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1819)
期刊(968)
学位论文(161)
图书(127)
视频(49)
会议论文(30)
图片(1)
按栏目分组
报纸 (1819)
期刊 (968)
学位论文 (161)
图书 (127)
视频 (49)
会议论文 (30)
图片 (1)
按年份分组
2015(50)
2014(1290)
2013(364)
2012(393)
2011(352)
2010(292)
2006(33)
2003(9)
1994(1)
1980(3)
按来源分组
梅州日报(606)
其它(302)
客家研究辑刊(109)
源流(19)
揭西新兴印刷厂(2)
广东茶业(2)
神州民俗(学术版)(2)
记者观察(1)
茶叶通讯(1)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
客家宗族的教育习俗研究:以江西省泰和县东华村张氏宗族为例
作者:张文涛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宗族  教育习俗  族群性  教育 
描述:象的复兴也证明了宗族的教育习俗的魅力所在。因此,笔者试图从宗族的教育习俗,从专业的教育学角度来研究“宗族现象”背后的形成机制及其原因,进而总结、思考和分析宗族的教育习俗的价值、教育功能,探讨教育的普遍性规律,希冀对社会化下大教育——学校教育有所启示。认识到田野调查对于课题研究的普遍重要性,而客家人遍布海内外,聚居区大小不一,宗族发展情况不尽相同的客观事实,再加上笔者资源、精力有限等问题,综合地,最终选择笔者的家乡,一个新的客家村落,同时少量援引笔者宗族原迁出地——传统客家聚居地紫金那丰富的历史材料作为本案例研究的材料支撑。鉴于以上的理解,笔者给本课题设计了三大部分内容。第一章,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准确把握新课题“宗族的教育习俗”的内涵以便笔者在后文进行展开。第二章,综合论述分析紫金张氏宗族的教育习俗部分。首先,打开案例“现场”,即东华村落,为下文展开做铺垫。其次,通过历史与现实的时空维度介绍变化发展中的紫金张氏宗族及其宗族教育文化。第三章,在第二章的基础上,展开本章的重点部分——紫金张氏宗族的教育习俗。通过极尽详细地大篇幅论述,既是作为对新客家村落东华村里里外外处于互动、竞争中的族群关系,紫金张氏宗族是如何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习俗”催生宗族意识、培养宗族情感、凝聚宗族认同,形成稳定的族群文化心理等问题及现状作出回答;同时,也是冀读者了解、把握这种宗族族群文化,族群心理在历史与现实中的变化发展脉络、联系以及规律。接着从明线,论述和分析宗族的教育习俗对宗族、个人及其代表的客家文化、宗族文化的普遍性影响、功能、意义,宗族的教育习俗的影响因素及问题现状。暗线探讨教育与人的关系,即教育的功能与人的发展的问题。第四章思考和总结。思考宗族的教育习俗给人在文化上、教育学上的启示,讨论宗族的教育习俗的发展、前景,最后做结论。
福建省武平东留乡所属上四乡(六个自然村)客家话调查研究
作者:曾德万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武平县  上四乡  客家话  语音  词汇  语法 
描述:合作人之后,文章用三章的篇幅论述了文章的重点——语音,认为上四乡客话有21个声母,46个韵母和6个声调,声母方面认为n、(?)分立,v、(?)独立,韵母中a、α分立,u、(?)分立,声调中阳平调调值为52,连续变调使得各调类间调值相混。对于上四乡客话的连续变调、文白异读、合音现象、小称现象,文章列举了上四乡的相关语音事实,并对之作了一些解释;在第四章同音字汇中,先是列出单音字表,后列出了同音字表。前者实际上就是音节全表,后者是对上四乡客话中各个声韵调配合而来的单字的列表,全表尽可能就笔者笔力所逮列出了上四乡客话的所有单字四千余字,这些字,有些是有汉字可写的,有些是有音无字的。接下来的两章,是对上四乡客话的词汇和语法主要特点的描写。第七章是文章的结语。上四乡客话,在学术研究上基本是一个空白,通过调查...
