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岭南建筑民俗的易学解读
作者:朱培坤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岭南  建筑  民俗  易学  解读 
描述:最基本的要素,其中“住”除了讲究居室的合理建筑、装饰外,还要满足居者的心理需求,满足人的信仰和民俗习惯,那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要合符建筑民俗的要求。论文首先简要回顾了岭南建筑民俗的发展历程,对
有关秦汉赵佗族属与岭南三大民系形成发展举述
作者:杨豪  期号:第3期 来源:岭南文史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赵佗  秦汉  民系  岭南  族属 
描述:近读报载新闻:《广州日报》2007年12月1日珠三角栏载有河源市委书记陈建华依秦始皇33年(公元214年)赵佗出任龙川县令这段历史提出有:河源是客家古邑、万绿河源的城市定位立论。面对梅州之称世界客都,赣州之称客家摇篮说法并有所怀
岭南休闲体育文化特色研究
作者:陈琦 陈华 龚建林 Ji Xu 谭先明  期号:第4期 来源: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岭南  休闲体育  体育文化  特色  发展 
描述:文化等,必然会影响其休闲体育文化,使岭南休闲体育文化表现出区域分异,体现共性与个性。概而言之,岭南休闲体育文化特色主要表现为地域性与民族性、传统性与时代性、开放性与兼容性、继承性与创新性、消费性与商业性和务实性与民俗性等方面。
岭南客家山歌的开发与传承
作者:胡薇  期号:第15期 来源:大众文艺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岭南  客家山歌  开发  传承  保护 
描述:家山歌的开发应用和传承保护,为岭南客家山歌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客家建筑与文化融合
作者:黄锋  期号:第24期 来源:中华民居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  岭南  红色  阳明  融合 
描述:统习惯。经长期杂居,主客文化、风俗互相影响、融合,形成岭南客家特色。居民勤劳俭朴,乐善好施,不畏强暴,富有正义感和反抗精神。
岭南民间艺术汇演异彩纷呈
作者:晓文  期号:第1期 来源:广东艺术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民间艺术  岭南  曹淳亮  文化厅  广东  男中音  演出活动 
描述:”歌声连连……由广东省文化厅、广州市文化局共同主办,广东省群众艺术馆、广州市群众艺术馆承办,广州天河区、越
岭南客家三大诗人论
作者:卢斯飞  期号:第1期 来源:广西文史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诗人  人论  客家  岭南  诗集   
描述:近人陈冽在其《论(红杏山房诗钞)与(岭云海日楼诗钞)》一文中指出:“有清一代,吾嘉属有三大诗人。清之中叶有宋芷湾,清之末年有黄公度、邱仓海二大家。此三人者皆有诗集,乃于世或显或晦,要皆为吾嘉属之大诗人。[第一段]
四川洛带:中国内陆“最后的客家王国”
作者:余茂智  期号:第6期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中国内陆  客家人  四川  西南地区  聚居区  粒粒饱  岭南 
描述:故乡,在陌生的土地上建设出一个崭新的美好家园。 客家秘境里的母语光辉 洛带是距离成都大约20公里的一个古镇,这里一天的生活从来都是从黎明时的一阵鸡鸣开始的。之后,一家两家的窗户亮出橘黄的灯光,接着,青瓦屋顶上开始慢慢升起袅袅的炊烟。当第一缕阳光悄悄地投在古镇最向阳的那面墙壁上时,庭院大门的开阖声,茶铺、包子抄手店铺板门的拆卸声便依次响起。 穿过老屋狭长的甬道来到街上。遇到熟人,大家都习惯性地用家乡话问候,“食朝(吃早饭)莫有?”乡音乡情,让人倍感亲切。洛带有洛带的方言,比如将“下雨”念作“落水”;“穿衣”念作“着衫”;“太阳”念作“热头”;“再见”说成“谢了”;“昨天”说成“昨哺日”,“一日三餐”说成“食朝、食昼、食夜”……这样的语言,当地人自称为“土广东话”。
山岭上的客家(特约专稿)
作者:熊育群  期号:第1期 来源:散文(海外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人  南岭山脉  民系  岭南  军队  山岭  中国历史  土楼  北方  中原 
描述:一客家,一个对岭南举足轻重的名词,一个至今不被北方认知的民系,其深处的内含却来自北方。跨越了黄河、长江,翻过南方重重山岭的大迁徙,不无悲壮的历史落幕,最后终结在客家两个字上,中国历史遗忘了这既属于南方也
广东蕉岭南磜石寨村 闽粤交汇处的客家古村落
作者:孙霄 张新忠  期号:第4期 来源:中国文化遗产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文化  广东省  交汇  古村落  岭南  西南地区  自然风光  福建省 
描述:松源镇.西依海拔上千米的皇佑笔、金山笔,居于闽粤交汇处,可见客家南迁足迹,尽显闽西与粤东客家文化之精华。石寨村是一座有着五百多年悠久历史的古老山村,这里依山傍水,人文荟萃,是自然与人文环境保存良好的客家农耕文化的典型。马山巍然屹立,石礤河则象一条曲折蜿蜒的丝带滋润和浇灌着这片沃土。村寨不仅有千年古榕和古塔,也有马山祖祠和祖屋碑志。然而,最让人意外的是村寨中保留至今的明清时期有纪年的两座客家方楼。它们历史悠久、建筑古朴,是闽西客家方土楼分布至南边的下限,是与风格不同的粤东梅州客家围龙屋的分界线。其中建于明嘉靖元年(1522年)的方土楼又是难得的闽粤地区现存有明确纪年最早的方土楼。另一座是建于清康熙元年(1662年)的树德楱。这两座客家方楼均保存完好,对于研究闽粤赣客家人迁徙历史、文化交汇以及明清时期客家方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