群,保留了260多年完整的文化记录。在强大的现代文化冲击下,这个族群的后生已不会说本族的母语,也无法认同自己的文化。然而在社区组织的影响下,他们将本民族珍贵的传统发扬光大,注入了新的“血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存形态
-
清代苏州的嘉应会馆
-
作者:刘正刚
期号:第1期
来源:嘉应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清代 苏州 嘉应会馆
-
描述:清代嘉应客家地区与外界联系颇为密切,至少自清乾隆时期开始,嘉应客家人已经在苏州开展商业活动,并于嘉庆年间在苏州建立了自己的商业组织———嘉应会馆。会馆为客家人在苏州乃至江南地区的商业及社会活动提供了便利
-
江西宁都中村傩戏研究——一项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
-
作者:张勇华
期号:第1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中村 傩戏 非物质文化遗产
-
描述:宁都中村傩戏无论傩神、面壳、道具、仪式、节目、傩班组织还是禳神,处处显示出它的古朴神奇,透过这些古朴神奇表象,可探析到其内涵的魅力:祭与戏的结合,娱神娱人的一致性,去凶纳吉的心理表露,祖先崇拜、生殖崇拜的世俗心理的再现,民间信仰的原始性及庞杂性的体现,仪式的灵活性及完整性安排。
-
论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高校党建工作创新
-
作者:刘林 段建辉
期号:第35期
来源:法制与社会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教育事业 党建工作
-
描述:高校党建工作关系到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兴衰,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全局。本文以高校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进而在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工作方法和考核方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对促进高校党建工作创新有所助益。
-
唐宋时期深圳地区客家教育论略
-
作者:熊贤君 张夏燕
期号:第2期
来源: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唐宋时期 深圳地区 客家教育
-
描述:客家人自汉代开始从中原辗转来到深圳地区,特殊的时代,特殊的经历,特殊的生活,使深圳地区客家人在教育上形成了以民俗、民风、宗教信仰、民居建筑和谱牒为"教科书"的独树一帜的教育内容与教育组织方式、方法,客家妇女风范正是客家教育成功的例证。
-
宁都洛口村"朱公庙会"调查研究
-
作者:罗勇
期号:第1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宁都 洛口村 朱公庙会 菩萨 打八仙 游神
-
描述:本文介绍了宁都洛口村“朱公庙会”产生的环境、庙会的过程、庙会的组织和经费等情况,并初步探讨了庙会的功能及具存在的原因。“朱公庙会”形式古敦,内容丰富,它既有可取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然其不失为我们了解和研究客家传统社会的一块“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