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1644)
期刊(1447)
学位论文(273)
图书(113)
视频(72)
图片(1)
按栏目分组
报纸 (1644)
期刊 (1447)
学位论文 (273)
图书 (113)
视频 (72)
会议论文 (52)
图片 (1)
按年份分组
2015(72)
2014(1759)
2013(352)
2012(387)
2009(152)
2008(138)
2007(79)
2005(13)
2000(3)
1997(1)
按来源分组
其它(375)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
神州(3)
福建建筑(3)
考试周刊(2)
中国社会历史评论(1)
中华建设(1)
中国包装(1)
中国社会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1)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
客家传统日用器具设计探讨
作者:黄金发 谭贻群 奚喻利  来源:2007国际工业设计研讨会暨第12届全国工业设计学术年会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客家传统文化  日用器具设计  制器思想  造型元素  产品设计 
描述:其在客家世界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发展中所起的良性作用。指出现代产品设计的发展和客家传统器物设计元素及制器思想的结合,这不仅是设计师的个人问题也是设计师与大众配合的问题。客家传统器具设计文化的介入对
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探求龙岗村镇住宅新模式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第十三届年会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客家民居  保护  推陈出新 
描述:以系统和发展的观点对客家民居进行研究,提出了对它进行动态保护的理念——将传统的建筑赋予现代生活的内涵,使之被时代所接纳,从而焕发新的生命力与活力。根据深圳和龙岗地区的实际情况,探求一种集传统文化特色和现代住宅功能为一体的村镇住宅新模式。
客家传统岁时习俗
作者:江炳辉  来源:客家与中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客家传统岁时习俗
广东传统客家民居与现代民居的文化意识
作者:黄丽珠  来源:中国民居第七届学术会议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传统客家民居的空间结构是客家文化的体现 (一)空间环境剖析广东客家人的祖先是古代中原一带的汉族后裔,由于灾荒、战乱或其他种种原因迁到广东的东部和北部。解放前,传统的客家民居在粤东粤北一带农村乃至山城镇中相当普遍。客家先民背井离乡、长途跋涉、艰苦
复归与更新:川西客家古镇洛带传统空间形态保护的探讨
作者:王俊 周密  来源:首届中国民族聚居区建筑文化遗产国际研讨会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洛带  复归  更新 
描述:以川西客家古镇洛带为实例,探讨在对传统空间形态进行保护的同时,如何利用其蕴藏的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即处理好新与旧的矛盾,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对于洛带而言,也就是复归与更新的问题
传统客家聚落中新老姓氏的生存竞争与调和共处:以上犹县营前镇
作者:罗勇  来源:历史文献研究(总第30辑)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客家  聚落  姓氏  生存竞争  调和共处 
描述:牒资料、方志资料和田野调查资料相互结合参证的办法,对营前这一传统客家聚落区新老姓氏的生存竞争与调和共处
论科举与传统村落社会——闽西武北客家村落的田野调查研究
作者:刘大可  来源:客家文化学术研讨会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科举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选官制度,它形成于隋唐,大盛于宋,更盛于明清,对传统中国的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大而持久的影响。那么,这种传统国家的选官制度对于基层的村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呢?地域偏远、远离政治中心的民间社会对
传统与变迁:赣南客家家法族规的地域性分析
作者:谢庐明  来源:客家文化学术研讨会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宗族及其相关问题向来是学术界研究中国社会的一个重要切入点,综观二十世纪的研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家法族规也已受到不少学者的关注,但家法族规的地域性研究仍较薄弱。从地域性的角度研究家法族规,将有助于认识和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且有助于在当代乡土法治建设的进
传统客家村落的通婚网络初探——闽西武北村落的田野调查研究
作者:刘大可  来源:福建省社会学2006年会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客家村落  通婚网络  通婚圈  武北 
描述:的基础上,利用田野调查的资料,结合相关历史文献,以闽西武北村落为考察对象,就传统客家村落通婚网络的基本情况、影响通婚的诸因素,作一比较深入系统的探索,并力图与前人的研究形成对话。
传统民居演变过程中防灾作用的初步研究:以梅州客家传统民居为例
作者:李婷婷  来源:暂无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传统民居  形成  演变  防灾 
描述:各种有效的防灾措施的应用而提高了耐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