广西客家道公群体研究:以博白凤山镇为例
作者:莫艺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凤山镇  道公群体  客家  民间信仰 
描述:实事求是的态度,力求科学地对待历久弥新的客家民间信仰现象。本文共分为十个部分。第一章是绪论部分,阐述了选题原由,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并归纳了国内外本文所涉及之领域的研究现状,探讨了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创新点。第二部分将凤山镇客家道公的自然地理背景及当地的人文信仰背景做一概括。第三部分是追踪道教在广西客家地区的传播与流变之历史沿革,探索现在客家地区流行的民间道公与道教的渊源。第四部分叙述凤山镇道公之现状,包括从事道公行业的人员、道公技艺的传习及道公群体的松散组织情况。第五部分介绍了道公群体的主要职能,展示道公们日常为民众解决的各种困惑与痛苦。第六部分以雅道蒋氏道公家族为例,研究其家族在当地从事道公行业的历史概况。第七部分介绍当代道公的典型案例——蒋道忠六郎,从仪式生活及世俗经营两个方面全面展示道公的生存现状。第八部分深入探究道公群体的各方面价值,包括艺术价值、社会价值等。第九部分反思当代道公面临的窘境,尝试提出走出困境的现实途径。第十部分为结语,总结了道公群体在民间的重要意义,期盼政府通过科学引导使之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适应。
广东汉乐培训班传承有效性的教育叙事研究:以大埔青少年广东
作者:曾璐莹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广东汉乐  培训班  传承  有效性  叙事研究 
描述:简称“汉研会”或“汉乐研究会”)为了培养后继人才,每年暑假开办的青少年培训班,是一个典型的传承个案。本研究从叙事研究的方法切入,首先,通过对教育叙事的内在结构、主要特征和相关范畴的解读,形成对教育叙事的整体理解。其次,主要以汉乐研究会、授课教师、学生、家长为叙事研究的对象,以不同角色的个案方式来呈现研究文本。第三,是研究者对不同个案所形成的“叙事材料”进行研究。叙述材料包括教师自己所叙述的教学过程中的经历,学生的学习感悟,家长的态度等。笔者将通过访谈、观察和听课以及教师过去所积累的文本来获得叙事材料,另外也包括笔者在现场研究时所做的笔记,以及与不同被研究对象的接触中所发生的特别实例。采用记叙的表达方式来撰写,按照一定的角色来叙述并“透视”教师、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故事与体验,同时把自己融入到论文中,以研究者的视角来叙述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最后,对青少年广东汉乐培训班这种传承机制进行分析和解读:具有哪些优势、存在什么缺失、传承模式是否有效。从而将其体系化,提出对于民间音乐保护的具体可操作性的方法和改进的对策,为青少年广东汉乐学习的系统性开展提供一种借鉴的方式。
客家民俗仪式中的音乐班社考察研究:以广东大埔中军班为例
作者:罗璇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田野考察  中军班  客家民系  民俗仪式  广东汉乐  民间班社  认同作用  音乐民族志写作 
描述:。因此,基于上述“整体观”视角,再结合“口述文本”、“现场文本”以及“文献文本”的综合运用,本文,笔者一共选取了三类仪式中的七个仪式个案进行现场观察。在这七个民俗仪式中,通过对仪式中的“家庭”建构、“宗族”建构以及“信仰建构”的分析可知,仪式主要是要建立客家人对客家民系的认同。因此,中军班和中军班音乐都是建构和强化认同的重要手段。首先,因为中军班在人员构成以及组织制度上都有一套完整的体系,这套体系保证了中军班能为仪式提供一套较稳定的仪式音乐,所以,中军班成为仪式中重要的班社组织。其次,在仪式程序中,“锣鼓吹”、“八音”以及“丝弦乐”的活态演绎,因为使用在不同的仪式程序中而具有了“近-远信仰”特征。仪式主持者正是借用了“中军班”音乐的这种特征去达到、并不断强化客家人对本民系文化传统及信仰系统的认同。同时,“广东汉乐”在仪式程序中以中军班为依托,以民俗仪式为支撑的形态传承,成为汉乐之所以能在民间生生不息的主要原因。
客家地区生态观光规划与思维的探究:以新竹横山乡大山背地区
作者:詹云雅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生态旅游  休闲农业  产业转型  永续发展 
