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魅力三明 乐趣无穷
-
作者:叶劲光
期号:第7期
来源:台声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三明市 客家人 地理学家 丹霞地貌 客家文化
-
描述:起的一颗璀璨明珠。三明,这座美丽的城市,它很年轻,从建市开始仅仅45岁,所在地原称三元镇,60年前仅仅是个小村庄,周围还是寂静的荒野,1940年6月,从永安、明溪、沙县各划出部分建立三元县,县城人口才5700人。1956年三元、明溪两县合并,各取冠首一字,称三明县。1958年开始大规模的工业建设,三明悄然崛起,1960年7月改称三明市。1963年改三明专员公署辖市。1983年实行市领导县的新体制,三明城市的历史还是如此的短暂。然而,三明又很古老,三明所属的县(市、区)都有上千年的历史,清流境内狐狸洞的“清流人”古人类化石,把三明活动的历史推到一万年以前。三元区岩前镇万寿岩的文化遗址,把古人类在福建生活的历史提前了十几万年,在一座貌不惊人的孤峰里,埋藏着旧石器时代早、晚、末三个阶段的文化遗址,其中灵峰洞旧石器时代早期文...
-
定位為創意型大學的論述與實務:聯合大學的經驗
-
作者:王俊秀
期号:第2期
来源:通識教育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典範轉移 好客滋生愛苗 聯合大學 流動的饗宴
-
描述:園文化(酒甕節、紅柿節、校園儀式)。產入包括:鑚石三塊論的課程架構、全新的通識教育(36學分:包括學習護照、生活禮儀)、校園博物館化、20人21腳校動、成立全球客家研究中心、苗栗學研究中心、發明人之家
-
福建安贞堡:大山深处的客家杰作
-
作者:咏梅
期号:第5期
来源:中华文摘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护单位,福建省内现存最完好的古代夯石民居建筑之一。 从三明出发,走省道往大田方向,经大田县的建设镇转至永安槐南乡洋头村,GPS指示安贞堡就在附近,可在村头,除了山林与田野,我们连安贞堡的一砖一瓦都没
-
探访清代客家毫宅----罗家大屋
-
作者:罗喜娟
期号:第7期
来源:老来乐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除厅堂、楼道外,有6幢6厅、房间99间、天井12个。大屋为“回”字形走马梯式双层砖木结构。 大屋坐北向南,大门是一座造型别致的拱形石框门,古色古香,高大气派,正中门碑上是“爽气西来”四个苍劲
-
客属的世纪盛会——世界客属第十六届恳亲大会在福建龙岩举行
-
作者:甘铁生
期号:第1期
来源:台声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十六 世界 大会 福建 龙岩市 召开 闽西 欢乐 津河 群众
-
描述:空中飘舞。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中华海外联谊会会长王兆国,全国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主席罗豪才,全国政协副主席、台盟中央主席张克辉,全国人大华侨委主任甘子玉,国务院侨办主任郭东坡
-
客家的月亮
-
作者:李松龄
期号:第12期
来源:安徽文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人 月亮 耕读文化 松口镇 迁徙
-
描述:慢慢地读起了二层楼高的迁徙柱上的落地长联: 阶庭冀旋马时庸屏亲雍穆诣子期后人再一门开 号系于犹龙濠塘夕梦冈栋莺声到此地不进咫尺 长联左右和上方,是五幅精工巧饰的山水花鸟图;对联之间,是一幅山水画,画
-
民歌中的植物意象
-
作者:赖广昌
期号:第9期
来源:金田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植物意象 土家族民歌 意象手法 爱情 花儿 莲叶 客家山歌 蔬菜水果 女子 情感表达
-
描述:“怜”,本意指“爱怜”。 此种情况在《诗经》、《汉乐府》、南北朝乐府、明清歌谣之中屡屡可见。早在《诗经?郑风?山有扶苏》中,“莲”就被女子用来起兴,对心上人进行俏骂:“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
-
电光倒影
-
作者:暂无
期号:第36期
来源:南方人物周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短暂的一生,并未指向对社会的控诉,反而打动每个观众,如鲁冰花一现的生命,到底有什么奔头? 我这10年经历无数主管部门:教育局、网管处、政法委、司法局、街道办、宗教局、公安局、民政局、综治办……而我父亲一辈子,基本上只有一个主管部门。
-
10个野鸡蛋“孵”出千万财富
-
作者:庄主
期号:第1期
来源:就业保障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了10个小鸡蛋?”一辈子在穷山村度日的老父亲听了差点气晕过去,他抡起巴掌就朝蓝招宝脸上打去,而且整整一周的时间光抽烟不吃饭。
-
大埔 简单而纯粹
-
作者:乐文
期号:第4期
来源:中华文摘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有什么两样,清朝是这样,民国是这样,现在依然如故。隔着玻璃,远远看山谷高坡之问,有一座座白墙青瓦的旧宅子,一层又一层,一围又一围,再加十来株高竹,三四棵芭蕉,鸡忙狗叫,配上几管袅袅的炊烟,镜头略一裁下去,是一幅现成的《晚渚轻烟》图。 大埔有一个镇,居然叫大麻,但此大麻非彼大麻,而是当地产的一种中药,俗称“火麻”。大麻镇建制较早,明代己为集市,因为海外侨胞众多,大麻镇在清末后曾经繁盛一时,据说清末的一代名医金子久就住在这里,光绪年问他随父从杭州迁居大麻,在此行医30余年。大麻镇虽然远隔群山,开化程度却很高,药行、银行到处都有,而南洋式的三层洋楼更遍地都是,叫人惊奇的是,历经这么多年的岁月沧桑,大麻古镇依然保存完好,同伴说,这里要是拍民国电视剧就根本不用搭棚。 古镇尽头的码头叫“河唇码头”,这里视野开阔,水清沙幼,汀江水绿,渡船来往不息,对面万竿翠竹,像一幅天然的水墨画,坐在一个卖茶的小亭子里,江风浩荡,一时竟觉得自己要成为画中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