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家桃源:玉水村
-
作者:暂无
期号:第2期
来源:小城镇建设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民居 水 传统农业 梅州市 桃 梅江区 广东省 市区
-
描述:玉水村位于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城北镇,距梅州市区约20公里,是一个纯传统农业的客家小山村。玉水村曾是赣粤盐米古道上的重要驿站,村内保留了大量明清客家民居及驿路设施。
-
“国际移民与客家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嘉应学院举行
-
作者:暂无
期号:第10期
来源:嘉应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文化 国际移民 学术研讨会 客家研究 客家学 专业委员会 毛里求斯 马来西亚 新加坡 学院
-
描述:6篇。
-
探访原生态客家古村落-玉水村
-
作者:杨草原 唐林珍 曾仕谦
期号:第8期
来源:中外企业文化(品牌)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地区 古村落 生态 水 保护性开发 商品流通 专家学者 梅州市
-
描述:位于粤东客家地区梅州市梅江区城北镇的600多年古村落——玉水村,曾是粤东和江西商品流通运输的必经之地。这里民风淳朴、古树参天,现存大量有数百年历史的古民居以及盐商古道、古驿站等,被专家学者称为“保存完好的原生态客家古村落”。目前,当地正对玉水村进行保护性开发。
-
随笔二篇
-
作者:凸凹
期号:第5期
来源:四川文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层屋面沟头滴水瓦呈桃形,出檐微翘,屋脊雕以龙凤花鸟图形.两端龙尾,中间高插.……各殿撑弓雕有坐狮、戏剧人物和花鸟图案.卷棚天花精雕至极.殿面枋上有各式花格,中棚上刻有金色祥龙,以八卦形居中.大殿石柱,上刻楹联:云水苍茫,异地久栖巴子国;乡关迢递,归舟欲上粤王台."我和一帮文朋诗友常到"宫中"聚会,只觉得那儿是一个纳凉喝茶、谈天说地的好场所;别的,也未多想.前段时日,闻第七届国际客家学术研讨会将于2001年龙泉桃花节期间在那里召开,莅会者多为海内外客家名人和商贾. ……
-
立足于台湾客家乡土的女性言说:以杜潘芳格、利玉芳的诗歌为研
-
作者:樊洛平
期号:第1期
来源: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台湾客籍诗人 女性诗歌言说 生命意识 婚姻世相 生态忧思
-
描述:是为凸显客家乡土的生态忧思与觉醒姿态。钟情于女性生理特征的生命意象和植物花草意象的营造,带来杜潘芳格、利玉芳客家女性诗歌的独特韵味。
-
玉博会为中小企业发展开辟商机
-
作者:苏星
期号:第24期
来源:当代广西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中小企业发展 博览会 企业商机 玉林 会展中心 科技创新 客家文化 服装文化 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东盟
-
描述:乘着2010年中国-东盟博览会的东风,10月22日上午,第七届中小企业商机博览会(中国·玉林)在玉林国际会展中心隆重开幕。
-
袁公独立幽篁里 衔叶吹作玉笛声——悼炳昌
-
作者:何昌林
期号:第4期
来源:中国音乐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中国少数民族 中央民族大学 民族音乐学 音乐研究 幽篁 音乐学家 吹叶 少数民族地区 音乐生态环境 文化价值相对论
-
描述:袁炳昌(1934-1-20~1998-9-26),广东兴宁县人。他是一位具有客家文化背景的我国著名民族音乐学家,生前担任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常务副会长,退休前为中央民族学院(即今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文艺研究所音乐研究室负责人,退休后被聘担任中央民族...
-
客家往事(三篇)
-
作者:温燕霞
期号:第3期
来源:创作评谭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红丝线 客家人 客家地区 记忆 新娘子 茶水 绣花 奇异 色泽 女子
-
描述:爆出粗壮的灯花,奶奶瘦小的身影倏地占据了整面墙,浅浅地黑出几分奇异。当奶奶坐在嘎吱嘎吱响的竹椅上,端着竹绷,扬起手腕,熟练而又优雅地穿针引线时,那纤细如发的红丝线竟在灯光下膨大成麻束。它们随着奶奶的动作舒卷变幻,仿佛一个奇异的生命体,把那堵石灰已经剥落的墙面装点得婀娜多姿。 儿时,坐在竹椅上看奶奶绣花、做鞋、打套底是我每晚至大的乐趣。奶奶的女红全村闻名,她纳的鞋底针脚密实,像坚硬的云片糕,不怕水浸,上脚后四五年磨不烂;她绣的花朵栩栩如生,仿佛见了阳光、沾了露水就会张开叶片、舒展花瓣;她做的衣裤合身、熨帖,技艺堪比裁缝。奶奶还会搓麻绳,打草鞋,织葛布、麻布,奶奶……作为一个客家女人,奶奶掌握了诸多劳动技能,让懂事后的我羡慕不已。其中,我最羡慕的是奶奶的绣工。绣花是项精细活,需有闲时和闲心。
-
寻找“状元”赵玉麟:兼论客家移民与原乡文化的关系
-
作者:邹文清
期号:第1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移民 “状元” 文化 原乡 青年学者 闽粤地区 客家地区 叙事性
-
描述:他,他手持三弦一路卖艺行乞赴京赶考
-
月之银(外一篇)
-
作者:温燕霞
期号:第4期
来源:百花洲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我那正值青春年少的顺姬大姨、福姬二姨和尚在稚龄的母亲杜贵姬、嗷嗷待哺的小姨贞姬身为客家乡绅的女儿,外公外婆早早地为她们备下了这样的银项圈。只是那些作为嫁妆的银项圈比我现在看见的更为复杂,上面不止有精雕细镂的花饰,还有极为实用的刀剑、牙剔、耳挖、镊子,俗称“牙牌”。当它们默然无声地潜藏于箱底时,上面的每一条纹路都变成了大脑的沟回,存储着客家长辈对自然的敬畏和对晚辈的爱心。当岁月在这种期盼中慢慢走过,当少女在光阴中渐渐长成,当喧天的鼓乐终于在门前响起,已然老去的外婆流着眼泪取出几乎和女儿同龄、甚或与自己同龄的银项圈,以无限的细致戴在开了脸、梳好头、穿着嫁衣、即将上花轿的女儿颈间,厚重的银项圈顿时如同两弯眉月在宇宙中悄然对接,“哗”地闪出璀璨的光华来。从此客家女子秀美的颈间有了一圈月样柔和的银白与她们的雪肤交相辉映,又仿佛缀在蓝衣裳上的一片靓丽的云彩,烘托着她们美丽的容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