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物馆展示中的音乐元素:两个案例之研究
-
作者:李捷葳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音乐展示应用 台北故事馆 美浓客家文物馆 博物馆音乐 多元智能
-
描述::營造氛圍與情緒、引導注意力、喚起記憶及幫助回想、切割時空、敘事延展、懷舊及文化標籤。此外,本研究針對台北故事館與美濃客家文物館從事個案研究,進行展示分析與觀眾研究,發現台北故事館擅於使用不同的音樂類型
-
客语能力认证政策对话之研究:利害关系人观点
-
作者:黄幸慧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政策对话 利害关系人 Burton政策行销模式 焦点团体
-
描述:;焦點團體則舉行兩場,其中A場以客語教師為主軸,B場則為通過客語能力認證之考生。研究發現包括:(1)客語能力認證政策參與者之認知:政策配套措施以國家考試增用客語人才比例最高,且缺乏客語使用環境、沒有
-
从语言接触之观点探讨客家聚落的族群互动关系:以新屋乡笨港村
-
作者:连梓钧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福佬客家化 族群认同 族群互动 语言接触 笨港村
-
描述:並探究經過語言接觸後,閩客族群長期互動的結果所形成福佬客家化的現象,且進一步探討笨港村泛客家化現象是否會影響閩客族群對客家文化的認同。另外本研究使用文獻分析法來探討語言接觸、族群互動以及族群認同等相
-
花蓮縣不同背景之國小學童對資訊科技融入學習之態度研究
-
作者:陳矩賢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國小學童 資訊科技融入學習 電腦態度 電腦焦慮
-
描述::性別、家庭結構、家庭社經地位、家中有無電腦、電腦使用率、英語學習成就、國語學習成就、數學學習成就、區域性、及族群;依變項則為資訊科技融入學習態度、電腦態度、及電腦焦慮。統計方法以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
-
钟肇政《插天山之歌》及其改编电影之研究
-
作者:曾玉菁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钟肇政 客家文学 插天山之歌 文学改编电影 台湾人三部曲
-
描述:編成電影後的相關問題。從人物的形塑和安排、情節的增刪、語言風格、主題意識、時間推移、鋪展地點以及小說語言與電影對白等方面,對《插天山之歌》電影和原著作比較,並深究小說改編成電影的差異和其意義。鍾肇政先生成長於日據時代,接受日本教育的他在光復後開始學習中文,以中文寫作。兩度殖民經驗,促成了《台灣人三部曲》的完成。其中第三部《插天山之歌》小說的主題是「逃亡」,表面上是逃離日本警察的追捕,實際上則是欲掙脫國民黨的桎梏。一直以來,鍾肇政的作品以「台灣人是什麼」為母題,尋找台灣人的歷史定位,這對於台灣人「台灣意識」的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插天山之歌》小說呈現後殖民文學中的「去殖民化與文化抗爭」、「被殖民者的主體性體驗」以及「殖民經驗的遺緒與創傷」;女主角奔妹則表現出女性主義中的「鬆動父權體系,解除性別壓迫」,用大地之母型的奔妹象徵台灣,彰顯了台灣的堅強與勇敢。電影《插天山之歌》由作家鍾肇政的自傳小說《八角塔下》和同名小說改編拍攝,電影情節及人物安排因應大銀幕而有所增刪,在場景的重現、服裝道具的安排,都力求寫實自然,並展現客家的風貌。而在人物的形塑上,大致保留小說中角色的主要性格,但明顯的「弱化」了男主角的英雄形象。鍾肇政刻畫的志驤除了政治意識的本土化之外,他的性焦慮和處理方式、以及入山的從低攀高的過程,無不關連到作者的「英雄」、「男子漢」的理念;相較之下,電影版的志驤由鏡頭平行移位的處理方式,側重的則是內心的徬徨與掙扎,行動力反倒不如奔妹的堅毅與果斷。電影版的《插天山之歌》雖無法完全呈現小說文字背後的意涵,但它讓作家鍾肇政以及小說《插天山之歌》用另一種更為普及的藝術形式呈現。
-
国小中高年级国语教科书乡土教育内容分析比较
-
作者:凌佩君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国语教科书 国小 乡土教育
-
描述:以「鄉土人物及團體」37課佔總體比例的27.01%最高,「音樂舞蹈」與「體育類」只有1課佔全部比例的0.73%最低。(二)「鄉土歷史」方面:多從認識、欣賞的角度介紹古蹟;較重視原住民文化,客家文化介紹
