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666)
期刊(211)
学位论文(58)
图书(12)
会议论文(5)
视频(4)
按栏目分组
报纸 (666)
期刊 (211)
学位论文 (58)
图书 (12)
会议论文 (5)
视频 (4)
按年份分组
2015(5)
2014(277)
2013(119)
2012(134)
2011(161)
2010(103)
2009(48)
2008(52)
2006(13)
1999(1)
按来源分组
其它(70)
惠州日报(46)
侨报(16)
招商周刊(2)
统计与预测(1)
中国民族学学会汉民族学会年会暨荆楚文化学术研讨会(1)
蚕业科学(1)
酒世界(1)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
特区与港澳经济(1)
城镇化进程中地方政府行为研究—以洛带客家古镇为例
作者:刘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城镇化  政府行为  客家古镇  措施 
描述:进程,洛带政府因地制宜,抓住洛带的特色——客家文化,发展旅游,带动一系列的产业发展。在具体分析洛带镇城镇化进程中,洛带镇政府为洛带镇经济发展做出一系列的规划整顿,提出农村城镇化发展必须要有政府介入
宋元汀州经济社会发展与变迁
作者:靳阳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学  北宋时期  客家文化  畲民汉化 
描述:的闽粤赣边经济区的形成。 交通的发展促进了宋代汀州经济发展。北宋时期,矿冶是汀州的支柱产业,南宋时汀州矿冶处于没落阶段,元代则处于停罢状态。南宋时期,私盐贩卖成为汀州经济生活中大部分人赖以谋生的重要
赣南客家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作者:钟昌火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赣南  客家民俗  民俗文化  旅游开发研究 
描述:“求新、求异、求知”等旅游需求,推进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赣州位于赣江上游、江西南部,俗称赣南,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最大的客家聚居地和发祥地,以“客家摇篮”闻名内外。这里保存有丰富
梅州市自驾游开发研究
作者:陈远航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自驾车旅游  客家文化  旅游资源 
描述:等优势,梅州市旅游资源规模小、区位与交通制约、缺乏配套设施等劣势,中国旅游发展加速、广东省重视旅游开发和梅州市着力开发自驾游市场等发展机遇,梅州邻近的省市也有客家文化和旅游资源等威胁。通过“广东自驾
乡村视野中的客家地区妇女生活:以民国《简阳县志》为中心
作者:张海熔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乡村视野  客家地区  妇女生活  民国《简阳县志》 
描述:家地区移民女性及其后裔为研究对象,拟将简阳客家乡村地区妇女生活置于社会性别理论的视野下进行观察与剖析,旨在具体展现清末民国社会变革时期四川乡村社会生活多姿多彩的画面,揭示妇女性别角色流转的轨迹与意义。本文由八部分构成,各部分主要内容如下:前言部分是就本文涉及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对选题缘由及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法、思路及意义等内容进行阐述。第一章,首先对简阳历史沿革和地理概况进行梳理和介绍,以便让读者对本文所涉及的田野调查目标区域背景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第二章,本章以女性人生第一个台阶——“为人女”为出发点,着重论述了父权制度下,如何通过教育途径,唤醒女子承担与男子一样赡养父母的责任担当意识的过程与意义。第三章,本章以女性人生第二个台阶——“为人妻”为出发点,着重论述了夫权制度下,妇女如何通过偕夫经营家业、侍奉姑婆、为夫守节等生活的过程与意义。第四章,本章以女性人生第三个台阶——“为人母”为出发点,着重论述了在“尊母”的文化传统下,妇女如何成长为家庭的核心,拥有独立处理事务的权力的过程与意义。第五章,本章将女性置于家庭——社会,传统——现代的场域中进行观察,着重论述劳动女性投身社会事业的过程与意义。第六章,本章通过回溯历史,以民国《简阳县志》这部由男性书写的文本作为依据,初步解读社会变迁下女性性别角色特征与意义。结论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本文认为,性别仅仅是一种生理属性,不应该超越社会属性。作为社会的一员,无论是男人是女人,都有生存的权利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义务。