描述:閒農業』的產業發展,帶動地方文化與經濟的復甦與提升,企盼達成地方永續發展的理想,這也正是本研究所關切的議題。 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獻分析法、參與觀察法及深度訪談法等;而研究對象可分地方政府單位、規劃執行者、地方單位、業者、居民與遊客等六大類。研究內容在探討大山背地區的觀光規劃與思維的狀態,並分析出當地產業轉型的情況。本研究欲了解有關大山背地區生態觀光的規畫情況以及相關人士的想法,藉以分析出當地觀光發展與產業轉型的變化與走向,並發現可能的困境,尋找未來永續發展的契機。 研究結果顯示,大山背目前正處於開發初期的起步階段,也正逐步緩慢進行中,其地方發展的特色仍未定型,而此刻最主要面臨的是經費與人的問題,雖然大部分相關人士對此地的開發抱持正面、樂觀的態度,地方產業也試圖配合休閒產業的轉型,但目前無論觀光開發或產業發展,均呈現延宕的現象,未來急待克服想法分歧的瓶頸,需要進一步積極地整合、協調,產生一致的共識,才能促成地方發展的前進。大山背的發展有著長遠的未來與不確定的變數,希冀突破發展的困境與關鍵問題,邁向永續發展的遠景,也期盼本研究成果可作為相關領域經驗者未來規劃的參考。
客家节庆活动的网络治理途径分析 以南投国姓乡「抢成功系
作者:王秀云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网络治理  社会资本  抢成功系列活动 
描述:結果與影響。本研究係以探討南投縣國姓鄉「搶成功系列活動」的由來、網絡治理的運作模式、策畫執行推動小組成員間的互動狀況、及網絡治理與社會資本運用之分析為旨趣所在。重要研究發現如下:一、節慶活動需要以當地之特有文化歷史為背景設計主軸、並輔以當地獨有之地方特色、自然景觀或農特產品為行銷利器,才能達到持續的能量及永續發展的目標。 二、政府部門、營利組織與非營利組織之間需建立友善的網絡夥伴關係。其中需要倚重非營利組織採中立角色居中溝通、協調,才容易達到資源整合的成效。三、鄉內非營利組織單位成員若較多或彼此重複的比例較高,互動的機會增多,則默 契會較佳,對活動的配合度也較好,累積社會資本的能力相對提高。
客家文化传递中学校与社区的角色探究─以南投国姓乡为例
作者:赵志豪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文化  文化传递  学校  社区组织 
描述:育途徑,共同來推動客家文化傳遞的工作。本研究係以南投縣國姓鄉為例,來探討客家文化傳遞中學校與社區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並了解學校教育組織與社區非營利組織藉由何種方式來推動文化的保存與傳承,進而分析各項活動對於客家文化傳遞的功能性,從中了解到公部門、學校與非營利組織合作的過程。本研究重要發現如下:一、國姓鄉是一個客家族群二次移民的鄉鎮,當地有多元的客家語言腔調,但是由於與閩南族群通商之緣故,因此客家語言漸漸已被河洛語言所取代。惟近來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與當地公所積極推動客家文化保存政策,語言已漸有復甦之勢。二、當地學校客家語言教育推動熱絡,學校內部亦發展許多客家特色社團,如:歌謠、舞蹈、北管八音與鼓藝。多數社區非營利組織也能持續與公部門合作,支援各項客家活動的舉辦事宜。三、學校組織與社區非營利組織原本各自進行客家文化傳遞活動,透過公部門的整合之後,客家文化的傳遞將更有系統的延續給下一代子孫。
艺术进入社区之探讨:以桃园新屋乡、观音乡及龙潭乡为例
作者:张益源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社区营造  艺术进入社区  艺术与社区结合 
描述:。藉由藝術的活力帶動區域發展,激發社區居民的潛在創造力和共識,讓社區發展有永續的發展契機。本研究亦有以下六點建議:(1) 縣府應強化鄉鎮及館舍的使命感及社區工作的培育;(2) 地方館舍應積極爭取活化
释教打血盆仪式的意涵、流变与传承:以新竹横山乡春盛坛为例
作者:刘美玲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释教  丧葬拔渡法事  打血盆  客家  香花和尚 
描述:涵與流變。
關於儀式專家傳承方面,首先以口述訪談資料建立新竹縣主要釋教家族的師承系統,藉以梳理新竹客家地區釋壇彼此的關連性、分佈現況;其次,再加入除戶資料、科儀文本,進而探溯其傳承和源流。
在打血盆儀式方面,本文分析自田野蒐集而來新竹地區春盛壇、萬盛壇、廣盛壇,苗栗地區源興壇以及中國大陸廣東豐順的血盆文本,同時觀察並記錄新竹縣橫山鄉春盛壇啟建之喪葬拔渡法事,聚焦於打血盆儀式,歷經遊獄宣經、目連請佛、土地公引路、開鬼門關、破獄門、拜血盆、飲血盆酒、團圓酒與贖燈碗八個階段。在這個歷程中,女性亡靈經由儀式專家帶領孝眷共同展演之儀式戲劇「目連救母」,至儀式最高峰之飲血盆酒、團圓酒結束後,得以解除血湖之罪,終獲拔渡。
本研究發現,在新竹縣釋教的傳承上,萬盛壇系統是分布最廣、派下人數最多的一個流派,換言之,多數釋教儀式專家的知識養成乃源自於萬興壇系統,並與大陸地區的香花佛事相承一脈。而透過儀式的觀察與文本的分析,歸結出新竹地區客家族群打血盆儀式所呈現出經血的文化乃是一元的特性:女性等同汙穢的宿命在血盆儀式中不斷的被演繹與強調。另外,儀式中孝道包含「性別」,性別意謂著「汙穢」,這個汙穢必須透過子嗣去除,這也是打血盆儀式孝道的關鍵所在。
上页 1 2 3 ... 5 6 7 ... 15 16 17 下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