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报纸>梅州日报>  抓基础,树品牌,文化事业步步高 我市被授牌为国家级客家文化

抓基础,树品牌,文化事业步步高 我市被授牌为国家级客家文化

作者: 出版日期:暂无 点击数:15

【地址】 地址1 地址2

【版次】第2版:梅州新闻

【入库时间】201209001

【全文挂接】

【全文】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广东省晋京献礼演出的剧目《桃花雨》由我市创作排演。(古礼贤翁尚华摄)

[辉煌十一五]

回眸“十一五”,我市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加大文化建设力度,大力挖掘整合客家文化资源,5年间,公共文化服务亮点频现,文化艺术创作好戏连台,客家文化旅游产业进一步凸显,教育“普高”再上新台阶,全市文化建设呈现一派蓬勃生机。

创建文化名城

文化建设亮点纷呈

“十一五”期间,我市紧紧围绕创建广东“文化名城”和“文化强市”目标,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文艺精品工程和文化保护工程,有力推动了文化事业繁荣发展。5年来,我市先后建成中国客家博物馆、亮胜客家艺术中心、市山歌剧团、广东汉剧院、市艺术学校等一批标志性重点文化设施,大大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注重打造一批文艺精品,创作排演了《山魂》、《桃花雨》等大型山歌剧,《尘埃落定》、《黄遵宪》等大型汉剧和《梅开盛世》、《家乡好梅州》等一批现代客家山歌。其中,《山魂》、《桃花雨》分别在省第九届和第十届艺术节上获得剧目一等奖。精心打造的大型民系风情歌舞《客家意象》成为广东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开创传播客家文化新形式。拍摄制作数字电影《等郎妹》、电视专题片《客家》,其中《等郎妹》获得第八届央视数字电影百合奖一等奖和第九届中国长春电影节最佳数字电影奖。

文化遗产得到传承发展。2008年,我市启动创建国家级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工作,经过3年努力,2010年5月获得批准,12月中旬,国家文化部正式授牌,成为继闽南、徽州、热贡、羌族之后的第五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启动“客家山歌手培养战略工程”和“客家山歌创作战略工程”,建立“双工程”培训基地,为客家山歌的传承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开展客家围龙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叶剑英图书馆和中国客家博物馆申报国家一级馆工作,着力做好古村落、古民居及名人名居的保护工作,梅县茶山村被命名为“中国古村落”。我市还加大“文化先进镇”创建力度,新建成一批镇级文化站,建成农家书屋870个,送戏2716场,送电影32942场。

开发文化资源

旅游产业蓬勃发展

自2005年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后,我市旅游产业体系及行政体系得到全面完善,全市上下形成发展旅游共识,市委、市政府把旅游产业定位为“推动绿色崛起,实现科学发展”的先锋产业和优先发展产业。在接下来的5年时间里,我市充分挖掘开发客家文化资源,加强文化与旅游的结合,有力促进了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一方面加强对文化古迹、古村落、古民居等的保护与修复,开展客家古民居普查,修建黄遵宪故居、东山书院等客家文化古建筑等;另一方面传承和展示客家文化。旅游部门先后编辑出版了《客家山歌集》、《客家菜菜谱》、《客都导游》、《客都风光》画册等图文资料;摄制了《一座围龙屋一座客家城》、《世界客都》、《千色客都》等光盘;创刊《客都旅游》杂志。这些融合了客家文化内容的系列宣传品,成为传承和展示客家文化很好的载体。

我市还紧紧抓住与省旅游局共建“客家文化生态旅游示范区”的契机,努力打造客家地区最具特色的旅游大品牌。注重加大客家元素在旅游项目开发建设中的应用,体现鲜明的客家文化旅游特色,打造了一批彰显客家文化的旅游精品。吸引了大量喜爱文化旅游的客人。2010年,全市接待旅游总人数预计达74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预计达73亿元,增幅均可达35%以上。

打造教育强市“普高”目标提前实现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以创建省“教育强市”为目标,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强力推进高中扩容促优,着力建设全省山区职教基地和劳动力资源开发示范市。2009年全省“普高”工作会议后,我市由于基础薄弱,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才达到76.2%,2010年秋季招生,全市“普高”毛入学率达到89.34%,11月中下旬,我市顺利通过省“普高”督导验收组的督导验收,提前一年实现“普高”目标。这是我市继1996年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后又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本报记者丘利彬严海苑)

3 0
相关文章