广东典型地区骑楼立面差异及发展模式:以广州、开平、梅州、韶
作者:柯登证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骑楼  商业建筑  街道元素  地域文化 
描述:式、建筑材料、立面构图及组合类型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以区 域对比的方式揭示各地骑楼立面形态差异并分析其背后的影响因素。在立面分类 评价的基础上,文章以立面属性作为切入点,结合其地域分布阐述立面类型与地 域分布的关系。分析发现骑楼在市域层面的空间分布呈现开平的“沿江带状分布 (同类串联式)”、广州的“沿江带状分布(不同类串联式)”、梅州大埔县的“沿 江网状分布”三种结构形态;在街巷层面则呈现与商业因素紧密相关的沿江圈层 辐射、核心扩散两种空间形态。 影响骑楼立面形态及空间分布差异的因素是多样的,不同因素在不同地区影 响力有强弱差异并影响骑楼发展过程,对此本文总结三类典型区骑楼立面的发展 模式:侨乡文化特别区的开平模式--由华侨推动的“二次选择模式”及宗族制 度影响骑楼发展,各骑楼群沿江分布且立面形态复杂、构件西式化程度高;广府 文化核心区的广州模式--传统岭南文化与西方文化激烈碰撞,政府制度引导骑 楼发展,骑楼立面样式多样并较为规范,是多因子持续推动的发展模式,同时老 城区强大的经济吸引力影响了周边其他骑楼群的发展,不同类别的骑楼群沿江分 布;粤北客家文化区的梅州及韶关模式:梅州骑楼发展深受山区文化影响,骑楼 立面实现形态中式化、材料本土化,属于本土主导的发展模式,而客家人传统的 居住方式影响骑楼空间分布并形成异类聚点沿江分散式分布结构;韶关骑楼的发 展属于移民影响式--由于政治事件驱动带来大量移民,移民把当地成熟的骑楼 直接“植入”韶关,其后受单一经济发展环境的影响,骑楼立面简洁而缺乏发展 动力。最后文章根据广东骑楼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改造发展的建议并得出四点结 论:三类典型区骑楼立面形态差异表现为沿海、沿江地区与内陆山区的差异;三 类典型区骑楼立面形态的空间分布特征反映经济基础的地域差异;虽然骑楼立面 形态的演变为“自下而上”、“自上而下”两种驱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在不同 地区其主导动力存在差异;骑楼立面的演变过程是功能适应及文化基因重组的过 程。通过研究以期补充学术界关于骑楼空间分布及演变方面的理论,为骑楼的更 新改造提供借鉴参考。
移民、市场与社会:清代以来小江地域文化的演变
作者:朱晴晴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移民  市场  身份  村落关系  地域文化 
描述:且作为一个小款同九寨一起以承担夫役的形式进入到国家赋税体系中。木材采运活动的进行促使流域内外的物产流动起来,同样加速了乡村社会特色形式的小商贩的产生。移民正是在此背景下进入小江地区,并同当地已有的居民即“坐家”共同建构了一个乡村集市。市场的渐次成型过程也是移民村落建立的过程。小江地区的移民群体成为该集市数量最大的卖家,而且这一集市同区域社会中的木材贸易、村落搬迁、以及其它重要的两个具有不同功能的集市紧密相连,不自觉构成区域社会的商贸体系。 移民的到来为小江社会增添了诸多新元素,不仅包括乡村集市与移民村落的建立,也包括区域社会公共生活的改变。移民群体成为其他“坐家”重要的通婚对象,“客家”与“客话”都开始慢慢影响这个曾经自成一体的小款组织。或许正是由于特殊的时间与空间,这些移民在入住的同时仍然得以保留原本的姓氏而不需再改姓。小江社会的移民因着迁徙时间和祖籍等原因,明显形成两大帮派——“江西帮”与“湖南帮”,并建立不同的会馆组织。在此背景小江社会在已有“坐家”的基础上,又增加新的社会成员,改变其内部社会构成。这一过程亦伴随着村落关系和空间结构的演变。不仅如此,凭借商业资本和手艺等资源,移民群体在建立市场的同时,也通过物的流动将区域社会联结起来。商贸活动在蓬勃开展,同时移民与坐家的社会组织也在悄然进行,促使社会内部构成进一步发生变化。移民与坐家的存在,促使小江社会在面临资源的调控时,亦灵活运用公私两套系统,但更多是运用乡村社会的规范。 通过上述历史过程的梳理与分析,小江区域社会的特点愈发凸显。物的流动、集市的联系、社会组织与群体的影响,促使小江地域社会内部进行了分层与整合。移民与坐家之间的频繁复杂的互动过程,更加使得小江与周边的高坡村寨产生越来越明显的不同之处,“制造”出一种特殊的地域文化。在这一过程中,移民的身份也慢慢发生变化。由汉变侗,不仅受到政策的影响,而且更加是移民与坐家长期的经济交往与文化互动过程影响的结果。由此,移民身份的转换以及地域文化的演变都成为可能。
潭江流域城乡聚落发展及其形态研究
