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345)
期刊(105)
学位论文(13)
会议论文(2)
视频(1)
按栏目分组
报纸 (345)
期刊 (105)
学位论文 (13)
会议论文 (2)
视频 (1)
按年份分组
2015(1)
2014(148)
2013(58)
2012(66)
2011(60)
2010(44)
2009(20)
2008(33)
2007(18)
2006(10)
按来源分组
客家研究辑刊(5)
中州今古(2)
人民政坛(2)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
养生月刊(1)
源流(1)
职业(1)
饮食科学(1)
大众DV(1)
广东第二课堂(小学版)(1)
惠州客家新春联欢会举行
作者:暂无 来源:惠州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本报讯 (记者董智媛)昨日,百业之春——— 惠州客家新春联欢会举行。市政协副主席邓炳球,老同志田业如、张汝荣、陈幼荣、陈恩强等出席活动。 邓炳球说,过去一年,市客家文化经济促进会在弘扬客家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一定成绩。客家文化底蕴深厚,挖掘、整理、弘扬客家文化是一项长期、
客家灶门取向有讲究
作者:暂无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图为客家灶门 □ 周宗胜 图/文 客家人厨房的灶门取向,基本都是向南或偏东南方向开设的。因为,如果向西北方向开灶门,则被视为不吉利。一说会赚不到来吃,更流传会遭遇喝“西北风”的忌讳。另有一说“开门见灶,钱财多耗”。所以大凡迷信此说的家庭户,在做灶时,都不会选择将灶门向着大门。 改革
《客家圩日》长卷问世
作者:暂无 来源:赣州晚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本报讯 (记者刘念海) “儿时的我最喜欢跟着大人一起赶圩,看稀奇凑热闹,大饱眼福,大饱口福……”4月13日,赣州本土画家魏夫昌向记者介绍了他刚刚完成的《客家圩日》长卷。魏夫昌借此表达乡愁记忆,也为年轻人了解客家风俗提供了平台。 魏夫昌所作《客家圩日》长约15米,用时长达2年,采用速描手法精工绘制,涉
桃园中坜警界刮起学客家语之风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四海客风】 “您好,有什么事情需要为您服务的吗?”桃园县中坜警界的民警于近日掀起热烈学习客家问候语之风。据悉,中坜市设籍人口已达37万多,其中客家籍人口占一半。当地民警为落实在地化及拉进与客家乡亲距离,于5月下旬敦请中坜小学特聘客语老师,教导学习客家问候语,他们的学习意愿非常高,纷纷主动报名参加
马来西亚瓜冷客家公会选出首位女会长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马来西亚瓜冷客家公会日前顺利召开本年度会员大会,并举行新一届理事选举,罗丽英女士被推选为新任和该会历史上第一位女会长。卸任会长余志强在大会致词时表示,在过去的一年里,理事会、青年团和妇女组三大机构合作配合下,落力推动了逾二十项文化与教育活动,在中华文化传承与培训青少年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新任会长
刘庆中接任“台湾客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台湾原“客委会主委”黄玉振请辞后,日前台湾“行政院”公布由现任“政务副主委”刘庆中接任此职;“政务副主委”则由现任“常务副主委”钟万梅出任。据悉,刘庆中是屏东客家人。“行政院”表示,未来刘庆中将以过去在大学任教的精神,强化对客家青年的培育,激励青年人传承与发扬客家文化。钟万梅是苗栗客家人,台湾客家
消失的客家传统物具
作者:暂无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上了年纪的客家人,或许还用过或见过许多已然消失的乡村物具,如草鞋、茶筒、饭箪等。 草鞋 客家人的草鞋有两种,一种叫秆草鞋(稻草鞋),一种叫布草鞋。秆草鞋以麻绳为“经”,以稻草索为“纬”,编织成脚底形的底,前尖设“鼻”,左右两边和跟部设“耳”,用适度长短的绳索穿过“鼻”、“耳”,绕于
广东惠州独特客家习俗“上灯”仪式传承千年
作者:暂无 来源:侨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点花灯,打鞭炮,送祝福……在广东惠州市这个客家人聚居的地方,有一项特别的传统客家习俗——“上灯”仪式已传承千年。2月11日,在惠州市博罗县公庄镇的乡村,这项一脉相承、别具乡情韵味的客家习俗隆重上演。 在惠州的客家地区,每到春节期间,农村里都要举行“上灯”仪式,凡是哪家上年添丁的,都要在祠堂里吊一盏大
客家粉皮,团圆的味道
作者:暂无 来源:三明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明万历年间由菲律宾的吕宋引进,过去,宁化水稻产量低,乡民们利用山坡旱地,广种番薯,作为辅粮。 粉皮制做
客家饭甑
作者:暂无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通讯员 李绍炜 文/图 12月4日,在连城县宣和乡培田村千米古街旁,年近六旬的吴志熙正在他的作坊里制作过去客家农村家家户户用来蒸饭的饭甑。 吴志熙十几岁开始跟师傅学习制作木器活,如今整整干了四十年。吴师傅的工具箱里摆满了制作饭甑的工具,有些工具很罕见,这些工具是吴师傅在四十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