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188)
期刊(97)
学位论文(61)
视频(2)
按栏目分组
报纸 (188)
期刊 (97)
学位论文 (61)
视频 (2)
按年份分组
2015(2)
2014(137)
2013(34)
2012(45)
2011(43)
2010(31)
2009(12)
2008(20)
2007(11)
2006(7)
按来源分组
其它(63)
闽西日报(16)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9)
城市画报(2)
寻根(2)
休闲运动健康评论(1)
中国饮食文化(1)
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
龙岩学院学报(1)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1)
社区客家菜很乡土
作者:暂无 来源:海峡导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现在,走进社区,不仅是在文化生活领域流行,就连餐馆也不例外,其中,富有乡土气息的客家餐馆就在厦门各社区开枝散叶。 文灶的享回家客家菜馆、禹洲花园的永龙兴客家菜馆、金尚路老客家……上周金鸡亭小区门口也开了一家客家新泉美食。这些客家餐厅基本是以社区店的模式经营,各有特色。涮酒牛杂 新泉镇是客家美食的
客家雕刻能手罗会心
作者:暂无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人物肖像 罗会心 1981年出生的连城人罗会心,从小受他二叔影响,也喜欢上了书法。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和他叔叔的指导,写出来的书法逐渐被村里人所认识。1999年,罗会心高中毕业后,回到家乡务农,他更有时间练习书法了。每写成一幅,自己便细细地品味思忖着:一幅作品的完成,需要有几枚印章点缀
客家逸闻拾趣
作者:暂无 来源:三明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罗昌高 漫漫长夜,对卷灯下,拾得客家先人逸事几则,今整理出来以飨读者。 “还好不是豆子” 客家人有赶墟的习俗,过去是七天,现在是每五天一集。逢墟这天,乡民从四面八方赶来,出卖自家辛勤劳动之果实,换回生活所必需。 逢墟得赶早。有位老汉肩挑两大桶家里刚榨出的茶油去卖。因离集市较远,天未大亮
■专访中山大学副校长、台湾研究所所长陈春声认为,客家文化是
作者:暂无 来源:南方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专访 中山大学副校长、台湾研究所所长陈春声认为, 客家文化是粤台交流重要纽带 特别要鼓励两地青年 多融入日常性交流 粤台两地的独特客家情缘对促进两岸交流与合作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在促进粤台两地未来的进一步交流与合作中,怎样发挥这种独有的文化渊源优势?记者为此专门采访了在粤台客家文化方面有着
客家谚语
作者:暂无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客家谚语是客家人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总结与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内容丰富,比喻生动,朗朗上口,言简意赅,韵味隽永,耐人寻味。客家人利用谚语来观天测云,把握气候变化,不失时机地开展农事活动,指导生产、生活,教育世人做人做事,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气候方面 朝出红霞夜落雨,夜出红霞无点雨。 雷公
客家“酒俗” 展好客之道
作者:李贵荣  来源:海峡导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米酒壶 客家人热情好客。好客之道,酒是少不了的,而这酒就是客家地区家家户户自酿的米酒(又名黄酒)。 在日常的习俗中,客家有各种“酒席”。逢年过节、婚庆寿诞等红白喜事,都要摆各种各样的筵席招待亲友,是为“请酒”、“做酒”。 青年男女结婚,有结婚酒;小孩满月,有满月酒;还有升学酒、添丁酒……这些
德国客家会欢庆辛亥百年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法兰克福地区侨胞。活动现场向与会者介绍客家风土民情、建筑特色、迁徙、海外分布、客家菜特色及日常用语教学。据了
“艺韵客家”展示时代风尚
作者:暂无 来源:深圳特区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本报讯】(记者 谭大跃)28日晚,由市委宣传部、市文联、深圳大学、深圳报业集团、深圳广电集团和各区委、区政府承办的深圳市第三届客家文化节 “艺韵客家”文艺晚会在盐田区影剧院隆重举行。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段亚兵祝贺演出成功。 原定于盐田区市民广场举办的晚会,由于突降大雨而改至影剧院举行,但是现场观众依然
深圳:客家山歌唱进小学音乐课堂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四海客风] 近来,龙岗区坪地街道第二小学五年级(三)班,一阵阵客家山歌声从教室传出。这里正在上一堂音乐课,除了日常儿歌,老师还在课堂上教授一些客家山歌。音乐老师李远强是梅州人,精通客家山歌。据
客家妹子打造燕城窗帘名店
作者:暂无 来源:三明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郑继涛 文/图 苦难少年,养成尊老爱幼美德 黄炳兰是典型的客家妹子,勤劳善良能干。 黄炳兰1978年出生于龙岩市长汀县童坊镇黄坊村,初中还没毕业,父亲去世,母亲改嫁。家里上有80岁的奶奶,下有一个弟弟两个妹妹在上学。为了承担起家庭重担,黄炳兰14岁那年辍学回家种地。 在奶奶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