作者:张以红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潭江流域  城乡聚落  空间形态 
描述:研究范畴,目的在两方面:希望以潭江流域城乡聚落研究为契机,探索能用于城乡聚落形态研究的综合性和系统性理论方法,为同类研究提供参考;同时希望能补充潭江流域城乡聚落形态研究的空白,尝试探索聚落形态演变的法则。第一章是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的探索。研究过程采用城市形态学和人文地理学的理论,构建研究框架。在学习和了解与聚落形态相关的研究方法基础上,根据城乡聚落形态的特性,将形态分解为边界、面状要素、线状要素、点状要素及自然物等五类形态要素。再将五类形态要素按功能细分成若干内部元素。这样组成两层面的元素与要素结合的内部分析框架。同时,为更好地研究城镇的空间形态,将Conzen学派的“市镇平面分析”方法与传统的“点、线、面”方法相结合,并根据实际的研究条件,建立“街道网、用地布局、建筑形态”的研究框架。此外,针对城乡聚落的区域形态研究,引入“人地系统”理论框架,构建包括环境、资源、发展、人口、文化、组织、技术等七方面的外部因素分析框架。从外部影响因素入手,逐一揭示聚落的发展脉络以及聚落形态的生成法则和机理。内外框架的组合,形成本次研究的综合分析方法。论文的主体部分是第二至七章。第二章运用综合分析方法剖析潭江流域城乡聚落的发展历史和分布形态。经研究,该流域城乡聚落的发展历程分为六个时期。文章重点分析了唐宋以后的聚落分布,总结了“‘点—轴’分布”、“均匀扩散”、“‘点—轴’式加密”与“‘点—轴’渐进式扩散”等四个空间分布阶段。这个过程反映了城乡组织结构的变换与经济、交通、人文等因素密切相关。该流域聚落分为地级市、县级市、墟镇、乡村四个层次。第三至六章采用综合分析方法,对潭江流域的城乡典型案例进行了内部形态发展研究。第三章是关于对江门和会城的城市形态分析。会城是潭江流域最早出现的城市。在封建社会体制与广府文化的双重影响下,明清会城内城市形态符合礼制要求。民国后,会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步脱离了封建城市的形态成为商业与文化职能占主导的现代城市。同一时期,由草市发展而来的江门则因商品经济的持续发展而快速成为潭江流域的中心城市。民国江门发展成带形、聚散结合的河港城市形态。这种形态因河港经济的发展一直延续到现代。第四章研究潭江流域典型墟镇的发展及其形态。实例中,潭江流域的墟镇有两类发展途径,一由政军中心发展成现代城镇,二由商业墟镇发展成现代城镇。两种途径虽有政镇、军镇、墟市等不同的原始形态,但后来大多都发展成依赖区域交通的现代产业型城镇。这仍将是未来一定时期内潭江流域城镇发展的方向。第五章研究潭江流域多元文化背景产生的传统村落。受广府文化影响的村落有“耕读”传统的歇马村、多姓聚居特色的良溪村。两者的空间形态分别表现出梳式布局及叶脉式布局。受客家文化影响,绿护屏山村是典型的客家“文化孤岛”,锁头屋、阶梯形布局是客家文化与生活方式所决定的。民国时期华侨文化所产生的华侨村落也是潭江流域的特色村落。潭江流域曾经存在水上疍民的聚落。“浮家泛宅”是这种古南越后裔居住的特有方式。各种村落形态研究的结果显示,经济来源、行政制度、村规民约、传统文化等方面是影响村落空间形态的主导因素。第六章研究该流域城乡传统聚落的特色元素。通过聚落探访,对潭江流域聚落中富有生活与景观意义的茶楼、井、水道与河涌、桥、围墙、巷道、塔与炮台等元素的形态特色进行研究,以反映该潭江的历史人文特征。最后一章以形态研究的结论作参考,指出聚落演变历史对潭江流域发展的启示,探讨环境保护、历史与文化保护、土地开发、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等城乡发展措施,应对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客家地区农村女性闲暇生活方式研究
作者:高冬梅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地区  农村女性  闲暇  生活方式 
描述:。闲暇时的社会交往对象仍然以亲缘关系、地缘关系为主。但随着农村经济的改革和商品生产的发展,客家地区农村女性的缘关系和趣缘关系也有所发展。第四,客家地区的大部分农村女性都能意识到闲暇与工作同样重要,闲暇
旅游活动对世界遗产地社会文化影响研究:以永定客家土楼为例
作者:林爱芳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世界文化遗产  旅游社会文化影响  永定土楼  居民感知 
描述:架构图;适当选择客家文化商品化内容和形式,对“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作了区别,并给出文化开发对策;加强对旅游相关人员的专业培训和教育;提高当地居民和游客保护客家民俗文化资源的意识;建立旅游影响研究机构和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