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17)
按栏目分组
期刊 (17)
按年份分组
2014(17)
按来源分组
寻根(1)
岭南文史(1)
侨园(1)
海燕(1)
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1)
社会科学研究(1)
时尚旅游(1)
中文信息(行游数码)(1)
天府新论(1)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
天下番薯
作者:丁三  期号:第4期 来源:国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番薯  福建  黄河流域  农作物  湖广填四川  客家人  红土  引种  吕宋  张居正 
描述:建已有81万5千余户、391万6千余口;近二百年“生齿渐繁”之后,这个省份的在册臣民,仅仅剩余了51万5千余户、173万8千余口。短短几代人时间,户口锐减了接近六成。 户口的急剧萎缩,固然出于民间的隐匿瞒报,也折射了这个省份的尴尬境况。令人惊讶的是,又二百余年后,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福建依旧灾荒不断、濒临破产,它的在册人口却达到空前的1500余万,增长九倍以上。与此同时,全国性户口也激增七倍左右,达到了惊人的4亿900万。 如此巨大的起伏,远远超出了前代经验。普遍认为,人口激增是那个麻木蒙昧、无力自拔的“老大帝国”时代的主要成因之一;而在这一人口曲线的背后,隐藏着许多外来农作物的身影,其中包括番薯。 还不仅于此。大移民带来的连锁反应出现了,“湖广填四川”之外,是江西填湖广、客家填江西……几尺薯藤,从此在长江流域处处扎根,并沿着一个个集镇,以扇面形状不断扩散开来:先期到达的湖广移民,或以脚步丈量,或以芭茅杆插占,圈尽了四川的良田沃土;后来的外省移民特别是客家人,只能进入边远的粘土带、丘陵区,乃至紧挨贵州、云南的大山深处。
“明清移民与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综述
作者:苏东来  期号:第3期 来源:古今农业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湖广填四川  移民文化  社会变迁  明清时期  学术研讨会  麻城市  孝感  江西  移民运动  文化整合 
描述:2011年7月23—25日,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武汉大学科技考古研究中心和湖北麻城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明清移民与社会变迁——‘麻城孝感乡现象’学术研讨会,在湖北省麻城市召开。来自北京、上海、四川、湖北、重庆、江西等省市近八十余名代表参会,会议共收到论文近50篇。
西部客家第一镇:洛带
作者:张新林  期号:第1期 来源:百科知识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人  客家民居  历史悠久  三国时期  龙泉驿区  中国西部  湖广填四川  古镇文化  成都近郊  都市区 
描述:相传汉代名为"万景街",到了三国时期,诸葛亮将其更名为"万福街",并在此大兴集市,后来更名为现在使用的
王闿运的蜀道观察
作者:冉云飞  期号:第10期 来源:青年作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人  湖广填四川  明末清初  人口迁徙  聚居地  榕树  入蜀  蜀道  生活习俗  外国 
描述:沙与家人及朋友分别时,有朋友问他,"言往俄往蜀孰利?余云蜀亦外国也。然二刘年少,当往俄以练习人事,大刘仍留乡居,打佃夫槌王匠可也。此所谓思不出位"(1880年2月3日)。将入蜀与远赴俄国同等看待,并视蜀地若外国,不亦奇哉?王闿运真可谓语不惊人死不休。
真武场 一部鲜活的客家史书
作者:寒溪夜浣  期号:第16期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人  客家文化  真武  祠堂  湖广填四川  重大历史事件  万寿宫  会馆  祖先  见证 
描述:这是一个演绎过无数传奇故事、见证了重大历史事件的神秘古镇,却在苍茫的岁月长河中沉睡百年,直到近年才悄然走进人们视野。这是一个纵横都只有三四条小街巷的简洁古镇,却拥有众多的寺庙祠堂,天南海北的神灵齐聚于此,有着"众神乐土"的美誉。这是一个仅有七千来人的冷清古镇,他们的祖先却来自赣、粤、闽、湘、
移民精神一笔永存的精神财富
作者:陈世松  期号:第12期 来源: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移民精神  深远影响  湖广填四川  精神财富  移民群体  巴蜀  精神品格  精神追求  进取精神  清初 
描述:放过耀眼的思想光芒,其深远影响早已载入史册,它是"湖广填四
民国版《蓬溪河西钟氏族谱》解读
作者:胡传淮  期号:第2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钟氏族谱  民国  解读  河西  湖广填四川  明末清初  乾隆年间  人才辈出 
描述:的客家钟氏,百余年间,人才辈出,中举人1人、贡生4人,人清及民国《蓬溪县志·人物志》者4人,人清光绪《新修潼川府志·人物志》者2人,著述30余部、70余卷之多。影响深远,名噪蜀中,故《志》云:“邑西之钟,为蓬溪巨家,其显于学问、科第者,极盛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