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旬夫妇成惠州新客家 两老为照顾外孙女从新疆来惠生活七年
-
作者:暂无
来源:东江时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丁泽林(右)、王德芳夫妇本报记者范春莉 摄
■ 本报记者范春莉
在惠州的“新客家人”中,有不少这样的老人——— 为了能与子女一起生活,从家乡来到惠州。家住市区东平长湖苑年近八十的丁泽林王德芳夫妇就是这样的 “新客家人”。2000年,丁泽林、王德芳老人为了照顾出生不久的外孙女,从新疆来到惠州。
-
岭南新民居改变村民生活方式惠州示范点位于惠城三栋鹿颈村,1
-
作者:暂无
来源:惠州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图①、图②:具有客家风情、居旅品味、经济适用的岭南新民居。本报记者 王 剑 桥摄
位于惠城区三栋镇鹿颈村的“广东省名镇名村·岭南新民居示范点”15栋新居昨日落成。鹿颈村岭南新民居作为我省3个岭南新民居示范点之一,由岭南新民居示范点、文化广场、老村庄改造三部分组成,总面积约25
-
师生倾情演绎客家甜蜜生活惠阳一中实验学校完成客家山歌舞蹈整
-
作者:暂无
来源:惠州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师生们在认真排演客家山歌舞蹈。本报记者吴志云 欧阳德辉 实习生林观媚 摄
伴着客家山歌优美的旋律,一对对俊男靓女翩翩起舞,他们或采摘荔枝,或在树下休憩,勤劳、快乐而又甜蜜的氛围随着他们一招一式的舞蹈动作得到倾情演绎。这是记者日前在惠阳一中实验学校体育场上看到的一幕。尽管天气很热,每
-
皆歌传承人创作百余首客家山歌
-
作者:暂无
来源:惠州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廖强在演唱淡水客家山歌。本报记者黄尉宏 摄
“沥翻歌沥翻歌,沥翻拿凳沥翻坐,拿梯下井捉鸟仔,提梯上树捞滑哥……”这是客家山歌《沥翻歌》的唱词,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一直广为传唱,词曲的作者是廖强,他被誉为客家山歌王,创作了100多首客家山歌。在惠阳区公布的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他是传统
-
惠阳“老酒壶”想上“非常6+1” 4位“老客家”组成音乐组
-
作者:暂无
来源:东江时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墨 庄李佰钰 刘戈 周拉“老酒壶”演唱俨然一壶陈年老酒,甘醇的韵味醉倒观众。本报记者方炳徐 摄
“老酒壶”成员
刘 戈:60岁 从教现退休
李佰钰:55岁 从医
周 拉:54岁 从医
墨 庄:50岁 从商
■ 本报记者李芳娟
河里青蛙从哪里来
是从那水田向河里游来
甜蜜爱情从哪
-
“进城养老”是新客家大难题
-
作者:暂无
来源:羊城晚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首席评论
SHOUXIPINGLUN
□林 洁
“80后”迈入了结婚生育的高峰,作为独生子女的第一代,他们没有兄弟姐妹可以分担赡养的重担,当育儿压力一并来临时,接老人进城似乎成了唯一的选择。
据本地媒体报道,眼下越来越多的老人随着外出打工的儿女“进城养老”,可这个庞大的群体一直乏人关注。
-
香港乡贤林峰的客家文学情结
-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虽然居住在香港,但对家乡蕉岭却有着深深的情结,不仅经常写到家乡的山水人文,而且经常回到蕉岭,与家乡的文学界人士一起,研究文学,传播信息,推介客家文学,在香港和蕉岭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为两地的文学发展作出不懈努力。他就是香港诗词学会会长、世界蕉岭诗书画人联谊会顾问林峰。
回乡寻找
-
红色文化与客家文化的交响——观大型采茶歌舞剧《八子参军》
-
作者:黄玉英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2012年3月4日至5日,在江西省文化厅主办的“相约春天——2012年新春公益大展演”活动中,赣南采茶歌舞剧院给省城的观众带来了一台充满思想性和艺术感染力的大型采茶歌舞剧《八子参军》,剧情讲述的是当年瑞金下肖区七堡乡农民杨荣显一家八兄弟争当红军并全部壮烈牺牲的真实故事。这是一出经过剧作家、导
-
八成“新客家”起步城中村
-
作者:樊克宁
来源:羊城晚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T从 今年7月1日起,广州市开 始对农转居人员实施基本养 老保险;此前还完成了城中 村的村民变居民、村委会变居委会 的工作;以及将集体经济转为股份 公司;把集体土地转为国有土地;有 的城中村
-
《客家意象》珠三角巡演
-
作者:暂无
来源:侨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连日来,大型风情歌舞《客家意象》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世纪大会堂演出,拉开了“梅州客家文化之旅”《客家意象》珠三角巡演的序幕。该剧是中国第一台以汉族客家民系生活为题材的大型舞台歌舞表演节目。全剧以散点透视的独特结构和现代文化视角展示“世界客都”的梅州客家人丰富的世俗生活、情感生活、精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