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36)
期刊(15)
学位论文(5)
图书(1)
按栏目分组
报纸 (36)
期刊 (15)
学位论文 (5)
图书 (1)
按年份分组
2014(22)
2013(7)
2012(6)
2011(4)
2010(9)
2008(1)
2007(2)
2005(1)
2004(1)
1960(1)
按来源分组
其它(6)
岭南文史(1)
中国老区建设(1)
惠州学院学报(1)
党史文苑(1)
漳州客家(1)
国家发展研究(1)
育达科大学报(1)
东海大学文学院学报(1)
历史教育(1)
影视教材在历史教学的运用-以电影《一八九五》为例
作者:暂无 期号:第14期 来源:历史教育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一八九五  乙未抗日  客家抗日  影视教材  历史教学 
描述:影视教材在历史教学的运用-以电影《一八九五》为例
空间再现与族群认同-论《一八九五》、《插天山之歌》之历史与
作者:余昭玟  来源:东海大学文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插天山之歌  一八九五  客家人  空间再现  族群认同 
描述:的山林一隅,狭隘的空间隐喻了壮阔的历史,原着者锺肇政与李乔在建构此段族群反抗史时,不约而同取材台湾北部的客家山庄,据此拍摄的两部电影更集中表现山林中的客家生活百态,空间建构与族群书写相互融合,演述台湾的历史。
电影【一八九五】与原着《情归大地》比较
作者:刘玉娇  期号:第22期 来源:育达科大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电影【一八九五】  《情归大地》  乙未抗日 
描述:用最原始的刀、枪、棍、棒为武器,加上粮草不足、後继无援及 悬殊的人数比例下,仍义无反顾毫不退缩地浴血抗战,直到最後的一兵一卒,英 勇的事蹟惊天地泣鬼神。电影和小说在呈现此段历史故事的方式是很不一样的, 不管是在故事的铺陈、情节、主题乃至人物刻画等均存在蛮多的差异,这也是本 文尝试金作比较分析之处。
“义民史观”之建构:析論台湾一八九五年(乙未)抗日战争中之
作者:薛云峰  期号:第1期 来源:国家发展研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台湾民主国  乙未战争  客家  义民  义民史观 
描述:「大中國史觀」者一般喜稱這些義民軍的抗日行動是基於國家民族大義;另一方面,持「台灣史觀」的學者雖多標舉這是一場「獨立運動戰爭」,但幾乎也都是從政治的角度解讀,其論域的相對客體仍是「大中國」。 無疑的,這兩種論述都相當程度的忽略了台灣人的主體性與多元性,因之,前者很難解釋「台灣民主國」的形成,後者則多忽略了參戰者的身份與立場,例如參戰者雖多爲「客家人」,但一般學者均吝於提及。因之,本文擬從「草根史」的角度出發,參酌法國年鑑學派布勞岱爾的史學分析方法,據之提出「義民史觀」以解讀這場戰爭,文中將提及由台灣客家人在一七二一年首創的義民組織,在清領台灣期間成了一股穩定社會的主要力量,而這種發自民間的自衛性武力組織也正是台灣乙未抗日戰爭的主力部隊。
本会举行第四次年会暨九五中秋同乐晚会
作者:詹火忠  来源:漳州客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本会举行第四次年会暨九五中秋同乐晚会
石城阻击战期间四封红军家信
作者:陈春阳  期号:第11期 来源:党史文苑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阻击战  客家方言  苏区时期  石城县  红军  家谱  外国  赤色邮政  红三军团  屏山 
描述:民国三年甲寅八月十六日生,公元一九五七年丁酉二月廿一日殁……。
客家人学普通话的难点
作者:刘玄恩  期号:第1期 来源:惠州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普通话声母  客家人  客家话  客家方言  广州话  吴方言  闽南方言  韵母  粤方言  北方方言 
描述:广东,并存着粤方言、客家方言和闽南方言。就惠州来说,同时通行客家话、广州话和由客家话、广州话、本地土话混合而成的惠州话。周恩来总理早在一九五八年就曾经指出:“我国
客家公祠在石壁
作者:雷动和  期号:第11期 来源:中国老区建设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公祠  石壁村  客家人  客家文化 
描述:,形成汉民族的客家民系。早在1919年英国传教士良贝尔(George Ca-mpbell)就在其《客家源流与迁徙》一书中作了阐述:岭东之客家十有八九皆称其祖先来自福建汀州宁化石壁村者。到了20世纪40年代,客家学拓荒者和奠基人罗
不辱使命的何如璋
作者:姚洛  期号:第2期 来源:岭南文史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何如璋  李鸿章  明治维新  日本人  黄遵宪  中日两国  翰林院  对外通商  本国政府  琉球 
描述:广东大埔何如璋(一八三九——一八九一),是一位爱国的、有远见卓识的外交家。当他还未崭露头角时,和许多农村的客家子弟一样,在穷山沟里过着贫困生活。十三岁失学放牛,但他有副蛮劲,骑上牛背也要读书,勤奋自励,遂有所成。未冠,入邑补廪膳生,咸丰七年举于乡,同治四年任五品
台湾客家运动兴起的缘由探析
作者:周典恩  期号:第3期 来源: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台湾客家运动  客家文化  客家族群意识 
描述: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台湾客家精英发动了一场以抢救与复兴客家语言文化为主要诉求,且意欲藉此激发客家族群意识觉醒、争取客家政治与经济权益的社会运动.台湾客家运动兴起的原因错综复杂,它是在台湾社会的转型、客家族群危机意识的反弹、闽客情结的促动和客家社团的推动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产生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