-
屏東六堆地區客家祠堂匾聯文化內涵研究
-
作者:鄧佳萍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祠堂 匾聯文化
-
描述:性格上,客家人勤勞節儉、刻苦耐勞;在人倫關係上,客家人敬祖睦宗、長幼有序;在社會意識上,客家人團結、要求與人和睦相處、能忍讓;在品德操守上,要求人品氣節更勝於富貴,並且敬愛自然萬物。然而,擁有富贍歷史
-
洛水文学审美研究
-
作者:陈婧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洛水文学 洛神形象 洛水意象
-
描述:环,洛水成了“君权神授”的祥瑞之兆,此典故的反复运用,使洛水在唐宋诗词中成为一个意义固定的意象,暗含着皇权稳固、天下太平的蕴义。另一方面,因《洛神赋》而名声大噪的洛神,是中国文学史上独具魅力、光彩照人的形象。洛神在萌芽期只是一个没有自我的符号,被任意塑造和想象,并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人格。在《洛神赋》里,洛神的形象丰满了起来,填补了洛神无故事情节的空白,使洛神神话成为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并对以后的洛水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洛神形象的演绎期,“感甄说”被广为接受,洛神形象就朝着现实化、凡人化的方向发展,具有了更多的爱恨情仇。另外她和曹植的关系也是被凸显的重点。《洛水悲》是用戏剧的形式来演绎洛神爱情故事的成功之作,由于戏剧艺术的独特表现手法,而被注入了些新的因子,更加强化人物的心理、语言和动作,大段的独白和对白成了揭示人物内心的有力手段,具有戏剧性。《聊斋志异·甄后》借用小说的形式,另辟蹊径,记述了甄后因不忍刘祯因她获罪而来到人间以身许之的故事,这里的甄后洒脱不羁、个性独立、不为情所困,打破了洛神以往钟情于曹植的樊篱,而有了新的意义。洛水文学作为“有意味”的形式,是话语方面的载体,创造了文学神话的典范,它能唤起华夏子孙的民族记忆,找到情感认同,它所体现的河洛文化根的特性,对客家文化和闽台文化都有深远影响,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
钟肇政小说创作论
-
作者:赖一郎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钟肇政小说 客家文化认同书写 女性书写 原住民书写 史诗建构
-
描述:民俗与人物描写、故事情节有机结合起来;歌颂客家人的硬颈精神。钟肇政具有“双性同体”潜质,为台湾文学中女性主体意识的建构做出历史贡献。其笔下的女性主体意识1950年代处于蒙昧状态,1960年代有了萌芽,1980年代则得到张扬,并发生变异。钟肇政对原住民有深切的认同。在复杂的内在精神机制的自动调节下,钟肇政的最初原住民感性经验转换为浪漫想像,塑造了一系列富有野性的原住民女性形象和英雄形象。钟肇政早期曾为日本文化所蛊惑,把文化自卑化作一种审美趣味,化作爱情传奇。而后其小说文本中日本意识与中国意识曾产生强烈的对抗,其后似乎又出现文化杂糅的现象。《怒涛》则竭力鼓吹殖民现代化和“台独”意识形态。钟肇政是台湾史诗创作开创者。经过《浊流三部曲》的先期训练,钟肇政推出了大气磅礴的《台湾人三部曲》。这是一部典型的家族小说,作者通过家族史来表现民族精神史,以家族史诗建构民族史诗。但是有些文学史家刻意加以解构,为台独文学史张目,必须引起我们警惕。从创作手法看,钟肇政1950年代的作品采用单一视角的顺叙,后来运用了儿童视角,学会“化身”。《鲁冰花》叙述视角的自然流转,使小说如一幅由散点透视法构成的中国画长卷;1960年代钟肇政小说采用聚焦透视法,深入潜意识层以表现人物的非理性意识流;1970年代后的小说,则采用时空的重叠交错,营造唯美的意境。
-
斷層錯動、地殼變位及強地動與地震災害相關性之研究: 以19
-
作者:余聰明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集集地震 關刀山地震 地震災害 強地動 地殼變位 斷層錯動
-
描述:死亡率降低,例如台北市松山區慈祐里因東星大樓倒塌而使84人死亡,死亡率高達全樓人口之21%,但僅為全里人口之1.28%,是典型都會區集合性住宅震害之痛。另外都會型村里的土塊厝比率較少,鋼筋混凝土建築物較
上页
1
2
3
...
7
8
9
...
26
27
28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